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群雄逐鹿,盤點日本戰國時代的那些風雲人物

日本的戰國時代不可為不亂,雖然被戲稱為縣長之間的戰爭,但還是有失偏頗的。在天下大亂之際,當時的日本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風雲人物,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這些風雲人物之中的代表人物。

(1)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原本是尾張國的小大名,後於桶狹間之戰中擊破今川義元的大軍而名震日本,後通過擁護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趁勢上洛逐漸控制京都,將各個有力敵對大名逐個擊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槍的戰術,實行兵農分離,鼓勵自由貿易,整頓交通路線等等革新政策,開拓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

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織田信長於永祿十一年(1568年)至天正十二年(1582年)間推翻了名義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並使從應仁之亂起持續百年以上的戰國亂世步向終結。但在即將一統全日前夕,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而自殺。

(2)東照神君-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城,原姓松平,永祿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狹間之戰後與織田信長結為同盟,本能寺之變後先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敵對,後又迫于形勢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戰後被秀吉移封關東,雖失去長年的根據地,但得到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

擔任五大老的筆頭。豐臣秀吉死後,在關原合戰中率領東軍戰勝西軍,確定了霸權。自此一步步摧毀了豐臣家勢力。慶長十九年(1614年)至慶長二十年(1615年)經大阪夏、冬之陣滅豐臣氏,江戶幕府統治體制從此堅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後,日本進入暫時的和平。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在駿府城逝世。享年74歲。遺體埋葬在駿府的久能山,1年後被改葬到下野國日光。
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

(3)太閣的野望-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

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後將關白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自稱“太閣”。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確定士農工商的身份。獎勵新興工商業,扶植城市的發展。天正十六年(1588年)頒佈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使武士集中居住于城市。宗教方面,保護佛教寺院,壓制天主教的傳佈,迫害西班牙傳教士,開日後禁教鎖國之先河 。豐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幕藩體制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慶長三年(1598年)9月18日病逝。其後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政權。

(4)越後之龍-上杉謙信

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上杉謙信作為長尾晴景的養子繼承家督和守護代職。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杉謙信開始進軍關東,翌年爆發了對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在弘治元年(1555年)第二次大舉進兵川中島,兩雄對峙了一百五十多天。弘治三年(1557年),武田軍進逼栃尾城,第三次川中島合戰爆發,但無果。同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上杉謙信。永祿四年(1561年)爆發了與武田氏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元龜三年(1572年),武田信玄突然病死於進京途中。死前曾囑勝賴與上杉謙信修好,並以為依託。天正五年(1577年),上杉謙信平定了越中最後的幾個據點,並順勢掃平了能登除七尾城以外的所有地方。天正六年(1578年)正月,上杉謙信下達了關東征討的總動員令。即將出陣前的三月九日,因飲酒過量而造成腦溢血,三月十三日(4月29日)去世,年僅49歲。官位為“從五位下彈正少弼”,死後由明治天皇追贈從二位。因其軍事建樹,後世又稱為軍神、“越後之龍”。

(5)甲斐猛虎-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于天文十年(1541年)流放父親到駿河國,奪取了當主家督的職位權力。從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到永祿七年(1564年)。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進行了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十一年(1568年)二月,與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約平分今川領土。元龜二年(1571年),駿河全境壓制,開始攻略遠江三河,進入與織田信長敵對狀態。元龜三年(1572年),應與織田信長敵對的將軍足利義昭之請,從甲府領起兵三萬餘上京,討伐織田信長,在三方原合戰中大敗德川織田聯軍。元龜四年(1573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歿於信濃的駒場,時年僅53歲。根據武田信玄的遺言,三年秘不發喪。天正三年(1575年),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大破武田勝賴,天正十年(1582年),在織田和德川的進攻下,武田勝賴與武田信勝在天目山自殺,武田家滅亡。武田信玄因任甲斐守,並且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被稱為“甲斐之虎”。有“戰國第一名將”之稱,也被譽為“戰國第一兵法家”。

(6)老當益壯-島津義弘

戰國有語:“島津無暗主。”以慣出名君良將而著稱的戰國島津氏,從來不缺乏優秀的人才,貴久之運籌,義久之方略,歲久之智謀,家久之兵伐,無一不是一時之豪俊。而島津義弘能從一門武將中名聲鵲起,脫穎而出,進而威震日本,名揚海外者,在其一生飽經惡戰,每每能於置之絕地,革滅殆盡之時扭轉乾坤,創下一個又一個令後世瞠目結舌的戰爭奇跡。他在加治木隱居,入道改稱惟新,於1619年死去,一共有13名家臣跟他自盡。法名為妙圓寺殿松齢自貞庵主。

