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行規範代收付業務 揭秘代扣江湖灰色利益鏈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意安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強小額支付系統集中代收付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銀髮辦【2017】110號),

幾乎是一紙叫停了集中代收付業務。

通知規定:集中代收付中心將嚴禁向公用事業類和公益類以外的其他機構提供代收付服務,對於已為其他機構提供代收付服務的集中代收付中心,應於2017年12月31日前斷開上述機構的而連接,停止為其提供服務。而自2017年6月30日起,集中代收付的金額也將制定上限,

為5萬元/筆。而就僅剩的公用事業類和公益類單位,集中代收付中心提供代收付服務時也應逐步採取免收費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一律不得向代收付業務的委託人收取費用。除此以外,該通知要求集中代收付中心不得將核心業務外包,集中代收付中心與委託人新增、變更或終止業務合作關係,應報所屬人民銀行分支機搆同意。

事實上,這項被央行一紙叫停的集中代收付業務長期以來一直是支付江湖的灰色地帶,

藏匿著一個巨大而隱秘的灰色產業鏈。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稱,央行之所以動議整肅代收付業務,源於此前山西同城清算系統的一起風險事件,有客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陸續扣款數千萬。

“在這起大額風險事件之前,代扣業務的亂象已經持續了多年。諸如套現、包裝戶等收單市場的違規行為,

代扣市場一樣不少。”上述接近監管的人士稱,“這次整治並非清算總中心出手,而是以央總行發文的形式,這一點上,事態嚴重性已可見一斑。”

支付江湖的“灰色之地”

集中代收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業務?顧名思義,該業務上分為兩塊,對消費者的代扣和對商戶的代收。而事實上,對於該項業務,業內有一個更直白簡潔的稱呼,謂之“代扣”——基於持卡人與商戶簽訂的業務委託協議,

授權商戶向持卡人指定帳戶發起並完成指定款項扣錢的業務,不需要持卡人再次確認和輸入密碼,甚至在每一次扣款時,無需再度提醒持卡人。

特別值得提醒的是,代扣服務本身不一定拘泥於銀行卡,也可以是銀行虛擬帳戶等,代扣服務分為:對公代扣、對私代扣兩類。相較於銀聯只能對私扣款的功能,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功能似乎更為強大。

在擁有協議書的情況下,

需要商戶發起的扣款指令要素只有卡號(必送),姓名、證件號、手機號(可選)等,並不包括密碼和其他驗證要素。

一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經濟觀察報,通常而言,代收付業務有三種玩法:

一是,支付機構可以一家家談銀行,但這種做法存在一個致命缺陷,根據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連接多家銀行系統,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其實現在這個做法在市場上仍屬於主流,但這個事情屬於人民銀行直接參與管理,一旦監管機構認真落實檢查,被處罰的可能性很大。而除此以外,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支付機構而言,與銀行單點連接做代扣業務,效率太低,難成氣候。“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應該不會很強,趨勢來看,未來將會被網聯統一收編”;二,支付機構也可以通過銀聯觸達各家銀行實現代扣,這樣做效率很高,但是成本也很高。銀聯目前所採取的是階梯費率,單筆在0.7元到1.7元不等,銀聯自己留0.2元,其餘給髮卡行;而面向銀行理財等大額代扣,則根據金額大小收取2元/筆到8元/筆的費率;即時代扣則更高一些,採取相當於POS收單的費率;三,通過集中代收付中心實現代扣,同樣高效,可以一次性打通國內所有銀行。“但這個通道是稀缺資源,不是每家支付機構都能拿到,拿到介面的支付機構可以把介面繼續對外放,多放一道就多一重溢價。”“相較而言,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是最好的通道,比銀聯通道好用很多。首先,便宜。代扣不以費率計價,按筆數計價,單筆幾毛到幾塊不等,對大額支付而言,特別划算;其次,方便。POS收單只能做對私的銀行卡,且需要密碼、驗證等手段,代扣則不同,只要持卡人帳號就可以做代扣業務,不需要密碼、驗證等手段,且對公對私不受限制,操作便捷。走POS收單的,你玩‘套冒繞’,銀聯天天盯著查你,代扣則不同,代扣走的是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屬於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的業務,而後者是中國人民銀行直屬的、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法人單位。”上述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經濟觀察報。

在這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副總裁看來,某種程度而言,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很容易為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法外之地”。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也正是風控的缺失導致了這條灰色產業鏈最終走向末路。

利益鏈

事實上,集中代收付業務在公開場合很少被業內人士提及。其原因在於,一者,集中代收付業務屬於清算總中心管理,後者是央行直屬單位,在央行沒有出手監管的前提下,沒有哪個職能部門有資格動議監管;二者,在集中代收付中心代扣介面擁有絕對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利益鏈龐大,寄生在該利益鏈上的群體人數眾多。“在這個江湖的人,都很清楚這是一個無法公開化的商業模式。大家都為求財,就不要聲張。難就難在,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並不精於對風險的判別,更無論風險的追償機制。風控的責任和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支付機構的手中,因此風險很容易就失控了。”上述接近監管人士稱。

