華文網

二戰德軍士兵:靠吃藥喝酒“不眠不休”

希特勒曾痛惡煙酒上癮的人,他甚至說永遠不會擁抱抽煙的女人。

但在二戰後期,他自己也逐漸由於失眠而嗑藥成癮,變得神經兮兮。這位元首或許不知,他的士兵早已在向盟軍舉手投降之前,就做了藥與酒的俘虜。於是,二戰的戰場上出現了在“藥與酒之間遊走的”納粹士兵。

大戰場上的小藥片

1939年9月1日破曉時分,

希特勒按下了戰爭電鈕,納粹德軍入侵波蘭。兩個月後的11月9日,波蘭前線一名19歲的納粹德國士兵給遠在科隆的父母寫信說道:“這裡太艱苦了,我要隔2到4天才能寫一次信,希望你們理解。今天寫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讓你們幫我弄點去氧麻黃堿……”

1940年5月20日,他再次在家信中說:“能否再多給我弄點去氧麻黃堿?那樣我就不會‘斷糧’了。”7月19日,他又從波蘭城市比得哥什寫家通道:“如果可以,

請再給我些去氧麻黃堿。”令身處戰場的士兵如此著迷的去氧麻黃堿到底是什麼呢?

去氧麻黃堿,即苯丙胺,俗稱為“安非他命”,是一種神經中樞興奮藥,持續服用的人會明顯地自信心增強、愛冒險、精神集中,同時,饑餓、口渴、疼痛等感覺也會減弱,甚至不想睡覺。

1938年,柏林的泰穆勒製藥公司向市場推出了一種去氧麻黃堿藥物,大受歡迎,它很快就引起了納粹軍醫蘭克的注意。

1939年9月,蘭克在90名大學生中做了臨床實驗,發現這種藥很可能會助“元首的戰士”一臂之力。軍中的第一批實驗者是入侵波蘭時的德軍司機,他們服用去氧麻黃堿之後,變得不知疲倦、勇猛異常,長驅直入開進了波蘭。這樣的結果讓蘭克喜出望外,於是,這種藥物就被草率地在軍中推廣了。

1940年4月至7月間,3500萬片去氧麻黃堿等藥物被發送給了德國陸軍和空軍。這種藥物包裝上貼著“興奮劑”字樣的標籤,

說明書上則說“吃1至2片,就可以不用睡覺”。但納粹高層軍官們卻開始擔心,這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很快有人發現,有些士兵服藥後,身體出現了盜汗、失調等症狀,甚至有人送命。

根據納粹政府制定的《鴉☆禁☆片法》,1941年7月1日開始,該藥物在納粹國防軍中被列為“限制使用藥”,但是1941年納粹軍中共發放了近千萬片的去氧麻黃堿藥片,禁令成了一紙空文。明知藥物具有副作用,

並且已經列為“限制使用”,卻在軍中如此濫用,究竟那些小藥丸有什麼魅力,使得上自軍官、下至士兵的納粹軍團都無法割捨呢?

不眠不休的嗑藥“勇士”

1942年1月的東線戰場上,500餘名德軍士兵被蘇聯紅軍包圍了,他們想過突圍,可是大雪沒腰深,溫度在攝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此惡劣的環境連行軍都很困難,該如何突圍?

一名納粹隨軍軍醫在之後的報告中寫到了他們當時的窘境:“在及腰深的大雪中突圍行軍6個小時,越來越多的士兵感到筋疲力盡,他們寧可直接躺在雪地裡死去,也不想再走了。”怎麼辦?不突圍只有死路一條,這股德軍的指揮官毅然決定:發藥片!藥物的效果被那名軍醫記錄在報告中:“服藥半小時後,士兵們都說倍感精神,行軍中也靈活了許多。”

隨著戰線的不斷延長,納粹德國兵力吃緊,德軍高層深知這些小藥片可以幫助他們打造出更多不眠不休的“戰爭機器”。於是,德軍於1942年6月18日印發了美其名曰為《抗疲憊指南》——其實那就是一本“服藥說明書”,其中寫道:“每次服用兩片,之後3到8個小時就可以不用睡覺;服用兩次,可以讓你堅持24小時。”

戰爭後期,德軍節節敗退,他們對於藥物的依賴也就更加嚴重了。1944年3月16日,在德國北部港口基爾,納粹海軍中將海耶請求發給他的士兵一種藥,可以讓他們瞬間鬥志昂揚。很快,基爾的藥學家奧爾澤舒斯基就向海耶展示了一種藥物。這種超級精神藥劑的最初臨床實驗效果讓納粹將軍們非常滿意,希望可以儘快地將這種藥向全軍發放,打造納粹“勇士”。

