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國寶大熊貓,你瞭解多少?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大熊貓屬於哺乳綱、食肉目、熊科,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結果,野生大熊貓僅有1864只,其中80%以上分佈於四川境內,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5年底,全世界圈養單位共圈養熊貓425只。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

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

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羊、豬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著同吃同住。

大熊貓雖然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

但它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佈區裡,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1.熊貓名字由來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大熊貓吃粽子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2.第一隻活著出境的熊貓“蘇琳”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大熊貓產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隻活的大熊貓。

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婚後兩周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產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啟程前往中國.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裡尋覓大熊貓的蹤跡,設置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為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裡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裡捉出一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裡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為這只不到3磅的小傢伙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著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儘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露絲的麻煩並不在於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採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裡,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便混出了海關。露絲帶著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消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三藩市碼頭靠岸時,正是耶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國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湧向這裡,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制大熊貓形象的產品,時髦女郎身著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為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為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3.動物明星與英雄——熊貓

熊貓“蘇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眾,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坦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導“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國人又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的捕獵活動。正因為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倖存至今。

2.第一隻活著出境的熊貓“蘇琳”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大熊貓產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隻活的大熊貓。

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婚後兩周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產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啟程前往中國.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裡尋覓大熊貓的蹤跡,設置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為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裡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裡捉出一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裡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為這只不到3磅的小傢伙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著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儘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露絲的麻煩並不在於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採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裡,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便混出了海關。露絲帶著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消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三藩市碼頭靠岸時,正是耶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國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湧向這裡,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制大熊貓形象的產品,時髦女郎身著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為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為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3.動物明星與英雄——熊貓

熊貓“蘇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眾,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坦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導“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國人又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的捕獵活動。正因為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倖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