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6.8℃!今年首個高溫日到來,為何沒有高溫補貼?

36.8℃!

今天北京迎來今年首個高溫日(大於等於35℃),比常年來的有些早一點,這也是本輪高溫過程的峰值。

知道君(xjb-jingshier)瞭解到,17至19日,北京迎來今年以來首次高溫天氣過程,不過17和18日,連續兩次“衝擊”今年首個高溫日“失利”。

17日為32.1℃,18日為34.7℃。

今天14時,代表北京溫度的南郊觀象臺氣溫終於衝破35℃的大關,最高點出現在15時47分,為36.8℃。

▌首個高溫日出現在5月中旬不算異常

據中國天氣網,常年,北京首個高溫出現在6月10日,今年明顯偏早但也並不罕見。

據氣象部門介紹,代表“北京溫度”的觀象臺歷史上(即有氣象資料以來,1951-2016)5月中旬有6年出現過35℃以上的高溫;有2年(1968、2001年)出現過37℃以上的高溫;極端最高氣溫為38.3℃,

出現在1968年5月14日。

5月下旬觀象臺(1951-2016年)共有16年出現過35℃以上的高溫,有3年出現過37℃以上的高溫,極端最高氣溫為41.1℃,出現在2014年5月29日。

也就是說,並不異常喔~~

哪天會涼快呢?

目前預計,本週末,北京地區的氣溫略有下降,預計從21日到23日,氣溫開始下降,高溫情況緩解,

尤其是22日和23日,最高氣溫將分別為25℃和28℃,體感舒適。

本周日夜間,北京地區還將迎來久違的雨水。

▌為何不能領取高溫補貼?月份不對

氣溫持續保持高位,走在路上都會化,那些在高溫下工作的露天作業如交巡警、快遞員、建築工人、環衛工人們,何時能領到高溫津貼?

國家安監總局官網5月17日公佈了《關於做好2017年夏季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者高溫中暑事件的發生。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包括35℃)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不包括33℃)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

根據北京市安監局、衛計委、人力社保局和市總工會聯合發佈的相關檔規定,北京市高溫津貼的發放時間為6至8月,室外露天作業每人每月不低於180元;在33℃(含33℃)以上室內工作場所作業每人每月不低於120元。

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露天作業如交巡警、快遞員、建築工人、環衛工人、戶外線路檢測工人;室內作業如煉鋼工人、機械鑄造工人等都有可能享用到高溫津貼。只要用人單位安排了高溫作業,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單位的勞動者都可依法享受高溫津貼。

請注意,高溫津貼不是福利,是工資!!!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溫津貼屬於勞動報酬(工資)的組成部分,該發而不發屬違法行為,最高面臨1萬元罰款。未足額發放的,視為拖欠或克扣工資。

▌臭氧重污染天氣 建議“宅”著

根據北京環保監測中心預報,今日北京地區空氣品質指數為195-215,達五級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臭氧。

進入5月後,雖然藍天經常陪伴大家,但很容易伴隨一個問題,就是臭氧超標,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到9月。從2016年的監測資料看,雖然只有1天臭氧達到重度污染水準,但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日占全年總超標日的32%。

北大基礎基礎醫學院教授王月丹介紹,臭氧在高濃度時,可以對人體的眼口喉鼻等暴露的粘膜部位產生刺激,更高濃度時,可以導致頭痛,呼吸麻痹,甚至心血管循環系統損傷,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

“因為臭氧的氣味在極低濃度時,即可被人體感知,故導致死亡者極其罕見。大氣中的臭氧主要是通過其強氧化作用,導致呼吸道粘膜損傷和肺泡上皮損傷,引起呼吸道或者肺部炎症,導致疾病,例如肺氣腫,哮喘等等。”

市環保監測中心建議,減少或避免午後至傍晚時段的出行和戶外活動。

目前預計,明天首要污染物為PM2.5,空氣品質4級,中度污染。

記者 鄧琦 王碩 吳為 編輯 李困困

圖片來自新京報資料圖片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精選

本文為“北京知道”原創內容

但很容易伴隨一個問題,就是臭氧超標,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到9月。從2016年的監測資料看,雖然只有1天臭氧達到重度污染水準,但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日占全年總超標日的32%。

北大基礎基礎醫學院教授王月丹介紹,臭氧在高濃度時,可以對人體的眼口喉鼻等暴露的粘膜部位產生刺激,更高濃度時,可以導致頭痛,呼吸麻痹,甚至心血管循環系統損傷,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

“因為臭氧的氣味在極低濃度時,即可被人體感知,故導致死亡者極其罕見。大氣中的臭氧主要是通過其強氧化作用,導致呼吸道粘膜損傷和肺泡上皮損傷,引起呼吸道或者肺部炎症,導致疾病,例如肺氣腫,哮喘等等。”

市環保監測中心建議,減少或避免午後至傍晚時段的出行和戶外活動。

目前預計,明天首要污染物為PM2.5,空氣品質4級,中度污染。

記者 鄧琦 王碩 吳為 編輯 李困困

圖片來自新京報資料圖片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精選

本文為“北京知道”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