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葉嘉瑩:幾十年來,晚12點鐘以前我沒有睡過覺

葉嘉瑩先生是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經近六十年,足跡跨越世界亞歐美三大洲,遍佈祖國大江南北。

2015年她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本小而美的好書:《荷花五講》,

書中既有她與荷花的因緣故事,又包含了她對自己詩詞的講解,折射了家國興衰,更是反映出她一生的坎坷與輝煌。

生在荷月,小名小荷

說“我與蓮花及佛法之因緣”,這個因緣呢,起因就非常早,早到什麼時候呢?就早到我出生的時候。

我是在1924年,按照中國的曆法是甲子年,在夏天六月出生的。

我的父母以為按照中國的習俗,每個月有一種花是代表這一個月份的,而六月這個月份代表的花就是荷花,我生在荷月,所以我的小名就叫小荷,荷花那就是蓮花。《爾雅》裡邊就說荷就是菡萏,也叫芙蕖,也叫蓮花。

因為有這樣一個出生的因緣,所以在我的意識之內,就養成了一種意識,就是對於荷花、蓮花特別有感情,

特別關心。

我是生在一個非常古老的舊家庭,我姓葉,這個葉是一個普通的姓,可是我之姓葉,本來不是葉,我原來是蒙古裔,我的姓氏是葉赫納蘭。這個姓氏的歷史說起來很長,清朝初年一個詞人,就是飲水詞人納蘭成德,是我們的同族,也是葉赫納蘭。

納蘭原分成四個族裔,而每一個族裔前面所加上的用以區別的稱號,都是附近的一條河水的名字。我們這一族的納蘭,

附近有一條河水就是葉赫河,所以在葉赫河這個地方的納蘭就叫作葉赫納蘭。

我生在這樣一個非常古老的、有文化的家庭,從小是關起門來長大的,沒有像現在一般的小朋友上過幼稚園,小學也沒有,就是在家裡識字讀書。

讀誦荷花詩詞

在家裡我第一本讀的書,即啟蒙的書就是《論語》。在我小時候,中國的教育方法是不管你懂不懂,就是背,比如背“子曰:學而時習之”,

等等。

怎麼背呢,老師大概說一下也不詳細地說,當時有一句話給了尚年幼的我很大的震動,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幼小的朦朧的意識之中,這句話就給我一個撞擊,我想如果你早晨懂得了“道”,晚上死了都沒有遺憾了,那“道”是什麼東西呢?我當時很幼小,也不敢多問問題,就背下來了。

除了念這些四書以外,同時家裡邊還教我背誦詩詞,那個時候我們家裡只有我一個女孩子,

也沒有一同遊玩的伴侶,所以我就把詩詞當作唱歌一樣的來背誦,而且因為我的長輩、我伯父、我父親,甚至於我伯母、我母親,他們都喜歡吟誦。

一般而言,我伯父跟我父親等男士們,他們就大聲地吟唱,在院子裡,我們家很大一個院子,走來走去地吟誦。我伯母跟我母親等女士們就拿一本唐詩在屋子裡面小聲地讀誦。所以我從小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長大,而詩歌就好像我的兒歌一樣,我就讀誦,讀誦了很多關於荷花、蓮花的詩詞。

處☆禁☆女作詠蓮

詠 蓮

1940 年夏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說荷花總是從水裡生長出來的,不是長在陸地之中,所以說“植本出蓬瀛”。而且“淤泥不染清”,這是荷花非常奇妙的一點,不管是荷花還是荷葉,都是不沾染的,甚至於露水珠、雨點滴在荷葉上它都滾成一個圓珠,只要風一吹荷葉一搖晃,那個水珠一下子就滾落了,所以荷花是很奇怪的。

為什麼它不沾染?

有科學家告訴你說那是因為荷花跟荷葉上面有一層納米,這我也不懂。這個現象就是它不沾染,所以我說荷花是“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我當時還很小,也沒有學過佛法,而且我們家裡的舊傳統是不相信任何外面的宗教,基督教、佛教我們家裡都不接納,我們家裡唯一接納的就是孔子,所相信的就是孔教。

所以在我開始讀《論語》的那一天,很小,第一本書讀《論語》,家裡就在一個木頭的牌位上面,用有紅紙毛筆寫上“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就拜了孔子。

