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大漢開國名將,竟因為是皇帝的岳父,死後蒙冤二十六載,遲遲無法平反?

永遠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將漢馬援(15)

文/江湖閑樂生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名將馬援在南征武陵苗蠻時遭遇疫病而死,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軍人之志。如此烈士,朝廷本應大加褒獎,

但朝中權貴梁松等人因與馬援有隙,竟聯名上書誣告,說馬援以前南征時從交趾載回來一車珍珠全自己私吞了。但事實上,那只是個頭比較大的薏米而已。馬援老妻和兒子們惶恐畏懼,最後只得用草繩自縛,串在一起,齊刷刷跪在皇宮門前請罪,叩頭出血,哭聲連天。劉秀這才稍息雷霆之怒,勉強同意將馬援棺柩運回其老家扶風祖塋安葬。

經過這件事情的打擊,

馬援老妻藺氏悲傷過度,不久竟恍惚成疾、精神失常了;又有其幼子馬客卿,從小心智沉敏,被馬援認為有將相之器,後也早夭;此時此刻,整個馬家一片慘澹,原來賓客盈門的伏波將軍府,如今也是門庭冷落,秋風蕭瑟,整個兒敗落了。而滿朝文武故人,竟無一人敢為馬援求情。

明代謝詔有詩雲“天遣英雄佐國優,君王薄義信讒謀。十年苦戰功勞沒,一旦翻啣薏苡仇。青史漫勞書將略,

重泉不復見宸遊。詩成忍向荒墳吊,月色寒波總是愁。”馬援之悲,可以說震動了後世無數同病相憐的委屈者!

然而就在這一片的萬馬齊喑中,卻仍有一人、只此一人,冒死挺身而出,上書朝廷為馬援道不平。

這個人,竟是馬援一直很看不起的、那個只當了一輩子縣令的老鄉朱勃。

原來,馬援雖看不起朱勃,朱勃卻一直非常敬重馬援,這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君子、性情中人。當他聽說馬援的遭遇後,

心內不由泛起一陣悲涼、不平與悽楚,只覺百感交集,於是奮筆疾書,寫出了一篇讓他流芳青史的著名奏章《詣闕上書理馬援》。

朱勃在上書中,首先回顧了馬援一生之功勞與苦勞,言其“拔自西州,欽慕聖義,間關險難,觸冒萬死,孤立涼州群貴之間,

旁無一言之佐,而弛深淵,入虎口,豈顧自計哉!建武八年,陛下親征隗囂,國計狐疑,大軍未集,馬援及時趕到,上建宜進之策,卒破西州。後吳漢敗退,隴路斷絕,唯獨狄道堅守不下,士民饑餓疲勞,命在旦夕,馬援又奉詔出使西方,鎮慰邊眾,招集豪傑,勸誘羌戎,謀如湧泉,勢如轉規,遂救倒懸之急,存幾亡之城,終保大軍無損,進而揮師猛擊,因糧敵人,隴西略平。不久大軍南下伐蜀,
馬援孤懸隴西,卻以弱卒獨守空郡,兵動有功,師進輒克,誅鋤先零,緣入山谷,猛怒力戰,飛矢貫脛;數載之後,又出征交阯,土多瘴氣,遂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終斬滅征側,克平一州;直至花甲之年,間複南討,立陷臨鄉,師已有業,未竟而死;吏士雖疫,亦不獨存。此真精忠報國、至死不渝之良將也!”

然後,朱勃極言馬援之平蠻指揮無誤,解釋說:“夫戰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敗,深入攻敵未必為得,遲疑不進未必為非,人情豈樂久屯絕地,而不欲生歸哉!”

