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丨兩個“80後”用香菇撐起鄉親“致富傘”

圖片來自網路

本報記者 劉 昊

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

一個個藍色的鐵皮房和白色的種植大棚整齊地排列在山坳裡,讓這個大山裡的小山村凸顯幾分現代氣息……站在廣西百色市右江區大楞鄉羅甫村竿屯到羅甫屯的村道邊,放眼望去,一塊寫著“羅甫林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銀色牌匾映入眼簾。

這是一個由兩個“80後”發起成立的農業合作社——黃家學,年輕的“80後”;黃智,同樣是年輕的“80後”。

有一次,長期在外闖蕩的黃智在回老家時與擔任羅甫村村委會副主任的黃家學聊起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在家創業既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又能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為什麼不幹呢?”一個懂政策,有土地;一個有銷路,懂技術,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發展食用菌(香菇)栽培生產。

為什麼選擇發展種植香菇?“我在外面做過香菇批發生意,知道香菇暢銷,前景看好。同時,食用菌的產菇期一般從11月中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

便於管理,栽培的農戶還可以錯時地邊做其他農事邊採摘。”黃智說。

說幹就幹,2016年7月,林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在羅甫村幫扶單位百色電力公司和右江區科技局的支持下,通往合作社的道路硬化了,生產設備購置了,生產基地建起來了。

但是,開頭並不順。“這種不長在土地裡的東西也能有收益?”羅甫村地理和氣候環境很適合食用菌生長,但在兩個年輕人動員村裡的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入股加入合作社,

共同發展食用菌栽培時,鄉親們並不認同。

“事實最有說服力。”在多次做群眾工作無果後,黃智和黃家學決定以事實說話,消除群眾的疑慮。

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菌棒上,冒出了一把把或褐色或灰白的小傘,鮮嫩的香菇緊緊簇擁……2016年9月底,合作社種植基地上建起了6個食用菌栽培大棚,密密麻麻的香菇“破袋而出”。一算帳,

近9萬棒香菇菌棒,每棒產出的香菇可產利潤3元,純利潤可達30萬元!看到基地上的栽培大棚和長出的香菇,群眾不再觀望,紛紛主動要求加入。

目前,合作社已有42戶農戶加入,有社員165人,其中,貧困戶30戶121人。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農戶)+基地”經營模式,消除了群眾後顧之憂。同時,合作社採取農戶投資入股的方式,不用參與管理也可享受分紅,農戶也可直接參與生產管理,增加勞務收入。

技術問題如何解決?“除了開展栽培和護理技術培訓之外,我們還經常邀請農業專家實地指導,提升農戶栽培管理水準。”黃家學說。

如今,那一個個長著香菇的菌棒,在村民眼中儼然已變成了一棵棵“搖錢樹”。去年11月至今,合作社共採摘和銷售香菇8萬多斤,獲利20多萬元,合作社農戶戶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實現了增收脫貧。

“今年,我們準備發展15萬棒香菇菌棒,引導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讓鄉親們豐富致富門路,儘早脫貧。”說起下一步的計畫,黃智和黃家學充滿信心。

讓鄉親們豐富致富門路,儘早脫貧。”說起下一步的計畫,黃智和黃家學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