(7)戰國第一兵-真田幸村

關原合戰時與父親同在西軍,戰後被流放于紀伊九度山,逃脫後,投奔到大阪城。因其在大阪之戰以寡擊眾的英勇表現,被江戶幕府和諸國大名記錄下來, 後來以這些史料為腳本的小說將真田幸村以及虛構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繪成與德川家康大軍對抗的武將,而聞名于現世。島津忠恒稱譽他為“日本第一兵”,與源平合戰的源義經、南北朝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8)槍之又左-前田利家

幼時年少不羈,擔任織田信長赤母衣眾筆頭時,曾將信長異母弟同朋眾愛智十阿彌斬殺,險被信長處死。後因在桶狹間合戰、美濃進攻時作戰勇猛而獲赦免。利家勇猛忠義,一生始終與出乎意料的機遇為伴,凡遭遇影響時代的重大事件,都能準確判斷形勢,正確站隊而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朝保持榮寵不衰。

(9)傾奇者-前田慶次

前田慶次一生居無定所,京都反倒是他到過最多的地方。前田慶次有兩件寶物,一是寶槍朱槍。二是寶馬松風。松風原是一匹無人能馴服的母馬,直到前田慶次見到這匹馬後,以友愛之情與之。所以日本歷史上,說人和馬平等交朋友的,前田慶次可謂空前絕後。而前田慶次在兩軍陣前和歌、跳舞、甚至脫褲子的事蹟傳說更是屢見不鮮。慶長十七年(1612年)六月四日,一代戰國傾奇者于米澤病逝,葬於堂森善光寺。保留甲胄、朱槍及和歌五首,收錄於“龜岡文殊奉納詩歌百首”中。

(10)奧州筆頭-伊達政宗

伊達政宗繼位家督後,實行積極的對外政策,決意向周邊的敵對大名交戰。首先是迫使在諸大名間立場反覆不定的大內氏投降,其當主大內定綱在陸奧霸主蘆名氏的支持下拒絕伊達政宗的威脅,於是伊達政宗便大舉進攻大內定綱,並發生小手森城屠城的事件。由於關原之戰所屬的德川軍取得了勝利,因此政宗的領地得以保留。家康原定政宗成為100萬石大名,但是因為被揭發煽動和賀宗親對南部氏進行一揆,只能由原來57萬增封為62萬的大名,成為仙台藩藩祖,隨後立即築起仙台城及城下町,當時仙台城仍為山城,在山下設下城下町,仍有統一天下之心(政宗死後改建為平山城)。參與了由德川對豐臣的大阪冬之陣及大阪夏之陣等著名戰鬥,在夏之陣的道明寺之戰與真田信繁部隊激戰,在天王寺·岡山之戰,曾經向德川方部隊攻擊,自相殘殺使得神保相茂部隊全滅。

(11)石田三成

1577年首次以小姓身份前往禦著城(姬路城)從軍,跟隨秀吉攻略中國地方,參與了備中高松城之戰。豐臣秀吉死後,部下便出現不和,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黑田長政,細川忠興,池田輝政,淺野幸長等七名武將要殺三成。後來三成聽了德川家康的勸告,引退佐和山城。此時引退在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決定乘家康到會津討伐上杉景勝的機會起兵,以毛利輝元為盟主,聯合關西諸侯,總兵力為92700人。三成臨死前也捍衛了自己的氣節。三成被斬首以後,他的首級和惠瓊、行長、自殺的長束正家的首級被一起掛在三條橋示眾。三成的遺體被大德寺的圓鑒國師收去,葬在大德寺的三玄院裡。真正忠於豐臣家的一批大名從此沒落。

(12)直江兼續

幼年的兼續早已被贊為智勇兼備,5歲開始在仙桃院的推薦下成為上杉景勝的近臣。傳說因為兼續是美少年,受到上杉謙信寵愛,擔任謙信的近侍,受到謙信的鼓勵,努力研究學問。元和五年(1619年),病逝于江戶鱗屋敷,享年六十歲,臨終前寫下絕命詩:“獨在他鄉憶舊遊,非琴非瑟自風流,團團影落湖邊月,天上人間一樣秋。”

(13)本多忠勝

忠勝素以勇猛無敵而聞名,每次出陣都使敵人聞風喪膽。敵人看看到鹿角兜、蜻蛉切和鍾馗馬印的出現就聞風而遁。生平出入五十七場戰役未曾受傷,故有人稱其為“八幡大菩薩”的化身。多次被當世名將所稱讚。後期認為自己體力走下坡,將自己的愛槍蜻蛉切的槍柄砍掉一尺,但卻使槍發揮的空間更廣。于慶長十五年(1610年)10月18日于桑名城病死,得年六十三歲。法名為“西岸寺殿前中書匹譽良信大居士”。