所以李商隱說“何當百億蓮華上,一一蓮華見佛身”,而我是說“如來原是幻”,因為我們家裡告訴我,不要相信這些佛教,這種現世以外的不可知的東西,孔子不說,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是孔子的教訓,有人問孔子生死、鬼神,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未能事人,你焉能事鬼啊?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說“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輔仁大學學士學位照

“詩史”:抗戰與詩作

小的時候我就寫些個短小的絕句跟短小的令詞,後來我讀了輔仁大學的中文系,在大學裡邊,就慢慢跟老師學作詩,然後就越寫越長,寫了一些個七言的律詩,我在淪陷區寫過一系列的七言律詩。我先寫的是《晚秋雜詩》,寫了五首,還寫了一首《搖落》,都是七言律詩,一共六首七言律詩。

我的老師讀了我這六首七言律詩——本來我在大學交給我老師我小時候的作品,就像剛才我所寫的那些詩,他旁邊都有些評語,那現在我交了六首的七言律詩,他不再寫評語了——我的老師就“和”,這個“和”字要念“hè”,動詞,“和”了我六首詩。那是秋天我寫的六首詩,等接到老師的和詩我再和回去,已經是冬天了。

在輔仁大學求學期間,葉嘉瑩(後排右二)及同學與顧隨先生(前坐者)合影

1944年的冬天,我在北京,你要知道,我們在北京,每到冬天,如果西北風吹起來,嗚……帶著那個哨子的聲響,所以我就寫了六首詩,現在來不及講,我只講其中第三首: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整夜你聽到“嗚嗚”帶著哨子的北風,好像把這城都吹得搖動了,“盡夜狂風撼大城”;你所聽到的聲音—“悲笳哀角”,這當然是一種象徵的說法,不是真有人吹笳,真有人吹角。是什麼呢?日本佔領了北京,非常的狂妄,開著戰車帶著隊伍在大街上橫行而過,唱什麼?

唱《支那之夜》,它佔領了我們中國嘛。

而當年的北大那邊,是他們的警備司令部,關的都是抗日的志士,夜靜更深,“狂風撼大城”,除了日本人狂妄的歌張靜老師知道,一直到我現在90歲,我一般都是工作到晚上兩點,她跟我在一起生活過。

我可以說幾十年來十二點鐘以前我沒有睡過覺,現在我還是這樣的工作,不管是關於學生的工作,還是關於自己的工作,不管是關於你們的講演還是開會,還是看學生的論文……所以沒有辦法,你除非什麼都不幹,你入世就“已拚愁似海”,你不但要勞苦,你如果只是關起門來還好,你如果要做一番事業,如果是有群眾關係的事業,你就等著挨駡吧。

“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很多人自命清高,說我可是清高的隱士,閉門在深山,獨善其身。我說我可以做“入世”的事業,但我的心不在世俗之中,我是“逃禪”,但是我不假借,不需要到深山裡邊去隱居,只要我內心不受沾染就是不受沾染,所以“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也)不借隱為名”。“伐茅蓋頂他年事”,“伐茅蓋頂”,就是給自己蓋個房子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打算。

現在有很多人關心我,所以我真是非常感謝,因為有海外的朋友,居然不但捐款在南開給我蓋了研究所的大樓,現在還要給我蓋一個學舍,世界上真是有熱心的人,真是有愛好古典詩詞的人。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我說我的生活的理想,就是如此,我一直沒有改變。這連我自己都很奇怪,我當年那麼年輕,其實連“入世”也沒有,我還在大學讀書,我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呢。

年輕時的葉嘉瑩在給孩子們上課

未應磨染是初心

到1974 年,加拿大也跟中國建交了,我就回國探親,並且寫了一首長詩《祖國行》,我當時真是興奮。

可是那個時候,我想我再也不能回國來教書了,那時候還是“批林批孔”的尾聲,但是我能夠回到自己的祖國了—你們現在要看那個《原鄉》,也許以電視來說,不是很好的電視,可是你們不知道當時我們到臺灣的大陸人,當我們回不到自己的祖國老家,那一份懷念—所以我說“每依北斗望京華”,能夠回來看到我的故鄉,看到我的家人,看到我的同學、朋友的那一份興奮。

我坐飛機快到北京時,遠遠地看見一片燈火,所以我是“遙看燈火動鄉情”,我說我“眼流涕淚心狂喜”。我這個人其實很堅強,為我個人,我從來很少流淚,除非我家人的死生離別,還有就是我去國30年之久,遠遠地看到北京的燈火,我是流下淚來的。

