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幻片最常出現的這個情節,畫面堪比恐怖片,原理卻少有人知

太空片對哥有著無法抵抗的吸引力。

作為資深科幻迷,哥發現,許多以太空為背景的科幻電影,經常出現飛船事故或者太空作業失事的情節。

人物因為失去環境保護而導致身體直接暴露在太空中。

這是非常致命的,由於太空低溫又低壓,人瞬間就結冰並且發生爆炸。

在電影《宇宙威龍》裡,反派企圖統治火星,阿諾德·施瓦辛格飾演的特工為了阻止這場陰謀,歷經一系列爭鬥。

最後,施瓦辛格炸毀了火星上一棟建築的牆,由於外面的低壓,

大反派被強大的氣流吸出那棟樓,隨即在火星極其稀薄的大氣中自爆身亡。

類似的場景也在《火星任務》裡出現,“火星二號”的船員之一伍德羅意外跌入外太空,他的妻子和其他船員打算去救他,但是伍德羅明白自己已經無法獲救,為了不連累他們,

他摘下了頭盔自殺,就在那一瞬間,他的身體被凍成了冰塊。

人類因為進化而適應了地球的生活環境,要是人體意外暴露在太空中,絕對是十分危險和致命的。

那麼,如果我們暴露在零氣壓和絕對零度的真空中,身體真的會迅速凍成冰塊並且爆炸嗎?

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首先,雖然太空中接近絕對零度,也就是約等於零下273攝氏度,但是人並不會迅速結冰,只會覺得皮膚有點涼。

有人說石心哥,冬天零下10多度的時候就覺得冷的要命了,太空上零下273度竟然不會馬上結冰,逗我呢?

確實,在地球上只要氣溫降到零下,就會覺得很冷,那是因為空氣中的分子帶走了你的熱量。

然而太空和地球的環境不同,它幾乎不存在物質。

實際上,人體熱量的流失主要是靠熱傳導。

雖然外太空的溫度非常低,但是在缺少物質傳導的空氣對流下,熱量的流失只依靠熱輻射,你並不會在缺氧窒息前被凍僵。

所以,人體如果暴露在太空中,低溫環境不是威脅之一,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的影響,

你既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熱。

當然了,暴露太空是肯定致命的,還有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低壓。

初中的時候,帶反光眼鏡的物理老師告訴我,人類生活在大氣壓之下(約10萬帕斯卡),人體與大氣壓強達到平衡,包括血壓和體內氣壓。

如果突然失去大氣壓,處於真空環境中,人會因為體內的壓強產生自爆,真是名副其實的原地爆炸。

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沒那麼簡單!

專業的 “徒手潛水運動員”,在沒有裝備的情況下,可以在水裡潛到100米以下。

這相當於多了十幾個大氣壓,而人類竟然能承受的住。

當然,這是由外至內的正壓,在真空中是由內至外的負壓。

那我們來看看負壓的情況,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峰頂空氣相當稀薄,大約只有0.3個大氣壓。

自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到現在一共成功登頂七千多次。

登山者並沒有增壓設備,居然能在如此低壓的環境下生存。

從以上這些例子來看,人體比想像中要強大得多。

當然這還不能說明人暴露在太空中會怎麼樣。

雖然沒有科學家會拿人來做這類實驗,不過卻有一些事故案例。

根據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

1965年,在NASA的載人航天器中心一次真空艙宇航服洩露事件中,我們曾經有一名被試者不幸暴露於近似真空下。

他保持知覺的時間是14秒,這大概是氧氣從肺部到達大腦所需要的時間。15秒後我們就開始給真空艙重新加壓。

在大約相當於4500米海拔高度的大氣壓力下,被試者開始恢復知覺。

後來被試者報告說他能感受並聽到空氣洩露出去,他在失去知覺前最後的記憶是舌頭上的水開始沸騰。

1960年8月16日,發生了飛行員在工作時將一隻無加壓的手長時間置於接近真空下的情況。

在使用開放式的吊艙上升到30000多米高度的過程中,Joe Kittinger的右手上的加壓出了問題。他決定繼續任務。

如預期的一樣,他的手很疼並失去了功能。但是在這次破記錄的跳傘後,一回到低海拔,他的手就恢復了正常。

對發生的事故和動物實驗的總結,我們發現,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的結果並沒有電影那麼戲劇性。

