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陸軍上將李家鈺:馬革裹屍殉國難

作者:楊俊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值此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

一句宏鐘般的誓言在遂州大地上震聾發聵:“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馬革裹屍,方不負軍人天職!”

1944年5月21日,這位主動請纓奔赴火線的愛國將領,在河南陝縣秦家坡與日軍的激戰中身中兩彈以身殉國,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自己許下的激憤誓言,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忠誠,噴灑在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裡……

從農民的兒子到“遂甯王”

李家鈺,字其相,清光緒十七年(1891)生於四川蒲江大興鄉一戶殷實的農民家庭。家鈺少有大志,先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歷任川軍排、連、營、團、旅、師長,戎馬倥傯。

1925年,在軍閥爭奪防區戰中,李家鈺占得遂寧、蓬溪、潼南、安岳、樂至、資陽、簡陽等七縣。

1927年,繼任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總部設于遂寧縣城三元宮。

在此後11年的軍政一統中,將遂寧視為第二故鄉的李家鈺,對遂寧的市政、交通、運輸及通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重視,對教育事業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

填平護城河,修環城馬路,擴東西南北四條大道,整修規範街巷民房,奠定了遂寧城區今後近百年的發展新格局;興建公園、戲院、電影院,

敷設第一根電話線,遂寧與全省通訊連成一片;修築遂樂、遂簡、遂安、遂潼、遂蓬公路,從上海買回遂寧歷史上第一批汽車3輛;其中,對遂寧的歷史發展最具深遠意義的,是集所轄七縣資金,在遂寧新建省立第七高級中學,即今日之四川省遂寧師範學校……

顯赫的功績和威望,為李家鈺贏得了“遂甯王”之讚譽。

臨危請命威震晉東南

1935年10月,蔣介石整編川軍,李家鈺任陸軍104師中將師長兼第一綏靖區司令官。

1937年,盧溝橋上燃起的烽煙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愛國激情。被晉升為陸軍47軍中將軍長的李家鈺通電請纓殺敵,並作詩言志:“男兒仗劍出四川,不滅倭寇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

8月,蔣介石令李家鈺等部川軍出川抗戰。李家鈺與川中子弟兵徒步出川,單衣草鞋,行程4000餘公里抵達了晉東南抗日前線。

1938年春,李家鈺在國共合作的“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朱德統一指揮下,

率部在東陽關、長治一帶同裝備精良的日軍入侵部隊展開激戰——

長治保衛戰,李家鈺軍奮勇與敵肉搏,斃傷敵寇1000餘人;

東陽關之戰,所部重挫敵寇兇焰,兵傷亡逾千人;

同年3-5月,李家鈺軍在八路軍和抗日遊擊隊的配合下,連續猛攻並收復了平陸、芮城、安邑等縣城,戰績卓著;

在擔任黃河防務中,李家鈺部多次主動出擊,渡河襲敵,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威名震動晉東南!

1939年冬,李家鈺積功升任36集團軍總司令,統轄陳鐵的14軍、高桂滋的17軍、47等三個軍七個師兵力。李家鈺手書字幅:“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14字,以明精忠報國之志。

以身殉國彪炳功績昭日月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內山英太郎第12軍第37師團在位於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此處的中國國民革命軍隊發起猛攻,被日軍稱為“河南會戰”、中國稱為“豫中會戰”的春季戰事在隆隆炮聲中拉開大幕。

日軍首先擊破了湯恩伯的4個集團軍,接著山西的日本第一軍突破黃河,意圖和12軍形成對洛陽的包圍網,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率先棄守洛陽東躲西避,致使集結於洛陽附近待命會戰的李家鈺、高樹勳、孫蔚如等四個集團軍的20萬人大部隊群龍無首,在日軍的猛攻下進退失據。

聲勢浩大的“豫中會戰”,40萬國民革命軍在10萬日軍面前一觸即潰,民國政府的嫡系部隊及雜牌軍們緊急撤向豫西。

5月17日,李家鈺、劉戡、張際鵬、胡伯翰等先後抵達山中小集鎮翟涯。在召開的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蜂擁搶路不是辦法,如遇日軍襲擊將損失慘重。