接著,朱勃又悲歎道:“馬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觸冒瘴氣,僵死軍事,結果卻名滅爵絕,國土不傳,海內不知其過,百姓未聞其毀,突遇三人成虎,橫被誣罔之讒,家屬閉門絕客,怨隙並興,宗親怖栗,死者不能自辯,生者又莫為之訟,臣竊傷之!又明主重於用賞,輕于用刑。望陛下留思豎儒之言,無使功臣懷恨黃泉。

總之,馬援乃死于國事的烈士,還請皇帝與公卿重新評斷其功過,考慮是否恢復其爵位,以塞海內之怨望。”

劉秀看了朱勃這封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的上書,又想起馬援與自己的點點滴滴,不由低首無言,心中悵然,感覺自己做的有點過分。

冷靜下來想,馬援這人確實忠心耿耿,一心只為朝廷打算,否則又怎肯捨棄洛陽的妻子家小,而以年老之軀深入不毛之地,為國百戰無悔,直到病歿疆場呢?

“馬革不辭捐絕徼,驪珠寧複穢征軺?”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貪污謀私,掠奪民脂民膏呢?如果真是這樣,交趾的越人應該早就再叛了吧,怎會這麼多年還平安無事?

整個夜晚,劉秀一遍又一遍的看著朱勃奏章,默默悶愁,悔思無及,越想越覺得心中沉痛,不能自已。

唉,伏波不負國家,然朕負伏波矣!

這下,劉秀該為馬援平反了吧,奇怪並沒有。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馬援葬後亦無朝廷一言贈恤明文。齒冷至此,究其原因,不過又是劉秀帝王權術在作祟罷了。

原來,馬援死後,馬家失勢,地位一落千丈,屢為京師權貴所侵侮。他的小女兒本已許配竇家,此時也被迫辭去婚約。憤懣之下,馬家便想碰碰運氣,將她送進宮去,服侍諸王,或有出頭之日。劉秀對馬援本已歉疚,同時又想在洛陽權貴之間求得勢力平衡,於是心生一計,決定培植馬家為新外戚!結果,馬小姑娘入選太子宮成為侍妾。這位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僅遺傳了父親優良基因,長的方口、美髮,非常之漂亮;同時又繼承了父親的道德品質,為人孝順婉靜,聰敏好學,文化水準極高(能頌《易》,好讀《春秋》、《楚辭》,尤善《周官》、《董仲舒書》,後來還親自編撰了一本《顯宗起居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史家),所以雖然不能生育,但仍得太子劉莊寵愛。事情已然內定,所以馬援也就別忙著平反了,一切盡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說到底,馬援的冤情不過是洛陽各大政治集團鬥爭與妥協的產物吧!而馬家的失勢與得勢,也盡緣自於此。

十餘年後,劉秀去世,太子劉莊即位為漢明帝;又過數年,至永平三年(西元60年),馬小姑娘竟被太后陰麗華親點為明德皇后。這下馬援總該平反了吧,還是沒有。當時,明帝為紀念東漢中興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閣故事,在南宮雲台畫上二十八位將領的肖像,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雲台二十八將”。奇怪的是,這二十八將中連馬援的副將劉隆、馬武之輩都赫然在列,卻偏偏沒有馬援的名字。這下連皇弟東平王劉蒼都覺得說不過去了,於是問明帝:“伏波將軍功勞甚大,何故不畫圖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簡單,不過還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權術老套路罷了。

在劉秀父子看來:外戚就該夾起尾巴做人,不能讓他們太威風。選個已失勢的馬氏家族為外戚,其深意正在於此。

至少曆明帝一朝,馬氏外戚都沒有得到重用,而由於馬援的緣故,他們也都顯得還算本分。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糾結了劉秀一輩子的東西:讖緯。

原來,“雲台二十八將”本是附會強華所謂“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際火為主”,所以在列者必須是輔助劉秀在鄗縣登基時的功臣。而馬援乃之後歸漢,自然不能列入。此讖緯之術,玄妙不可言,所以劉莊笑而不答。範曄《後漢書》說劉莊這是避親示公,明顯史家春秋筆法。

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劉莊去世,其子章帝劉炟即位,這才開始為其養母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策馬援為忠成侯,以諡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馬援的二兒子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車騎將軍,銀印青綬,位比三公;其餘數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馬援死後二十六年,他的冤屈才徹底昭雪而大白於天下。說到底,還是權力主宰一切。