所以你們不瞭解我們這一代人當年這一片對故鄉的感情。我有一個女同學,也是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比我晚一級。她不是坐飛機,她是坐火車,她說她從一上廣州的火車就流淚,一直流到北京。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體會到這樣一份感情了。可是“四人幫”被打倒以後,我就看到消息,說國家恢復了高校考試,我馬上就申請回國來教書,所以我回來的時候正是1979 年。1978 級的學生剛剛考上來的時候,學生滿心的歡喜,我也滿心的歡喜,所以我說:

春風往事憶南開,客子初從海上來。

喜見劫余生意在,滿園桃李正新栽。

依依難別夜沉沉,一課臨岐感最深。

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

“依依難別夜沉沉,一課臨岐感最深”,我本來就是白天的下午教書,我偶然在課堂上引了幾首詞,他們就要求說老師您不要淨給我們講詩,我們希望您也給我們講詞,當時沒有時間在白天排課,就排在晚上講詞,最後那一節課,一直到吹燈號響了,我們才下課。

“卅載光陰彈指過”,他們畢業30 年了,我說“未應磨染是初心”,你們這些個當年那樣熱情地求學的、有那麼崇高的理想考進了學校的人,畢業以後30 年,進到社會之中,或者進到官場之中,你們這30 年,有沒有被社會、官場所污染?你們還是當初那一片純真的、求學的、充滿了愛國的理想的心意嗎?所以我說“未應磨染是初心”。

【以上內容節選自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多聞多思 華林文叢”系列書之一的《荷花五講》,葉嘉瑩著。文中小標題為編者擬,圖片來自網路。】

我就讀誦,讀誦了很多關於荷花、蓮花的詩詞。

處☆禁☆女作詠蓮

詠 蓮

1940 年夏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說荷花總是從水裡生長出來的,不是長在陸地之中,所以說“植本出蓬瀛”。而且“淤泥不染清”,這是荷花非常奇妙的一點,不管是荷花還是荷葉,都是不沾染的,甚至於露水珠、雨點滴在荷葉上它都滾成一個圓珠,只要風一吹荷葉一搖晃,那個水珠一下子就滾落了,所以荷花是很奇怪的。

為什麼它不沾染?

有科學家告訴你說那是因為荷花跟荷葉上面有一層納米,這我也不懂。這個現象就是它不沾染,所以我說荷花是“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我當時還很小,也沒有學過佛法,而且我們家裡的舊傳統是不相信任何外面的宗教,基督教、佛教我們家裡都不接納,我們家裡唯一接納的就是孔子,所相信的就是孔教。

所以在我開始讀《論語》的那一天,很小,第一本書讀《論語》,家裡就在一個木頭的牌位上面,用有紅紙毛筆寫上“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就拜了孔子。

所以李商隱說“何當百億蓮華上,一一蓮華見佛身”,而我是說“如來原是幻”,因為我們家裡告訴我,不要相信這些佛教,這種現世以外的不可知的東西,孔子不說,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是孔子的教訓,有人問孔子生死、鬼神,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未能事人,你焉能事鬼啊?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說“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輔仁大學學士學位照

“詩史”:抗戰與詩作

小的時候我就寫些個短小的絕句跟短小的令詞,後來我讀了輔仁大學的中文系,在大學裡邊,就慢慢跟老師學作詩,然後就越寫越長,寫了一些個七言的律詩,我在淪陷區寫過一系列的七言律詩。我先寫的是《晚秋雜詩》,寫了五首,還寫了一首《搖落》,都是七言律詩,一共六首七言律詩。

我的老師讀了我這六首七言律詩——本來我在大學交給我老師我小時候的作品,就像剛才我所寫的那些詩,他旁邊都有些評語,那現在我交了六首的七言律詩,他不再寫評語了——我的老師就“和”,這個“和”字要念“hè”,動詞,“和”了我六首詩。那是秋天我寫的六首詩,等接到老師的和詩我再和回去,已經是冬天了。

在輔仁大學求學期間,葉嘉瑩(後排右二)及同學與顧隨先生(前坐者)合影

1944年的冬天,我在北京,你要知道,我們在北京,每到冬天,如果西北風吹起來,嗚……帶著那個哨子的聲響,所以我就寫了六首詩,現在來不及講,我只講其中第三首: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整夜你聽到“嗚嗚”帶著哨子的北風,好像把這城都吹得搖動了,“盡夜狂風撼大城”;你所聽到的聲音—“悲笳哀角”,這當然是一種象徵的說法,不是真有人吹笳,真有人吹角。是什麼呢?日本佔領了北京,非常的狂妄,開著戰車帶著隊伍在大街上橫行而過,唱什麼?