一家協力廠商支付企業CTO告訴經濟觀察報,理論上,只要掌握了代扣管道,要實現不法目的幾乎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難度,“在資訊倒賣的這個灰色產業鏈裡,持卡人資訊根本不是什麼秘密。而持卡人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等基本資訊一旦洩露,通過代扣就可以在沒有密碼的情況下輕易扣完卡內資金並轉移。”

除了為不法分子牟利帶來便利以外,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的牟利行為也是代收付業務為行業詬病的重要原因。

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全國而言,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的介面規模相對較大。

提及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則不得不提一家名為深圳金融電子結算中心有限公司的企業。

經濟觀察報通過天眼查發現,該公司註冊成立於2014年6月,第一大股東是其工會委員會,其餘12個股東中,除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為總行持股以外,另10家基本都是四大行及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深圳分行工會委員會。

“這家企業的存在是因為一些歷史問題,為了解決同城結算的問題而設置的,雖然股權關係上和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沒有關係,但公司領導基本都是後者指派。”深圳當地一位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從公開資料中查詢獲悉,該公司董事長曲顯斌此前擔任人行深圳中支支付結算處處長。

通過天眼查,經濟觀察報同時發現,該公司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金融電子結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深圳市快付通金融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快付通”)20%的股份,快付通是一家持牌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

“所以在放代付介面的產業鏈上,上下游就這麼打通了。”上述人士評價,“當然,這並非一定是個人或某一個利益團體的牟利行為,但央行自身扮演著監管角色,職能部門卻在業務鏈條中牟利,始終是說不過去。”

就全國而言,到底各集中代收付中心涉及多少灰色產業規模,這是一個難以量化的數字。“在代扣業務上,集中代收付中心的整體代扣規模應該是大於銀聯的。代扣屬於無卡業務,不屬於銀聯管,銀聯也沒有能力管。”一位元股份制銀行的交易銀行部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但因為是一個灰色產業鏈,有些地方敢放通道,有些地方不敢。有些地方放得多,有些地方放得少。而在放出的通道中,哪些是合規,哪些是違規,也很難辨別。因此沒人說得清到底規模也多大,即使是監管機構,可能也只有一個概念,沒有準確的數字。”

影響幾何

“就監管思路上而言,央行是監管機構,確實不應該自己下場參與到運動員角色中。把代扣介面這個事情停掉,等於也是對集中代收付中心放通道的盈利行為一次性切斷,同時也消解了一大片法外江湖,是一件推動行業正向發展的好事。”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評價稱,“後路被堵死之後,資金的流轉劃撥不得不回到體系內運轉了。這則消息無論對銀聯還是網聯而言,都應當是一個利好。”

但同樣需要提及的是,對於許多正常經營的商業機構而言,也可能會因為介面的關閉而影響到其原本的商業模式。“比如視頻、音樂、遊戲公司,在充錢時一般會提醒你是否按月按時繳費,你點確認,那麼之後的每個月你不需要再去進入繳費頁面,會員費的錢就會被授權從銀行卡內扣除。如果這些機構此前走的是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付介面,那麼一旦代付介面被關,對這些企業而言,每個月久需要再度行銷老客戶,此間的銷售成本、成交率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客戶的粘性也會變弱。與此類似的車貸、房貸、保險、信用卡自動還款等代扣業務,在代扣業務停了之後,雖然安全性可能得以提高,但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不便。”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易銀行部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

上述銀行人士表示,“原有的商業模式會不會受影響,關鍵在於它背後走的是哪一種通道,不過所幸,央行給了一段緩衝的時間,商戶及支付機構只要把原先通過集中代收付中心走的交易轉向銀聯來對接各家銀行,原有業務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其實現在這個做法在市場上仍屬於主流,但這個事情屬於人民銀行直接參與管理,一旦監管機構認真落實檢查,被處罰的可能性很大。而除此以外,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支付機構而言,與銀行單點連接做代扣業務,效率太低,難成氣候。“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應該不會很強,趨勢來看,未來將會被網聯統一收編”;二,支付機構也可以通過銀聯觸達各家銀行實現代扣,這樣做效率很高,但是成本也很高。銀聯目前所採取的是階梯費率,單筆在0.7元到1.7元不等,銀聯自己留0.2元,其餘給髮卡行;而面向銀行理財等大額代扣,則根據金額大小收取2元/筆到8元/筆的費率;即時代扣則更高一些,採取相當於POS收單的費率;三,通過集中代收付中心實現代扣,同樣高效,可以一次性打通國內所有銀行。“但這個通道是稀缺資源,不是每家支付機構都能拿到,拿到介面的支付機構可以把介面繼續對外放,多放一道就多一重溢價。”“相較而言,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是最好的通道,比銀聯通道好用很多。首先,便宜。代扣不以費率計價,按筆數計價,單筆幾毛到幾塊不等,對大額支付而言,特別划算;其次,方便。POS收單只能做對私的銀行卡,且需要密碼、驗證等手段,代扣則不同,只要持卡人帳號就可以做代扣業務,不需要密碼、驗證等手段,且對公對私不受限制,操作便捷。走POS收單的,你玩‘套冒繞’,銀聯天天盯著查你,代扣則不同,代扣走的是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屬於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的業務,而後者是中國人民銀行直屬的、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法人單位。”上述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經濟觀察報。