馬援被平反之後,自東漢以降,嶺南越人與湘西苗人感念這位不畏艱險、仁厚愛民的好將軍,陸續在湖南、海南、兩廣、甚至越南某些地方都為馬援修建祠廟,以為伏波大神,廣加崇祀,代代不絕。其中著名者有桂林伏波廟,其祭文言:“遺德不忘,愛留社裡,築廟以祭,人敬其鬼,久而若新,千歲不毀。”還有欽州伏波廟,“馬援殿下配有大銅鼓、大鐵鐘各一,祭祀時嗚鐘擂鼓,聲聞數裡。凡過往商漁各船,均遙望拜祭,或泊船登岸瞻仰,所送匾額彩幔等,琳琅滿目。”

講什麼化征服為融合,光說沒用,要先做到馬援由人到神、且“所過遍佈伏波廟”這種地步才算。

再過數百年,至宋神宗元豐六年,宋政府為激勵忠義,追封屈原為忠潔侯、馬援為忠顯王;徽宗宣和年間又加諡號“佑順”,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再加“靈濟”,稱“佑順靈濟忠顯王”。至此,馬援從民間神祗,又上升為官方偶像與民族英雄,為千秋萬世所敬仰崇拜。直至明代,中央政府更以馬援“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酋,能掉大患”而將其納入官方正統祀典,賦予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從此在中國,若不是熟讀史書的飽學之士,未必知道吳漢耿弇等雲台二十八將,但論起伏波老將軍馬援,那可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氣比光武帝還大。

這正是:千載伏波廟猶在,漢朝何處有雲台?將粉諸君休感傷,薏苡明珠又何奈。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深入攻敵未必為得,遲疑不進未必為非,人情豈樂久屯絕地,而不欲生歸哉!”

接著,朱勃又悲歎道:“馬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觸冒瘴氣,僵死軍事,結果卻名滅爵絕,國土不傳,海內不知其過,百姓未聞其毀,突遇三人成虎,橫被誣罔之讒,家屬閉門絕客,怨隙並興,宗親怖栗,死者不能自辯,生者又莫為之訟,臣竊傷之!又明主重於用賞,輕于用刑。望陛下留思豎儒之言,無使功臣懷恨黃泉。

總之,馬援乃死于國事的烈士,還請皇帝與公卿重新評斷其功過,考慮是否恢復其爵位,以塞海內之怨望。”

劉秀看了朱勃這封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的上書,又想起馬援與自己的點點滴滴,不由低首無言,心中悵然,感覺自己做的有點過分。

冷靜下來想,馬援這人確實忠心耿耿,一心只為朝廷打算,否則又怎肯捨棄洛陽的妻子家小,而以年老之軀深入不毛之地,為國百戰無悔,直到病歿疆場呢?

“馬革不辭捐絕徼,驪珠寧複穢征軺?”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貪污謀私,掠奪民脂民膏呢?如果真是這樣,交趾的越人應該早就再叛了吧,怎會這麼多年還平安無事?

整個夜晚,劉秀一遍又一遍的看著朱勃奏章,默默悶愁,悔思無及,越想越覺得心中沉痛,不能自已。

唉,伏波不負國家,然朕負伏波矣!

這下,劉秀該為馬援平反了吧,奇怪並沒有。馬援之子仍然不得嗣封爵位,馬援葬後亦無朝廷一言贈恤明文。齒冷至此,究其原因,不過又是劉秀帝王權術在作祟罷了。

原來,馬援死後,馬家失勢,地位一落千丈,屢為京師權貴所侵侮。他的小女兒本已許配竇家,此時也被迫辭去婚約。憤懣之下,馬家便想碰碰運氣,將她送進宮去,服侍諸王,或有出頭之日。劉秀對馬援本已歉疚,同時又想在洛陽權貴之間求得勢力平衡,於是心生一計,決定培植馬家為新外戚!結果,馬小姑娘入選太子宮成為侍妾。這位馬小姑娘可不得了,不僅遺傳了父親優良基因,長的方口、美髮,非常之漂亮;同時又繼承了父親的道德品質,為人孝順婉靜,聰敏好學,文化水準極高(能頌《易》,好讀《春秋》、《楚辭》,尤善《周官》、《董仲舒書》,後來還親自編撰了一本《顯宗起居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史家),所以雖然不能生育,但仍得太子劉莊寵愛。事情已然內定,所以馬援也就別忙著平反了,一切盡在不言中,拖下去吧!