(14)長宗我部元親

幼名彌三郎,由於幼年時皮膚白皙個性軟弱,而被稱為“姬若子”。永祿三年(1560年)由於父親突然過世而繼承第22代家督,即位後以統一四國為其目標。慶長四年(1599年)長宗我部元親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病故。其所率長宗我部軍名震四國,其步兵軍團的精銳善戰,更獲得“一領具足”的美稱。

(15)毛利元就

是日本戰國時代雄踞中國地區的大名,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壽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廣元四男毛利季光為祖先,家紋為一文字三星紋。毛利氏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從安藝國的一個小豪族躋身為統治十國的西日本第一大勢力,領國石高超過120萬石,人稱“西國第一智將”。

迫害西班牙傳教士,開日後禁教鎖國之先河 。豐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幕藩體制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慶長三年(1598年)9月18日病逝。其後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政權。

(4)越後之龍-上杉謙信

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上杉謙信作為長尾晴景的養子繼承家督和守護代職。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杉謙信開始進軍關東,翌年爆發了對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在弘治元年(1555年)第二次大舉進兵川中島,兩雄對峙了一百五十多天。弘治三年(1557年),武田軍進逼栃尾城,第三次川中島合戰爆發,但無果。同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上杉謙信。永祿四年(1561年)爆發了與武田氏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元龜三年(1572年),武田信玄突然病死於進京途中。死前曾囑勝賴與上杉謙信修好,並以為依託。天正五年(1577年),上杉謙信平定了越中最後的幾個據點,並順勢掃平了能登除七尾城以外的所有地方。天正六年(1578年)正月,上杉謙信下達了關東征討的總動員令。即將出陣前的三月九日,因飲酒過量而造成腦溢血,三月十三日(4月29日)去世,年僅49歲。官位為“從五位下彈正少弼”,死後由明治天皇追贈從二位。因其軍事建樹,後世又稱為軍神、“越後之龍”。

(5)甲斐猛虎-武田信玄

武田信玄于天文十年(1541年)流放父親到駿河國,奪取了當主家督的職位權力。從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到永祿七年(1564年)。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進行了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十一年(1568年)二月,與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約平分今川領土。元龜二年(1571年),駿河全境壓制,開始攻略遠江三河,進入與織田信長敵對狀態。元龜三年(1572年),應與織田信長敵對的將軍足利義昭之請,從甲府領起兵三萬餘上京,討伐織田信長,在三方原合戰中大敗德川織田聯軍。元龜四年(1573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歿於信濃的駒場,時年僅53歲。根據武田信玄的遺言,三年秘不發喪。天正三年(1575年),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大破武田勝賴,天正十年(1582年),在織田和德川的進攻下,武田勝賴與武田信勝在天目山自殺,武田家滅亡。武田信玄因任甲斐守,並且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被稱為“甲斐之虎”。有“戰國第一名將”之稱,也被譽為“戰國第一兵法家”。

(6)老當益壯-島津義弘

戰國有語:“島津無暗主。”以慣出名君良將而著稱的戰國島津氏,從來不缺乏優秀的人才,貴久之運籌,義久之方略,歲久之智謀,家久之兵伐,無一不是一時之豪俊。而島津義弘能從一門武將中名聲鵲起,脫穎而出,進而威震日本,名揚海外者,在其一生飽經惡戰,每每能於置之絕地,革滅殆盡之時扭轉乾坤,創下一個又一個令後世瞠目結舌的戰爭奇跡。他在加治木隱居,入道改稱惟新,於1619年死去,一共有13名家臣跟他自盡。法名為妙圓寺殿松齢自貞庵主。

(7)戰國第一兵-真田幸村

關原合戰時與父親同在西軍,戰後被流放于紀伊九度山,逃脫後,投奔到大阪城。因其在大阪之戰以寡擊眾的英勇表現,被江戶幕府和諸國大名記錄下來, 後來以這些史料為腳本的小說將真田幸村以及虛構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繪成與德川家康大軍對抗的武將,而聞名于現世。島津忠恒稱譽他為“日本第一兵”,與源平合戰的源義經、南北朝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為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8)槍之又左-前田利家

幼時年少不羈,擔任織田信長赤母衣眾筆頭時,曾將信長異母弟同朋眾愛智十阿彌斬殺,險被信長處死。後因在桶狹間合戰、美濃進攻時作戰勇猛而獲赦免。利家勇猛忠義,一生始終與出乎意料的機遇為伴,凡遭遇影響時代的重大事件,都能準確判斷形勢,正確站隊而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朝保持榮寵不衰。