暴露在太空中,首先最致命的因素是缺氧,你的身體會繼續利用你血液中的氧氣,但這大概只能維持15秒。

然後你就開始喪失了意識。

和閉氣潛水不同的是,潛水時可以深吸一口氣,然後肺慢慢的吸收這口氣裡殘存的氧氣。

而由於低壓的問題,在太空中你不能閉氣,你肺裡的氣壓會使得你迅速呼出所有氣體。

當然,你的肺部氣壓並不會產生爆炸,因為人不是密封的鐵罐。

血壓方面,由於人類的皮膚和血管強度足夠強,循環系統具有包容功能,所以在短時間內身體裡面還維持著一定的血壓和環境。

低壓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在零氣壓的情況下,水會沸騰蒸發。

暴露太空身體最開始的反應,是體表和皮下毛細血管的水分蒸發(包括上面的例子舌頭沸騰),因為帶走一些熱量,人會覺得有點涼。

但是體內還維持正常的血壓,所以血液不會沸騰。

緊接著,水分蒸發越來越快,影響越來越深,軟組織和靜脈中形成水汽,導致身體腫脹為原來的兩倍,不過至始至終都不會爆炸。

一分鐘左右,靜脈血壓超過動脈血壓,血液迴圈停止。

大概在兩分鐘左右人就會死去。

NASA表示:90 秒內把暴露者救回正常環境下,即使其外觀和症狀可能十分嚴重,還是可以存活下來,並且可能會快速恢復。

所以,像《宇宙威龍》裡反派暴露在火星稀薄的空氣中,是不會爆炸的,即使是在真空也不會。

而《火星任務》的宇航員在外太空一摘下頭盔,就瞬間結冰凍死,這更是不可能,至少在你的死之前身體還沒被凍僵。

絕對零度的低溫環境和死亡無關,反而太空的輻射,比如太陽的直接照射,會嚴重曬傷你的皮膚。

暴露太空最大的影響是缺氧,你只有15秒的清醒時間。

其次是低壓,水分蒸發從表面開始,漸漸侵蝕你的身體。

哥覺得,人類,其實並沒有那麼脆弱。

雖然人體不能長期生存在太空中,但在這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竟然可以用分而不是秒來衡量。

而且如果在一分半的時間內救回,還能迅速恢復健康。

為生命點贊!

如果突然失去大氣壓,處於真空環境中,人會因為體內的壓強產生自爆,真是名副其實的原地爆炸。

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沒那麼簡單!

專業的 “徒手潛水運動員”,在沒有裝備的情況下,可以在水裡潛到100米以下。

這相當於多了十幾個大氣壓,而人類竟然能承受的住。

當然,這是由外至內的正壓,在真空中是由內至外的負壓。

那我們來看看負壓的情況,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峰頂空氣相當稀薄,大約只有0.3個大氣壓。

自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到現在一共成功登頂七千多次。

登山者並沒有增壓設備,居然能在如此低壓的環境下生存。

從以上這些例子來看,人體比想像中要強大得多。

當然這還不能說明人暴露在太空中會怎麼樣。

雖然沒有科學家會拿人來做這類實驗,不過卻有一些事故案例。

根據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

1965年,在NASA的載人航天器中心一次真空艙宇航服洩露事件中,我們曾經有一名被試者不幸暴露於近似真空下。

他保持知覺的時間是14秒,這大概是氧氣從肺部到達大腦所需要的時間。15秒後我們就開始給真空艙重新加壓。

在大約相當於4500米海拔高度的大氣壓力下,被試者開始恢復知覺。

後來被試者報告說他能感受並聽到空氣洩露出去,他在失去知覺前最後的記憶是舌頭上的水開始沸騰。

1960年8月16日,發生了飛行員在工作時將一隻無加壓的手長時間置於接近真空下的情況。

在使用開放式的吊艙上升到30000多米高度的過程中,Joe Kittinger的右手上的加壓出了問題。他決定繼續任務。

如預期的一樣,他的手很疼並失去了功能。但是在這次破記錄的跳傘後,一回到低海拔,他的手就恢復了正常。

對發生的事故和動物實驗的總結,我們發現,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的結果並沒有電影那麼戲劇性。

暴露在太空中,首先最致命的因素是缺氧,你的身體會繼續利用你血液中的氧氣,但這大概只能維持15秒。

然後你就開始喪失了意識。

和閉氣潛水不同的是,潛水時可以深吸一口氣,然後肺慢慢的吸收這口氣裡殘存的氧氣。

而由於低壓的問題,在太空中你不能閉氣,你肺裡的氣壓會使得你迅速呼出所有氣體。

當然,你的肺部氣壓並不會產生爆炸,因為人不是密封的鐵罐。

血壓方面,由於人類的皮膚和血管強度足夠強,循環系統具有包容功能,所以在短時間內身體裡面還維持著一定的血壓和環境。

低壓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在零氣壓的情況下,水會沸騰蒸發。

暴露太空身體最開始的反應,是體表和皮下毛細血管的水分蒸發(包括上面的例子舌頭沸騰),因為帶走一些熱量,人會覺得有點涼。

但是體內還維持正常的血壓,所以血液不會沸騰。

緊接著,水分蒸發越來越快,影響越來越深,軟組織和靜脈中形成水汽,導致身體腫脹為原來的兩倍,不過至始至終都不會爆炸。

一分鐘左右,靜脈血壓超過動脈血壓,血液迴圈停止。

大概在兩分鐘左右人就會死去。

NASA表示:90 秒內把暴露者救回正常環境下,即使其外觀和症狀可能十分嚴重,還是可以存活下來,並且可能會快速恢復。

所以,像《宇宙威龍》裡反派暴露在火星稀薄的空氣中,是不會爆炸的,即使是在真空也不會。

而《火星任務》的宇航員在外太空一摘下頭盔,就瞬間結冰凍死,這更是不可能,至少在你的死之前身體還沒被凍僵。

絕對零度的低溫環境和死亡無關,反而太空的輻射,比如太陽的直接照射,會嚴重曬傷你的皮膚。

暴露太空最大的影響是缺氧,你只有15秒的清醒時間。

其次是低壓,水分蒸發從表面開始,漸漸侵蝕你的身體。

哥覺得,人類,其實並沒有那麼脆弱。

雖然人體不能長期生存在太空中,但在這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竟然可以用分而不是秒來衡量。

而且如果在一分半的時間內救回,還能迅速恢復健康。

為生命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