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城記|不必問路,讓“粽子婆婆”手中的清香帶你到馬鞍東路

成都地鐵3號線開通之後,到馬鞍路很方便,

紅星橋站下來只走300多米

就聞到隨著夏日清風飄來的竹葉糯米香。

轉角進來你會感激那兩排大樹還難得留著,

它們像兩隻綠色的手臂

捧著這條成都最著名的“粽子街”。

越接近端午節人越多。

這條街上的店面:雜貨鋪,麵館,彩票店……

無論平時賣的是什麼,臨近端午的這些日子,

它們都會被堆山填海的粽子包圍。

買粽子的人穿一個成都城到這裡來也不足為奇,

畢竟端午節裡沒吃上這條街現包、現賣的粽子,

老成都人會懷疑自己的生活

是不是太匆忙窘迫了,

窘迫的不是錢,

而是失去了從容過節、過日子的成都範。

做一個簡單的人,

過最好的日子,

這一向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態度。

成都的手工粽子大多來自這條一公里長的老街,

所以大清早整條街100多家粽子鋪就忙起來了,

大爺坐著洗粽葉子;小夥子搬糯米餡料……

唯獨街沿上每家每戶包粽子的必定都是女人,

小妹,大姐,嬢嬢,但最著名的是婆婆:

杜婆婆,李婆婆,馬婆婆,楊婆婆,梅婆婆……

不僅是打出來的招牌,

也代表著包粽子的事業必需由女家長來“領導”。

說起成都的粽子就跟成都人一樣不刻意,

甚至帶著點“自由散漫”的氣息,

人家嘉興粽子,廣東粽子

都是“內容”,“隊形”整齊的門派,

四川粽子偏偏不拘一格,什麼花色都有。

椒鹽、蜜棗、蛋黃、水果、玉米、八寶、排骨、鮮肉、牛肉、板栗、臘肉、排骨、雞肉、香腸……外加各種拼配,

對外省人來說四川粽子的風格基本上就是個謎。

曾經四川粽跟全國人民“大粽”很好區別,

因為它裡面會放花椒。

馬鞍東路上賣粽子的婆婆說:

“以前有青花椒鹵肉味的,現在也不怎麼做了”

現在粽子街上有四川的,嘉興的,客家的,

甚至臺灣的……

品種數量驚人,啥子味道的粽子都有。

但每一個馬鞍東路上的婆婆、媽媽

包起粽子來都特別自信:

“我們也不曉得怎麼說,

反正自家做的就是最好的!”

令人驚異的現代八寶粽

品種太多要用彩色的繩子才分得開,

所以遠遠看見她們包粽子的操作臺,

往往像縫紉、織錦一般“千頭萬緒”。

婆婆們的粽子餡料靠猜,

包法也各不相同。

尖角的白味粽子最有成都特色

因為四川有客家人,所以也有客家粽子

其實很多人懷念過馬鞍東路旁邊的曹家巷,

一個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老工人宿舍區。

改造前大量的照片記錄了這個街區貧乏,簡單,

但鄰里相望,更有人情味,更快樂的生活。

現在曹家巷紅牆紅瓦的舊房子已經被改造完了,

馬鞍東路也就剩下半邊,

但人總比房子還要堅韌,

婆婆們在,

生活照樣,粽子繼續包。

92歲的馬婆婆常常坐在街邊的籐椅上,很安靜,

跟人聲鼎沸的世界像隔著一個時光的“玻璃罩”,

有個年輕女孩要婆婆現包,

她就靜靜地掏米、裹葉、扯線、綁粽子……

那女孩不知道她就是這條街的代表人物,

是開創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的“四婆婆”之一。

三十七年前四位婆婆都住在馬鞍東路13號大院,

馬婆婆名叫周啟玉,梅婆婆名叫葉新芳,

任婆婆名叫張興碧,而李婆婆姓譚,

因為那些年生是跟著老頭兒的姓喊的。

她們當時只是退休想補貼家用,

在大院門口擺攤賣粽,

沒想到就為成都帶出了一條最大的“粽子街”。

如今,時光只留下了馬婆婆,

她卻不以為意,

仍然坐在那裡慢慢包粽子,

或者看著你們

包粽子,賣粽子,買粽子……

世界不一直就是這樣嗎?