(9)傾奇者-前田慶次

前田慶次一生居無定所,京都反倒是他到過最多的地方。前田慶次有兩件寶物,一是寶槍朱槍。二是寶馬松風。松風原是一匹無人能馴服的母馬,直到前田慶次見到這匹馬後,以友愛之情與之。所以日本歷史上,說人和馬平等交朋友的,前田慶次可謂空前絕後。而前田慶次在兩軍陣前和歌、跳舞、甚至脫褲子的事蹟傳說更是屢見不鮮。慶長十七年(1612年)六月四日,一代戰國傾奇者于米澤病逝,葬於堂森善光寺。保留甲胄、朱槍及和歌五首,收錄於“龜岡文殊奉納詩歌百首”中。

(10)奧州筆頭-伊達政宗

伊達政宗繼位家督後,實行積極的對外政策,決意向周邊的敵對大名交戰。首先是迫使在諸大名間立場反覆不定的大內氏投降,其當主大內定綱在陸奧霸主蘆名氏的支持下拒絕伊達政宗的威脅,於是伊達政宗便大舉進攻大內定綱,並發生小手森城屠城的事件。由於關原之戰所屬的德川軍取得了勝利,因此政宗的領地得以保留。家康原定政宗成為100萬石大名,但是因為被揭發煽動和賀宗親對南部氏進行一揆,只能由原來57萬增封為62萬的大名,成為仙台藩藩祖,隨後立即築起仙台城及城下町,當時仙台城仍為山城,在山下設下城下町,仍有統一天下之心(政宗死後改建為平山城)。參與了由德川對豐臣的大阪冬之陣及大阪夏之陣等著名戰鬥,在夏之陣的道明寺之戰與真田信繁部隊激戰,在天王寺·岡山之戰,曾經向德川方部隊攻擊,自相殘殺使得神保相茂部隊全滅。

(11)石田三成

1577年首次以小姓身份前往禦著城(姬路城)從軍,跟隨秀吉攻略中國地方,參與了備中高松城之戰。豐臣秀吉死後,部下便出現不和,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黑田長政,細川忠興,池田輝政,淺野幸長等七名武將要殺三成。後來三成聽了德川家康的勸告,引退佐和山城。此時引退在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決定乘家康到會津討伐上杉景勝的機會起兵,以毛利輝元為盟主,聯合關西諸侯,總兵力為92700人。三成臨死前也捍衛了自己的氣節。三成被斬首以後,他的首級和惠瓊、行長、自殺的長束正家的首級被一起掛在三條橋示眾。三成的遺體被大德寺的圓鑒國師收去,葬在大德寺的三玄院裡。真正忠於豐臣家的一批大名從此沒落。

(12)直江兼續

幼年的兼續早已被贊為智勇兼備,5歲開始在仙桃院的推薦下成為上杉景勝的近臣。傳說因為兼續是美少年,受到上杉謙信寵愛,擔任謙信的近侍,受到謙信的鼓勵,努力研究學問。元和五年(1619年),病逝于江戶鱗屋敷,享年六十歲,臨終前寫下絕命詩:“獨在他鄉憶舊遊,非琴非瑟自風流,團團影落湖邊月,天上人間一樣秋。”

(13)本多忠勝

忠勝素以勇猛無敵而聞名,每次出陣都使敵人聞風喪膽。敵人看看到鹿角兜、蜻蛉切和鍾馗馬印的出現就聞風而遁。生平出入五十七場戰役未曾受傷,故有人稱其為“八幡大菩薩”的化身。多次被當世名將所稱讚。後期認為自己體力走下坡,將自己的愛槍蜻蛉切的槍柄砍掉一尺,但卻使槍發揮的空間更廣。于慶長十五年(1610年)10月18日于桑名城病死,得年六十三歲。法名為“西岸寺殿前中書匹譽良信大居士”。

(14)長宗我部元親

幼名彌三郎,由於幼年時皮膚白皙個性軟弱,而被稱為“姬若子”。永祿三年(1560年)由於父親突然過世而繼承第22代家督,即位後以統一四國為其目標。慶長四年(1599年)長宗我部元親在政局不穩的情況下病故。其所率長宗我部軍名震四國,其步兵軍團的精銳善戰,更獲得“一領具足”的美稱。

(15)毛利元就

是日本戰國時代雄踞中國地區的大名,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壽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廣元四男毛利季光為祖先,家紋為一文字三星紋。毛利氏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從安藝國的一個小豪族躋身為統治十國的西日本第一大勢力,領國石高超過120萬石,人稱“西國第一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