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樅陽”這個縣名,“百度”的解釋,居然沒有一處是對!

《鄂君啟節》中的樅陽——松陽

當下,查字典的少,點百度的多。

其實,百度很多是亂寫一氣,有的百分之百是在逗人。

百度一下“樅陽”,能出來上萬字的長文。“樅陽”縣名的由來,百度給出的說法有三:

百度原文截圖

一、從古宗子國,《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

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

二、《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本草綱目》:“柏葉松身者檜也,松葉柏身者樅也。”《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

三、古時樅陽多樅木,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

以上的一二三,是百度原文。可惜,這三點沒有一個正確。

《春秋經傳集解》書影

——百度給出的第一說法,稱“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杜注”的“杜”,指的是杜預(222-285),字元凱,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先祖,但杜預則是西晉時期的人,著名學者,《春秋經傳集解》作者。“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

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一看就像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白話文,西晉時的杜預會寫這種大白話。一查《春秋經傳集解》,杜預注的原文是:“平,舒君名。宗、巢二國,群舒之屬。”哪是什麼“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已經錯了三分之一。

《說文解字》書影

——百度給出的第二說法,稱“《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百度所稱的《說文》,應該是《說文解字》的簡稱,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字形和字源的字書,作者是許慎。但是,許慎《說文解字》根本找不到這句話。樅陽的“樅”,也不是指樅樹《說文》。縣城既然在山南,應該稱“陰”,你看這個亂的。

“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已經錯了三分之二。

樅樹

——百度給出的第三說法,稱“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完全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沒有哪條河“流經城內”,古代沒有,現在樅陽縣城大開發仍然沒有跨河發展。況且,“樅川”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入江,兩岸只有東西,不存在南北,何來“水北為陽”。東西流向的是長江,這才有“南北”。“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足足錯了三分之三。

樅陽縣城

“三分之三”,就是“100%”。這百度,也太逗了!

古代沒有,現在樅陽縣城大開發仍然沒有跨河發展。況且,“樅川”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入江,兩岸只有東西,不存在南北,何來“水北為陽”。東西流向的是長江,這才有“南北”。“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這百度,關於樅陽的三個說法,足足錯了三分之三。

樅陽縣城

“三分之三”,就是“100%”。這百度,也太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