只要粽子是好吃的,日子就不會太差。

馬婆婆店裡的人終於忍不住跟年輕女孩子說:

“不好意思啊,她已經92了,

平時不怎麼包的,怕她累。”

“啊呀,我不知道呀,”女孩驚訝地表示歉意。

而馬婆婆只是笑笑,

仍然一板一眼地把手上的粽子包完,

接著坐在籐椅上看人來人往,

看粽子又像小山一樣堆起來。

92歲的馬鞍東路元老馬婆婆

一年又一年的端午佳節,

時光在這條街上來來回回地走,

把多少勤勞美好的女子變成了慈祥的婆婆。

年華雖不由人,

但她們卻在堅持著這座城裡看不見的事物,

一代傳遞一代,

教我們認認真真地過節,吃粽子,

直到長大了老了,只要還能吃上婆婆包的粽子,

我們就仍然是那個調皮搗蛋、貪吃貪玩的孩子。

聞著“粽子婆婆”手中熟悉的清香,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哪怕現在我們的家很大,它叫成都,它叫五湖四海……我們仍然懂得體會端午節的詩意情懷同時也有美好凡俗。

跟博Lan一起去轉街

尋城記系列

尋城記|襪子和郵局,暑襪街的凡俗生活史

尋城記|奎星樓,寬窄巷旁邊最解饞的街

尋城記|你一定沒去過的寬窄巷

尋城記|小通巷,太文藝,容易被風吹走

馬鞍東路上賣粽子的婆婆說:

“以前有青花椒鹵肉味的,現在也不怎麼做了”

現在粽子街上有四川的,嘉興的,客家的,

甚至臺灣的……

品種數量驚人,啥子味道的粽子都有。

但每一個馬鞍東路上的婆婆、媽媽

包起粽子來都特別自信:

“我們也不曉得怎麼說,

反正自家做的就是最好的!”

令人驚異的現代八寶粽

品種太多要用彩色的繩子才分得開,

所以遠遠看見她們包粽子的操作臺,

往往像縫紉、織錦一般“千頭萬緒”。

婆婆們的粽子餡料靠猜,

包法也各不相同。

尖角的白味粽子最有成都特色

因為四川有客家人,所以也有客家粽子

其實很多人懷念過馬鞍東路旁邊的曹家巷,

一個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老工人宿舍區。

改造前大量的照片記錄了這個街區貧乏,簡單,

但鄰里相望,更有人情味,更快樂的生活。

現在曹家巷紅牆紅瓦的舊房子已經被改造完了,

馬鞍東路也就剩下半邊,

但人總比房子還要堅韌,

婆婆們在,

生活照樣,粽子繼續包。

92歲的馬婆婆常常坐在街邊的籐椅上,很安靜,

跟人聲鼎沸的世界像隔著一個時光的“玻璃罩”,

有個年輕女孩要婆婆現包,

她就靜靜地掏米、裹葉、扯線、綁粽子……

那女孩不知道她就是這條街的代表人物,

是開創馬鞍東路“粽子一條街”的“四婆婆”之一。

三十七年前四位婆婆都住在馬鞍東路13號大院,

馬婆婆名叫周啟玉,梅婆婆名叫葉新芳,

任婆婆名叫張興碧,而李婆婆姓譚,

因為那些年生是跟著老頭兒的姓喊的。

她們當時只是退休想補貼家用,

在大院門口擺攤賣粽,

沒想到就為成都帶出了一條最大的“粽子街”。

如今,時光只留下了馬婆婆,

她卻不以為意,

仍然坐在那裡慢慢包粽子,

或者看著你們

包粽子,賣粽子,買粽子……

世界不一直就是這樣嗎?

只要粽子是好吃的,日子就不會太差。

馬婆婆店裡的人終於忍不住跟年輕女孩子說:

“不好意思啊,她已經92了,

平時不怎麼包的,怕她累。”

“啊呀,我不知道呀,”女孩驚訝地表示歉意。

而馬婆婆只是笑笑,

仍然一板一眼地把手上的粽子包完,

接著坐在籐椅上看人來人往,

看粽子又像小山一樣堆起來。

92歲的馬鞍東路元老馬婆婆

一年又一年的端午佳節,

時光在這條街上來來回回地走,

把多少勤勞美好的女子變成了慈祥的婆婆。

年華雖不由人,

但她們卻在堅持著這座城裡看不見的事物,

一代傳遞一代,

教我們認認真真地過節,吃粽子,

直到長大了老了,只要還能吃上婆婆包的粽子,

我們就仍然是那個調皮搗蛋、貪吃貪玩的孩子。

聞著“粽子婆婆”手中熟悉的清香,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哪怕現在我們的家很大,它叫成都,它叫五湖四海……我們仍然懂得體會端午節的詩意情懷同時也有美好凡俗。

跟博Lan一起去轉街

尋城記系列

尋城記|襪子和郵局,暑襪街的凡俗生活史

尋城記|奎星樓,寬窄巷旁邊最解饞的街

尋城記|你一定沒去過的寬窄巷

尋城記|小通巷,太文藝,容易被風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