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人說這是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30萬換和平,劃不划算呢?

一般的王朝規律,都是開國的時候軍力最強大,士氣也旺盛,一鼓作氣打出個大國氣派來,儘管往後軍力越來越弱,但架子擺在那裡了,一般情況動搖不了。而大宋,在開國之初的統一戰爭中就沒打出個樣子來,

後來在南北格局中就只能處於劣勢,看人家臉色,翻不過身來;受人家欺負,喪師失地。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對於兩國都是有好處的。澶淵之盟便宜了契丹,從此騰出手的契丹可以大舉向蒙古高原和西域擴張。對於北宋而言,

條約簽訂,燕雲十六州沒有了爭議,也就再無收回的可能;邊境息兵,忘戰必危,導致戰鬥力下降,對西夏作戰多次失敗;而北宋朝廷也養成了拿錢買和平的陋習,正因為30萬歲幣和總收入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後期愈演愈烈。極大打壓了士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血性,長期來看,這也是北宋最終亡國的推手!

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既不正式開戰,宋人也不好正式佈置邊防,只好鼓勵民間種水田,多開管道,萬一打仗也好稍稍抵禦遼人。遼國也懂得,時不時放隊四出小掠,讓中國不能有沿邊的防禦線。這種消極的防禦遲早是要失敗的。這是一個後果。

還有由於宋朝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北邊國境失去了重要的險要防線,敵人能輕易打到開封,宋人也不敢盡信盟約,所以宋朝不得不長期養著大量的常備軍。宋代一個士兵募了下來,輕易不得脫行伍,直養到六十歲,期間只有二十歲到三十歲可用,而且在軍隊十年,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只得再招,因此軍隊越養越多,

戰鬥力卻越來越弱,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

北宋和遼國簽的這個盟約,雖屬無奈之舉,但暫時緩和了兩國矛盾,老百姓日子好過一些。從長遠歷史分析,爭議頗多,對於得失的後續影響,歷史家意見分歧的不在少數。兵者,國之重器,不能輕動。上智伐謀。

北宋後來經濟發展較好,如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清明上河圖》,由此可見當時經濟繁榮之一斑。再後來呢,北宋的政治、軍事不能誇讚有大的作為,因為遼國邊患雖未成威脅,但另一新生力量金國卻直搗北宋首都,曾幾何時,被《清明上河圖》藝術渲染得令人陶醉的歌舞昇平世界,很快就被另一場更加殘酷的戰爭摧毀了,這是多麼悲催的歷史印象。

“國雖大,好戰必亡,國雖安,忘戰必危”,邊境的相對安定導致軍隊軍事素養無法大幅提高而處於一個低位。問題是世界並不是只有宋遼兩國!1038年西夏立國時,宋軍的戰力跟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兩國百餘年無大仗,邊境皓首白頭之人未經歷戰爭,也算造福雙方百姓。北宋此後更是歌舞生平,抑文制武,而遼國由於信奉佛教,全面漢化,樂於享樂,當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中崛起時,完顏阿骨打北壓蒙古,東服高麗,西結李夏,滅遼臣宋,曾經不可一世號稱鑌鐵的遼國,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宋朝更是失去半壁江山,淪為南宋,與金國在長江兩岸對侍,這是誰都沒有注意一頭蒼狼在蒙古高原上崛起,它將是雙方宿命的終結者。

沒看夠?點擊關注閱讀更多好文

“國雖大,好戰必亡,國雖安,忘戰必危”,邊境的相對安定導致軍隊軍事素養無法大幅提高而處於一個低位。問題是世界並不是只有宋遼兩國!1038年西夏立國時,宋軍的戰力跟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兩國百餘年無大仗,邊境皓首白頭之人未經歷戰爭,也算造福雙方百姓。北宋此後更是歌舞生平,抑文制武,而遼國由於信奉佛教,全面漢化,樂於享樂,當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中崛起時,完顏阿骨打北壓蒙古,東服高麗,西結李夏,滅遼臣宋,曾經不可一世號稱鑌鐵的遼國,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宋朝更是失去半壁江山,淪為南宋,與金國在長江兩岸對侍,這是誰都沒有注意一頭蒼狼在蒙古高原上崛起,它將是雙方宿命的終結者。

沒看夠?點擊關注閱讀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