說到底,馬援的冤情不過是洛陽各大政治集團鬥爭與妥協的產物吧!而馬家的失勢與得勢,也盡緣自於此。

十餘年後,劉秀去世,太子劉莊即位為漢明帝;又過數年,至永平三年(西元60年),馬小姑娘竟被太后陰麗華親點為明德皇后。這下馬援總該平反了吧,還是沒有。當時,明帝為紀念東漢中興功臣,而以宣帝麒麟閣故事,在南宮雲台畫上二十八位將領的肖像,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雲台二十八將”。奇怪的是,這二十八將中連馬援的副將劉隆、馬武之輩都赫然在列,卻偏偏沒有馬援的名字。這下連皇弟東平王劉蒼都覺得說不過去了,於是問明帝:“伏波將軍功勞甚大,何故不畫圖像?”明帝笑而不答。

原因嘛很簡單,不過還是抑制外戚的帝王權術老套路罷了。

在劉秀父子看來:外戚就該夾起尾巴做人,不能讓他們太威風。選個已失勢的馬氏家族為外戚,其深意正在於此。

至少曆明帝一朝,馬氏外戚都沒有得到重用,而由於馬援的緣故,他們也都顯得還算本分。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糾結了劉秀一輩子的東西:讖緯。

原來,“雲台二十八將”本是附會強華所謂“赤伏符”的,即“四七之際火為主”,所以在列者必須是輔助劉秀在鄗縣登基時的功臣。而馬援乃之後歸漢,自然不能列入。此讖緯之術,玄妙不可言,所以劉莊笑而不答。範曄《後漢書》說劉莊這是避親示公,明顯史家春秋筆法。

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劉莊去世,其子章帝劉炟即位,這才開始為其養母馬太后家平反,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策馬援為忠成侯,以諡法曰:“危身奉上曰忠,安民立政曰成”;不久,馬援的二兒子馬防也得到重用,而立平羌大功,得拜車騎將軍,銀印青綬,位比三公;其餘數子也得到封侯。至此,馬援死後二十六年,他的冤屈才徹底昭雪而大白於天下。說到底,還是權力主宰一切。

馬援被平反之後,自東漢以降,嶺南越人與湘西苗人感念這位不畏艱險、仁厚愛民的好將軍,陸續在湖南、海南、兩廣、甚至越南某些地方都為馬援修建祠廟,以為伏波大神,廣加崇祀,代代不絕。其中著名者有桂林伏波廟,其祭文言:“遺德不忘,愛留社裡,築廟以祭,人敬其鬼,久而若新,千歲不毀。”還有欽州伏波廟,“馬援殿下配有大銅鼓、大鐵鐘各一,祭祀時嗚鐘擂鼓,聲聞數裡。凡過往商漁各船,均遙望拜祭,或泊船登岸瞻仰,所送匾額彩幔等,琳琅滿目。”

講什麼化征服為融合,光說沒用,要先做到馬援由人到神、且“所過遍佈伏波廟”這種地步才算。

再過數百年,至宋神宗元豐六年,宋政府為激勵忠義,追封屈原為忠潔侯、馬援為忠顯王;徽宗宣和年間又加諡號“佑順”,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再加“靈濟”,稱“佑順靈濟忠顯王”。至此,馬援從民間神祗,又上升為官方偶像與民族英雄,為千秋萬世所敬仰崇拜。直至明代,中央政府更以馬援“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酋,能掉大患”而將其納入官方正統祀典,賦予至高無上的文化地位。從此在中國,若不是熟讀史書的飽學之士,未必知道吳漢耿弇等雲台二十八將,但論起伏波老將軍馬援,那可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氣比光武帝還大。

這正是:千載伏波廟猶在,漢朝何處有雲台?將粉諸君休感傷,薏苡明珠又何奈。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