酒精比元首更迷人

藥物雖然可以令戰士們精神百倍,但畢竟供應量有限,只能在緊急關頭用來提提神,多數情況下,支援他們挨過戰爭黑夜的,其實是酒精。

由於德國的成年男人快要被戰爭給消耗光了,納粹政府不得不鼓勵和徵召很多的男孩來充當戰爭炮灰,為了儘快撫平這些年輕人對戰爭的恐懼,除了藥物,酒精也成了最廉價的“戰爭藥劑”。

1940年7月,法國敗在了納粹德國手中,就在那樣的“喜慶時刻”,希特勒卻說了一段非常嚴厲的話:“我希望那些因為屈服於酒精的作用而做出犯罪行為的德軍成員,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然而,對於前線戰壕裡的戰士來說,有時候酒精的誘惑比元首的話更有吸引力。因為僅僅距離希特勒痛斥軍中縱酒一年多以後,納粹第三號人物——陸軍元帥瓦特爾承認,他的部隊“對於道德和紀律的最為嚴重的違反”,就是縱酒。他認為正是酒精的作用,導致了他的部隊發生“內部爭鬥、意外事故、虐待下屬、暴力對抗上司,甚至包括違背人性的性犯罪”,瓦特爾認為“酒讓軍紀蕩然無存”。

情況嚴重,為了防止軍隊掉進酒罈子裡無法自拔,納粹向酒精宣戰了。根據納粹德國《遺傳性疾病防治法》,上癮者會被開除軍籍,重者會被做絕育手術,甚至實施“安樂死”。事實上,儘管有元首的“禁酒講話”和“被絕育、被安樂死”的禁酒命令,但是只要想到喝上一口便可以暫時緩解一下戰爭中的緊張、恐懼與絕望,士兵們還是選擇了偷偷地拿起酒瓶子。

溫度在攝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此惡劣的環境連行軍都很困難,該如何突圍?

一名納粹隨軍軍醫在之後的報告中寫到了他們當時的窘境:“在及腰深的大雪中突圍行軍6個小時,越來越多的士兵感到筋疲力盡,他們寧可直接躺在雪地裡死去,也不想再走了。”怎麼辦?不突圍只有死路一條,這股德軍的指揮官毅然決定:發藥片!藥物的效果被那名軍醫記錄在報告中:“服藥半小時後,士兵們都說倍感精神,行軍中也靈活了許多。”

隨著戰線的不斷延長,納粹德國兵力吃緊,德軍高層深知這些小藥片可以幫助他們打造出更多不眠不休的“戰爭機器”。於是,德軍於1942年6月18日印發了美其名曰為《抗疲憊指南》——其實那就是一本“服藥說明書”,其中寫道:“每次服用兩片,之後3到8個小時就可以不用睡覺;服用兩次,可以讓你堅持24小時。”

戰爭後期,德軍節節敗退,他們對於藥物的依賴也就更加嚴重了。1944年3月16日,在德國北部港口基爾,納粹海軍中將海耶請求發給他的士兵一種藥,可以讓他們瞬間鬥志昂揚。很快,基爾的藥學家奧爾澤舒斯基就向海耶展示了一種藥物。這種超級精神藥劑的最初臨床實驗效果讓納粹將軍們非常滿意,希望可以儘快地將這種藥向全軍發放,打造納粹“勇士”。

酒精比元首更迷人

藥物雖然可以令戰士們精神百倍,但畢竟供應量有限,只能在緊急關頭用來提提神,多數情況下,支援他們挨過戰爭黑夜的,其實是酒精。

由於德國的成年男人快要被戰爭給消耗光了,納粹政府不得不鼓勵和徵召很多的男孩來充當戰爭炮灰,為了儘快撫平這些年輕人對戰爭的恐懼,除了藥物,酒精也成了最廉價的“戰爭藥劑”。

1940年7月,法國敗在了納粹德國手中,就在那樣的“喜慶時刻”,希特勒卻說了一段非常嚴厲的話:“我希望那些因為屈服於酒精的作用而做出犯罪行為的德軍成員,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然而,對於前線戰壕裡的戰士來說,有時候酒精的誘惑比元首的話更有吸引力。因為僅僅距離希特勒痛斥軍中縱酒一年多以後,納粹第三號人物——陸軍元帥瓦特爾承認,他的部隊“對於道德和紀律的最為嚴重的違反”,就是縱酒。他認為正是酒精的作用,導致了他的部隊發生“內部爭鬥、意外事故、虐待下屬、暴力對抗上司,甚至包括違背人性的性犯罪”,瓦特爾認為“酒讓軍紀蕩然無存”。

情況嚴重,為了防止軍隊掉進酒罈子裡無法自拔,納粹向酒精宣戰了。根據納粹德國《遺傳性疾病防治法》,上癮者會被開除軍籍,重者會被做絕育手術,甚至實施“安樂死”。事實上,儘管有元首的“禁酒講話”和“被絕育、被安樂死”的禁酒命令,但是只要想到喝上一口便可以暫時緩解一下戰爭中的緊張、恐懼與絕望,士兵們還是選擇了偷偷地拿起酒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