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往事如歌」——粟特人在張掖

粟特人是屬於伊朗人種的中亞古族。在中國史籍中,大致在6世紀以前多稱為粟特人或大月氏人,6世紀以後多稱為昭武九姓。粟特人原來在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居住,也就是古文獻中所載的粟特地區,

其主要範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粟特人長期被周邊強勢外族控制,先後臣屬於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等。粟特人在各族統治下並沒下並沒有滅絕,他們練就了自身的應變能力,成為一個商業民族。在各族相對薄弱時,粟特地區逐漸形成一些城邦國家,即康國、安國、東曹國、中曹國、西曹國、米國、何國、史國、石國等,
不同時期或有分合,史稱“昭武九姓”。

由於經商和戰爭等原因,粟特人在漢唐之間沿絲綢之路大批移民中國,在塔里木盆地、蒙古高原、河西走廊乃至中國北方,都有粟特人的移民聚居。粟特人善於經商,多販賣毛、麻織品、珠寶等,收購絲綢、麝香等;擁有衛隊,

以維護粟特商團的安全;信奉祆教,能歌善舞。這些特性,對古中國的政治進程,祆教、摩尼教、景教的傳播,以及音樂舞蹈的豐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大明一統志》描述張掖形勝時說:“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土壤肥美,耕牧為宜。”這樣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張掖成為漢晉以來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故《甘肅通志》稱張掖“外通哈密,內接關輔,邊陲鎖鑰”。

因此,粟特人進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酒泉先後形成聚落後,張掖就成為他們的下一個聚居地。但是,由於戰亂等原因,滄海桑田,粟特人聚落的遺址早已蕩然無存。然而通過一些隋唐墓誌以及史籍、唐人筆記的片斷記述,猶能尋覓到粟特人在張掖生活的蛛絲工跡。

據隋《康敬本墓誌》載:“君諱敬本,字延宗,康居人也。元封(西元前110年—西元前105年)內遣家張掖郡。酋率望重,播美口西。因地口口,派流不絕。曾祖默。周甘州大中正。祖仁,隋上柱國、左驍衛三川府鷹揚郎將。”康居即昭武九姓的康國。墓誌說:漢武帝元封時,康敬本的祖先為粟特人的酋帥,率部族宗遷居張掖。延至北周,其曾祖康默任甘州大中正,此官吏由地方豪族擔任,可受知此人為甘州政壇上的顯赫人物。

另據《安懷及夫人史氏墓誌》載:“君諱懷,字道,河西張掖人也。曾祖朝前,周任甘州司馬。”安姓、史姓即為昭武九姓的安國人、史國人。安懷之曾祖安朝前,北周時任甘州司馬,為州官的副手,可見粟特人在甘州勢力之強盛。因之,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涼州李軌舉兵反隋,甘州粟特人首領康老和即起兵遙相呼應,後被隋西戎使者曹瓊擊敗。

入唐以後,粟特人不斷遷居甘州。據唐《石崇俊墓誌》載:“府君石氏,諱崇俊,字孝德,今為張掖郡人也。祖諱甯芬,本國大首領、散將軍。皇考諱思景,涇州(涇)陽府左果毅。”石崇俊卒于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年)其祖石寧芬為昭武九姓石國大首領,其父輩于唐玄宗時入唐,落籍張掖另據敦煌文書《唐開元二十三年張掖縣戶籍》載,張掖縣受田的居民有居民曹致失夫鼻,此人為昭武九姓曹國人。由此可知,到中唐時,張掖仍為粟特人東進時的遷居地之一。

還有落籍原州(今寧夏固原)的史姓家庭,其先為昭武九姓的史國人,自兩河流域東進,遷居張掖,數代後再徙原州。據《史索岩葛志》載:“公諱索岩,字元貞,建康飛橋人也。其先從宦,因家原州。”《史道德幕志》載:“公諱道德,字萬安,其先建康飛橋人事(士)。遠祖因宦,不徙平高,其後子孫因家焉,故今為縣人也。”這裡的建康,不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而是十六國時僑置的建康郡,其治所在今高臺縣駱駝城,前涼設話郡,屬涼州。唐朝設建康軍,隸河西節度使。上列史姓為張掖建康的粟特人史姓後裔,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滅北涼,史索岩、史道德之先祖遷往原州。

