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孩子不願表達,怎麼問也不說,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被家長呵護著,長輩寵愛著,但還是會有不如意的時候,可是他憋在心裡不說出來,你會怎麼辦呢?

有時孩子正玩得開心,突然撅起嘴來;有時與小朋友一起玩,突然大哭起來;有時放學路上還好好的,

剛進家門就耷拉著臉;大部分孩子會大聲說出他為什麼不開心,不過還是有很多孩子選擇沉默。

我家秋寶就是那個選擇沉默的孩子。他2歲多才開口說話,開心的時候、遇到感興趣的事情會說個不停,但到了該說出來的時候,反而隻字不提,怎麼問就是閉口不說,自己在那生悶氣。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意說出來呢?

不信任

孩子對家長不信任。平時家長對孩子關心不夠,或是做過哪些讓他失去信任的事,碰過壁後,不再信任家長。他認為把事情說出來,家長也不會理睬。 當你不開心時,你會與一個你不信任的人談心嗎?反正我是不會。

家長平時應多與孩子溝通,談談心,開心的、不開心的,

互相分享,慢慢培養孩子對你的信任,使他願意與你分享心情。

家長負面反應

孩子把心裡話告訴你,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孩子批評一通,教育一番;聽了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反倒嘲笑起孩子,你怎麼那麼笨。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那麼以後再有不開心的事,他也不會與你分享,因為結果已經很清楚了,他會更加傷心。

家長應學會聆聽,靜靜地聽孩子講述發生的事,

他為什麼傷心,先表態,發生這樣的事,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你應該怎樣做。孩子的心情被人理解,心裡會舒服一點,大人的提示下,知道了以後該如何面對,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以後有不開心的事,他還會與你分享。

只教孩子忍讓

小朋友搶走了孩子玩具;排隊上車時有人插隊;遇到強勢的小朋友。。。孩子與你說了不開心的原因,每次你告訴他的解決方案是忍讓。

那個小朋友比你小,你給他玩一會;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離他遠點。有時逃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孩子一貫忍讓、逃避,慢慢會變得懦弱。

家長們應對事論事,不要一杆子打死,只教給孩子忍讓。可以與孩子分析這件事,如果你用另一種方式,可能結果是這樣的,讓孩子懂得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孩子會選擇自認為妥當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要讓孩子總委屈自己,

縱容別人。

溺愛

平時過於溺愛,孩子哪裡不順心了,就大發脾氣,然而還不說出為什麼,總讓你猜。有個媽媽陪小朋友去上試聽體操課,開始還挺好的,突然孩子哭起來,媽媽趕緊上前把孩子抱到休息區,孩子慢慢停止了哭泣,但死活不再回到小朋友的身邊,說什麼也不繼續上課了,她媽媽問了許多遍,孩子就是不開口說出原因,大人是又急又氣,最後帶著孩子離開了教室。孩子回到家後,心情平靜了一些,才告訴媽媽因為上課時,媽媽與別人聊天沒有看著她,她覺得很傷心。

家長平時過分關注、溺愛,導致家長離開孩子的視線一小會兒,孩子就受不了,覺得害怕、傷心。關心孩子是好事,但過度關心反而會害了孩子。當她感到傷心時,認為媽媽會猜出是什麼原因,所以不說出來。關心也要學會與孩子溝通。

沒有必要講出來

有些時候,孩子傷心一會就沒事了。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說出來,情緒過後就忘了。如果家長死纏爛打的追著問究竟,反倒會引起孩子反感,煩躁。

這種情況,給孩子點空間,讓孩子靜一靜。等他情緒穩定後,再試探著問出緣由,如果孩子排斥說出來,並說沒事了,那麼就讓他過去吧。孩子也要學會長大,他會慢慢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知道了原因,家長該怎麼做,孩子才願意說出來?

溝通與信任

平時多與孩子溝通,當孩子不開心時,及時詢問表示關心,若與孩子多方詢問無果,等孩子的情緒穩定後或他心情還不錯的時候,再次試探為什麼那時不開心,最好單獨談心,也許孩子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他只信任你,只想與分享不快,相信你會幫她保守秘密。

傾聽

學會傾聽,溝通並不是一味的讓孩子聽你說,孩子說話時,你要學會安靜下來,認真聽孩子在講些什麼,不要隨意打斷她的話。學會傾聽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表明態度

孩子開心與不開心,先表明態度,你為她感到開心或為他感到難過,孩子發現家長與他站在一邊,並能體會他當時的感受,他會把心裡話與你分享。不要過多猜想,問一問,聽一聽,聽聽孩子是如何說的、如何想的,比你胡思亂想出的答案來的快、來的準確。

鼓勵表達

平時多鼓勵孩子說出來,學會表達,給他創造表達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心裡憋了一肚子的委屈沒地方說,不知道怎麼說。相信我們的孩子一直渴望著與我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只是擔心、害怕壓抑著他們,他們才選擇壓在心底。

換種方式表達

開心的事需要分享,不開心的事也要學會分享,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憋壞,抑鬱的心情被釋放,孩子內心才會健康、強大。

孩子回到家後,心情平靜了一些,才告訴媽媽因為上課時,媽媽與別人聊天沒有看著她,她覺得很傷心。

家長平時過分關注、溺愛,導致家長離開孩子的視線一小會兒,孩子就受不了,覺得害怕、傷心。關心孩子是好事,但過度關心反而會害了孩子。當她感到傷心時,認為媽媽會猜出是什麼原因,所以不說出來。關心也要學會與孩子溝通。

沒有必要講出來

有些時候,孩子傷心一會就沒事了。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說出來,情緒過後就忘了。如果家長死纏爛打的追著問究竟,反倒會引起孩子反感,煩躁。

這種情況,給孩子點空間,讓孩子靜一靜。等他情緒穩定後,再試探著問出緣由,如果孩子排斥說出來,並說沒事了,那麼就讓他過去吧。孩子也要學會長大,他會慢慢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知道了原因,家長該怎麼做,孩子才願意說出來?

溝通與信任

平時多與孩子溝通,當孩子不開心時,及時詢問表示關心,若與孩子多方詢問無果,等孩子的情緒穩定後或他心情還不錯的時候,再次試探為什麼那時不開心,最好單獨談心,也許孩子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他只信任你,只想與分享不快,相信你會幫她保守秘密。

傾聽

學會傾聽,溝通並不是一味的讓孩子聽你說,孩子說話時,你要學會安靜下來,認真聽孩子在講些什麼,不要隨意打斷她的話。學會傾聽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表明態度

孩子開心與不開心,先表明態度,你為她感到開心或為他感到難過,孩子發現家長與他站在一邊,並能體會他當時的感受,他會把心裡話與你分享。不要過多猜想,問一問,聽一聽,聽聽孩子是如何說的、如何想的,比你胡思亂想出的答案來的快、來的準確。

鼓勵表達

平時多鼓勵孩子說出來,學會表達,給他創造表達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心裡憋了一肚子的委屈沒地方說,不知道怎麼說。相信我們的孩子一直渴望著與我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只是擔心、害怕壓抑著他們,他們才選擇壓在心底。

換種方式表達

開心的事需要分享,不開心的事也要學會分享,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憋壞,抑鬱的心情被釋放,孩子內心才會健康、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