唱《支那之夜》,它佔領了我們中國嘛。

而當年的北大那邊,是他們的警備司令部,關的都是抗日的志士,夜靜更深,“狂風撼大城”,除了日本人狂妄的歌張靜老師知道,一直到我現在90歲,我一般都是工作到晚上兩點,她跟我在一起生活過。

我可以說幾十年來十二點鐘以前我沒有睡過覺,現在我還是這樣的工作,不管是關於學生的工作,還是關於自己的工作,不管是關於你們的講演還是開會,還是看學生的論文……所以沒有辦法,你除非什麼都不幹,你入世就“已拚愁似海”,你不但要勞苦,你如果只是關起門來還好,你如果要做一番事業,如果是有群眾關係的事業,你就等著挨駡吧。

“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很多人自命清高,說我可是清高的隱士,閉門在深山,獨善其身。我說我可以做“入世”的事業,但我的心不在世俗之中,我是“逃禪”,但是我不假借,不需要到深山裡邊去隱居,只要我內心不受沾染就是不受沾染,所以“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也)不借隱為名”。“伐茅蓋頂他年事”,“伐茅蓋頂”,就是給自己蓋個房子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打算。

現在有很多人關心我,所以我真是非常感謝,因為有海外的朋友,居然不但捐款在南開給我蓋了研究所的大樓,現在還要給我蓋一個學舍,世界上真是有熱心的人,真是有愛好古典詩詞的人。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我說我的生活的理想,就是如此,我一直沒有改變。這連我自己都很奇怪,我當年那麼年輕,其實連“入世”也沒有,我還在大學讀書,我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呢。

年輕時的葉嘉瑩在給孩子們上課

未應磨染是初心

到1974 年,加拿大也跟中國建交了,我就回國探親,並且寫了一首長詩《祖國行》,我當時真是興奮。

可是那個時候,我想我再也不能回國來教書了,那時候還是“批林批孔”的尾聲,但是我能夠回到自己的祖國了—你們現在要看那個《原鄉》,也許以電視來說,不是很好的電視,可是你們不知道當時我們到臺灣的大陸人,當我們回不到自己的祖國老家,那一份懷念—所以我說“每依北斗望京華”,能夠回來看到我的故鄉,看到我的家人,看到我的同學、朋友的那一份興奮。

我坐飛機快到北京時,遠遠地看見一片燈火,所以我是“遙看燈火動鄉情”,我說我“眼流涕淚心狂喜”。我這個人其實很堅強,為我個人,我從來很少流淚,除非我家人的死生離別,還有就是我去國30年之久,遠遠地看到北京的燈火,我是流下淚來的。

所以你們不瞭解我們這一代人當年這一片對故鄉的感情。我有一個女同學,也是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比我晚一級。她不是坐飛機,她是坐火車,她說她從一上廣州的火車就流淚,一直流到北京。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體會到這樣一份感情了。可是“四人幫”被打倒以後,我就看到消息,說國家恢復了高校考試,我馬上就申請回國來教書,所以我回來的時候正是1979 年。1978 級的學生剛剛考上來的時候,學生滿心的歡喜,我也滿心的歡喜,所以我說:

春風往事憶南開,客子初從海上來。

喜見劫余生意在,滿園桃李正新栽。

依依難別夜沉沉,一課臨岐感最深。

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

“依依難別夜沉沉,一課臨岐感最深”,我本來就是白天的下午教書,我偶然在課堂上引了幾首詞,他們就要求說老師您不要淨給我們講詩,我們希望您也給我們講詞,當時沒有時間在白天排課,就排在晚上講詞,最後那一節課,一直到吹燈號響了,我們才下課。

“卅載光陰彈指過”,他們畢業30 年了,我說“未應磨染是初心”,你們這些個當年那樣熱情地求學的、有那麼崇高的理想考進了學校的人,畢業以後30 年,進到社會之中,或者進到官場之中,你們這30 年,有沒有被社會、官場所污染?你們還是當初那一片純真的、求學的、充滿了愛國的理想的心意嗎?所以我說“未應磨染是初心”。

【以上內容節選自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多聞多思 華林文叢”系列書之一的《荷花五講》,葉嘉瑩著。文中小標題為編者擬,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