張掖既有粟特人聚落,就應有粟特人的宗教祭祀場所—祆寺或祆神祠。唐人張鷟《朝魚僉載》載:“涼州祆神祠,至祈禱日,祆主以鐵釘從額上釘之,直洞腋下,即出門,身輕若飛,須臾數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卻,至舊祆所,乃拔釘,無所損,臥十余日,平復如初。莫知其所以然也”。涼州(今武威)西至張掖約五百里,由涼州囤西行數百里的“西祆神”,即指張掖的祆寺。

粟特人在張掖等地的聚落能夠延料續數百年,除擁兵自衛外,還用火祆教信仰維繫團結族人。火祆教,以崇拜光明和善良為教旨,由此拜日、月、星辰,總為拜天,還認為火是光明和善良的代表,故也拜火。火祆教的教長稱為薩寶,薩寶”一詞來源於粟特文,原意為商主、商隊之長,後延伸為粟特商隊形成的聚落中政教合一的首領。而祆主是一所祆神廟之主,由粟特人火祆教徒邀請推舉產生,能演示幻術。祆神廟的粟特商人聚會,先是拜火祈福,之後會餐、歌舞、祭天神,最後為捐助和幻術表演。神化幻術表演是為了吸引群眾,以廣招徠。(松照)

據唐《石崇俊墓誌》載:“府君石氏,諱崇俊,字孝德,今為張掖郡人也。祖諱甯芬,本國大首領、散將軍。皇考諱思景,涇州(涇)陽府左果毅。”石崇俊卒于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年)其祖石寧芬為昭武九姓石國大首領,其父輩于唐玄宗時入唐,落籍張掖另據敦煌文書《唐開元二十三年張掖縣戶籍》載,張掖縣受田的居民有居民曹致失夫鼻,此人為昭武九姓曹國人。由此可知,到中唐時,張掖仍為粟特人東進時的遷居地之一。

還有落籍原州(今寧夏固原)的史姓家庭,其先為昭武九姓的史國人,自兩河流域東進,遷居張掖,數代後再徙原州。據《史索岩葛志》載:“公諱索岩,字元貞,建康飛橋人也。其先從宦,因家原州。”《史道德幕志》載:“公諱道德,字萬安,其先建康飛橋人事(士)。遠祖因宦,不徙平高,其後子孫因家焉,故今為縣人也。”這裡的建康,不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而是十六國時僑置的建康郡,其治所在今高臺縣駱駝城,前涼設話郡,屬涼州。唐朝設建康軍,隸河西節度使。上列史姓為張掖建康的粟特人史姓後裔,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滅北涼,史索岩、史道德之先祖遷往原州。

張掖既有粟特人聚落,就應有粟特人的宗教祭祀場所—祆寺或祆神祠。唐人張鷟《朝魚僉載》載:“涼州祆神祠,至祈禱日,祆主以鐵釘從額上釘之,直洞腋下,即出門,身輕若飛,須臾數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卻,至舊祆所,乃拔釘,無所損,臥十余日,平復如初。莫知其所以然也”。涼州(今武威)西至張掖約五百里,由涼州囤西行數百里的“西祆神”,即指張掖的祆寺。

粟特人在張掖等地的聚落能夠延料續數百年,除擁兵自衛外,還用火祆教信仰維繫團結族人。火祆教,以崇拜光明和善良為教旨,由此拜日、月、星辰,總為拜天,還認為火是光明和善良的代表,故也拜火。火祆教的教長稱為薩寶,薩寶”一詞來源於粟特文,原意為商主、商隊之長,後延伸為粟特商隊形成的聚落中政教合一的首領。而祆主是一所祆神廟之主,由粟特人火祆教徒邀請推舉產生,能演示幻術。祆神廟的粟特商人聚會,先是拜火祈福,之後會餐、歌舞、祭天神,最後為捐助和幻術表演。神化幻術表演是為了吸引群眾,以廣招徠。(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