在此危急時刻,李家鈺臨危受命,被大家推舉任臨時總指揮,並主動承擔起了為大部隊殿后的重任。

5月18日晨,各路大軍分道揚鑣皆向西行後,李家鈺率部在雲夢山發起了阻擊戰,重創進犯日軍,以官兵傷亡900余人的代價為後撤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78師532團團長彭仕複率部打開鐵門一帶通路,掩護友鄰部隊孫蔚如第四集團軍安全後撤過程中,在河上溝與日軍激戰陣亡。

等李家鈺部撤至新安以南時,已四面受敵陷入日軍重圍。在此後的三天裡,接獲的情報顯示,日軍越追越近了。

1944年5月21日,陝縣秦家坡——

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官兵,經左沖右突後最終陷入日軍伏擊圈。在敵寇密集火力攻擊下,總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難。戰鬥中,李家鈺後背、左腋連中兩槍,又被榴彈破片所傷,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壯烈犧牲以身殉國,享年53歲!

家鈺殉國,舉國哀悼。重慶《新華日報》刊發《悼李家鈺將軍》和《李總司令傳略》專稿。國民政府特發佈褒揚令,追晉其為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並舉行國葬。其忠骸運至成都後,四川省政府和國民政府駐川各級機構、各界人士、群眾團體聯合舉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委員長親自發來了唁電,政府各要人、各黨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聯,並於北門塑其騎馬抗日造型銅像一座,向後人彰顯其浴血抗戰之豐功偉績和為國獻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1984年5月,李家鈺將軍被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2014年9月,李家鈺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威名震動晉東南!

1939年冬,李家鈺積功升任36集團軍總司令,統轄陳鐵的14軍、高桂滋的17軍、47等三個軍七個師兵力。李家鈺手書字幅:“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14字,以明精忠報國之志。

以身殉國彪炳功績昭日月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內山英太郎第12軍第37師團在位於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此處的中國國民革命軍隊發起猛攻,被日軍稱為“河南會戰”、中國稱為“豫中會戰”的春季戰事在隆隆炮聲中拉開大幕。

日軍首先擊破了湯恩伯的4個集團軍,接著山西的日本第一軍突破黃河,意圖和12軍形成對洛陽的包圍網,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率先棄守洛陽東躲西避,致使集結於洛陽附近待命會戰的李家鈺、高樹勳、孫蔚如等四個集團軍的20萬人大部隊群龍無首,在日軍的猛攻下進退失據。

聲勢浩大的“豫中會戰”,40萬國民革命軍在10萬日軍面前一觸即潰,民國政府的嫡系部隊及雜牌軍們緊急撤向豫西。

5月17日,李家鈺、劉戡、張際鵬、胡伯翰等先後抵達山中小集鎮翟涯。在召開的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蜂擁搶路不是辦法,如遇日軍襲擊將損失慘重。

在此危急時刻,李家鈺臨危受命,被大家推舉任臨時總指揮,並主動承擔起了為大部隊殿后的重任。

5月18日晨,各路大軍分道揚鑣皆向西行後,李家鈺率部在雲夢山發起了阻擊戰,重創進犯日軍,以官兵傷亡900余人的代價為後撤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78師532團團長彭仕複率部打開鐵門一帶通路,掩護友鄰部隊孫蔚如第四集團軍安全後撤過程中,在河上溝與日軍激戰陣亡。

等李家鈺部撤至新安以南時,已四面受敵陷入日軍重圍。在此後的三天裡,接獲的情報顯示,日軍越追越近了。

1944年5月21日,陝縣秦家坡——

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官兵,經左沖右突後最終陷入日軍伏擊圈。在敵寇密集火力攻擊下,總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難。戰鬥中,李家鈺後背、左腋連中兩槍,又被榴彈破片所傷,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壯烈犧牲以身殉國,享年53歲!

家鈺殉國,舉國哀悼。重慶《新華日報》刊發《悼李家鈺將軍》和《李總司令傳略》專稿。國民政府特發佈褒揚令,追晉其為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並舉行國葬。其忠骸運至成都後,四川省政府和國民政府駐川各級機構、各界人士、群眾團體聯合舉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委員長親自發來了唁電,政府各要人、各黨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聯,並於北門塑其騎馬抗日造型銅像一座,向後人彰顯其浴血抗戰之豐功偉績和為國獻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1984年5月,李家鈺將軍被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2014年9月,李家鈺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