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彩紅舍論:足協新政下的後中超時代暢想

“球進了,中國國奧隊憑藉張一一的進球,1-0擊敗了巴西國奧,創造了中國國奧的歷史。張一一是中國2001年1月1日出生的球員。得益于中國足協2017深夜新政,張一一迅速成為球隊主力,經過聯賽的洗禮,

成長迅速,逐步成為國奧隊和國家隊的絕對主力!”這是某5電視臺直播國奧比賽時的解說。

“後場5號直接將球大腳解圍,球恰好落在前場10號腳下,10號稍作調整,迅速從邊路帶球突破,風一樣的少年,速度極快。在足球出邊界前一腳傳中,9號頭球接應,足球遠遠高出球門。怎麼不是胡爾克呢?非常懷念胡爾克在的日子.”這是上海某電視臺評述上海上港的比賽。

事實上這兩個場面都是對於中國新政後時代的足球的兩種結果設想的情景。

中國足協在5月24日深夜拋出兩條新政。其一關於調整中超、中甲U23球員出場政策,規定從2018賽季起U23上場球員必須與外籍球員人數相同。其二關於限制高價引援通知,自2017年夏季註冊轉會期起,對處於虧損狀態的俱樂部徵收引援調節費用。對於有關俱樂部通過轉會引入球員的資金支出,將收取與引援支出等額的費用,
該項費用全額納入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用於青少年球員的培養、社會足球普及和足球公益活動。這兩條新政引發巨大的爭議,但真正的利弊恐怕爭議雙方都難以完全看清楚。所謂摸著石頭過河,新政的好壞自然要用結果來衡量。

中國足協為2020和2024可謂是辦法想盡,

從U23新政到目前的限制高薪外援引進,和U23新政激進版,顯然都是為未來謀劃。我相信足協的領導出發點是好,希望給中國足球一個美好的未來。從現在做好,從青少年做好。而限制高薪球員引進,無疑給當下過熱的足球投資潑潑冷水,讓俱樂部的投資行為回歸理性,從而制定適合俱樂部發展的長遠計畫。同時也希望通過打壓,可以令到俱樂部更多關注青訓,
關注青年球員的培養。從自身做起,從青少年做好,才是真正的百年建隊計畫。而不是比拼燒錢,通過短期鉅資投入見到成績而妄顧未來發展。

中國新政下的後中超時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鉅資投入和重金引進球員行為變得謹慎。中超各球隊或掀起學習山東魯能俱樂部熱潮,到處建立青訓基地,花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在青訓。中超俱樂部青年天才輩出,

中超聯賽場上隊員都標上標籤,某某俱樂部青訓產品。這是長遠的最為理想的結果。

但就目前而言,中超限制高薪引進球員,原本熱鬧的中超聯賽頓時冷清,外援紛紛逃離中超,回歸歐洲,甚至加盟西亞。中超聯賽到處充斥U23球員,水準不斷下滑。球迷觀眾不肯買帳,導致每場比賽上座率寥寥無幾。中超聯賽轉播權無人肯接手。中國平安果斷放棄中超冠名計畫,足協再度缺錢,無力搞青訓,惡性循環下,中國國家隊成績不斷下滑。這或者是足協新政下最為悲劇結果。

我們可以預計到未來最惡劣結果,也可以預計到未來最為樂觀的前景。我們所能做的是不是千篇一律罵罵足協,也不是毫無節奏迎合資本。既然中超新政不可避免,我們應盡自己本分,充分投入到新政細化和執行化中,使得結果出現在可控範圍,儘量避免最壞的結果產生,更不應該是挖空心思鑽研怎樣利用新政的漏洞。縱使我們中超不能成為金元充斥的英超聯賽,也應成為青訓出色的法甲聯賽。

原本熱鬧的中超聯賽頓時冷清,外援紛紛逃離中超,回歸歐洲,甚至加盟西亞。中超聯賽到處充斥U23球員,水準不斷下滑。球迷觀眾不肯買帳,導致每場比賽上座率寥寥無幾。中超聯賽轉播權無人肯接手。中國平安果斷放棄中超冠名計畫,足協再度缺錢,無力搞青訓,惡性循環下,中國國家隊成績不斷下滑。這或者是足協新政下最為悲劇結果。

我們可以預計到未來最惡劣結果,也可以預計到未來最為樂觀的前景。我們所能做的是不是千篇一律罵罵足協,也不是毫無節奏迎合資本。既然中超新政不可避免,我們應盡自己本分,充分投入到新政細化和執行化中,使得結果出現在可控範圍,儘量避免最壞的結果產生,更不應該是挖空心思鑽研怎樣利用新政的漏洞。縱使我們中超不能成為金元充斥的英超聯賽,也應成為青訓出色的法甲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