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媒體:適時給網約車政策打補丁,管理將更科學高效

《環球時報》5月25日刊登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的文章指出,自交通運輸部頒佈網約車新政之後,各地陸續出臺實施細則,至今已半年左右,本月集中進入全面正式實施階段。

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公共政策,網約車政策一直備受各界關注,支持與質疑並存,爭論與探討貫穿政策制定始終。

網約車政策制定本身是一場改革,初衷是為規範、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如同其他領域的改革,網約車行業的改革,也遵循著先行先試的原則,在摸索中前進,在前進中完善。

需要肯定的是,我國的網約車政策進行了重大制度創新,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明確賦予網約車合法身份,

為其他共用經濟領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鑒,更成為引領其他各國行業監管的標杆。同時,作為一項探索性的公共政策,我國網約車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待及時打上政策補丁。

首先,網約車是網路經濟的一種典型模式,也是國家所鼓勵發展的新經濟範疇,如同電子商務、搜尋引擎、社交媒體,其重要特點之一是跨地域經營。

相關制度——特別是准入制度的設計也應體現出靈活性,對傳統的屬地監管原則進行必要創新。但是,網約車政策所建立的針對平臺的許可制度具有嚴格的屬地管理特點,意味著滴滴等網約車平臺需要在全國30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逐一開設分公司、設立辦公場所和人員,並申請當地的運營許可資質。這無疑大大增加各地重複審核的行政成本,也為網約車行業帶來不必要的政策壁壘。
未來監管的重點應更多放在網約車行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以及侵犯乘客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上。

其次,交通運輸部網約車新政的精神是在規範的同時鼓勵行業發展,而部分地方的實施細則有一定的悖離。特別是一些地方針對司機戶籍和車輛車牌的限制,導致司機和車輛大幅減少,供需嚴重失衡,一度幾近消失的黑車問題再次凸顯。對此,可根據新的市場情況,

適度鬆開政策口袋,在解決乘客出行難的同時,打擊重新浮出水面的黑車,通過建立合理的疏導機制,統籌解決這一社會頑疾。

再者,網約車政策旨在重點解決安全問題,保障乘客合法權益,方式之一是對於車輛硬體建立准入門檻,比如排量、軸距等要求。然而,排量軸距無法保證乘客出行安全,反提升出行成本。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不是僅限於硬體本身,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

包括設置合理的保險制度、明晰平臺的責任,以及對於司機進行嚴格的安全培訓、對於有犯罪前科的人禁止准入。

我們正處於網約車行業管理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解決上述存在的突出問題,關鍵在於進一步拓寬思路,通過良性的制度設計以及政企合作、社會共治的模式予以解決,而非一勞永逸。

相信隨著及時打上政策補丁,網約車行業的管理將更科學、高效,網約車發展也將更健康、持續。

網約車發展也將更健康、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