在這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副總裁看來,某種程度而言,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介面很容易為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法外之地”。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也正是風控的缺失導致了這條灰色產業鏈最終走向末路。

利益鏈

事實上,集中代收付業務在公開場合很少被業內人士提及。其原因在於,一者,集中代收付業務屬於清算總中心管理,後者是央行直屬單位,在央行沒有出手監管的前提下,沒有哪個職能部門有資格動議監管;二者,在集中代收付中心代扣介面擁有絕對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利益鏈龐大,寄生在該利益鏈上的群體人數眾多。“在這個江湖的人,都很清楚這是一個無法公開化的商業模式。大家都為求財,就不要聲張。難就難在,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並不精於對風險的判別,更無論風險的追償機制。風控的責任和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支付機構的手中,因此風險很容易就失控了。”上述接近監管人士稱。

一家協力廠商支付企業CTO告訴經濟觀察報,理論上,只要掌握了代扣管道,要實現不法目的幾乎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難度,“在資訊倒賣的這個灰色產業鏈裡,持卡人資訊根本不是什麼秘密。而持卡人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等基本資訊一旦洩露,通過代扣就可以在沒有密碼的情況下輕易扣完卡內資金並轉移。”

除了為不法分子牟利帶來便利以外,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的牟利行為也是代收付業務為行業詬病的重要原因。

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全國而言,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的介面規模相對較大。

提及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則不得不提一家名為深圳金融電子結算中心有限公司的企業。

經濟觀察報通過天眼查發現,該公司註冊成立於2014年6月,第一大股東是其工會委員會,其餘12個股東中,除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為總行持股以外,另10家基本都是四大行及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深圳分行工會委員會。

“這家企業的存在是因為一些歷史問題,為了解決同城結算的問題而設置的,雖然股權關係上和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沒有關係,但公司領導基本都是後者指派。”深圳當地一位支付機構副總裁告訴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從公開資料中查詢獲悉,該公司董事長曲顯斌此前擔任人行深圳中支支付結算處處長。

通過天眼查,經濟觀察報同時發現,該公司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金融電子結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深圳市快付通金融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快付通”)20%的股份,快付通是一家持牌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

“所以在放代付介面的產業鏈上,上下游就這麼打通了。”上述人士評價,“當然,這並非一定是個人或某一個利益團體的牟利行為,但央行自身扮演著監管角色,職能部門卻在業務鏈條中牟利,始終是說不過去。”

就全國而言,到底各集中代收付中心涉及多少灰色產業規模,這是一個難以量化的數字。“在代扣業務上,集中代收付中心的整體代扣規模應該是大於銀聯的。代扣屬於無卡業務,不屬於銀聯管,銀聯也沒有能力管。”一位元股份制銀行的交易銀行部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但因為是一個灰色產業鏈,有些地方敢放通道,有些地方不敢。有些地方放得多,有些地方放得少。而在放出的通道中,哪些是合規,哪些是違規,也很難辨別。因此沒人說得清到底規模也多大,即使是監管機構,可能也只有一個概念,沒有準確的數字。”

影響幾何

“就監管思路上而言,央行是監管機構,確實不應該自己下場參與到運動員角色中。把代扣介面這個事情停掉,等於也是對集中代收付中心放通道的盈利行為一次性切斷,同時也消解了一大片法外江湖,是一件推動行業正向發展的好事。”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評價稱,“後路被堵死之後,資金的流轉劃撥不得不回到體系內運轉了。這則消息無論對銀聯還是網聯而言,都應當是一個利好。”

但同樣需要提及的是,對於許多正常經營的商業機構而言,也可能會因為介面的關閉而影響到其原本的商業模式。“比如視頻、音樂、遊戲公司,在充錢時一般會提醒你是否按月按時繳費,你點確認,那麼之後的每個月你不需要再去進入繳費頁面,會員費的錢就會被授權從銀行卡內扣除。如果這些機構此前走的是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付介面,那麼一旦代付介面被關,對這些企業而言,每個月久需要再度行銷老客戶,此間的銷售成本、成交率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客戶的粘性也會變弱。與此類似的車貸、房貸、保險、信用卡自動還款等代扣業務,在代扣業務停了之後,雖然安全性可能得以提高,但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不便。”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易銀行部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

上述銀行人士表示,“原有的商業模式會不會受影響,關鍵在於它背後走的是哪一種通道,不過所幸,央行給了一段緩衝的時間,商戶及支付機構只要把原先通過集中代收付中心走的交易轉向銀聯來對接各家銀行,原有業務應該不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