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下五千年,中國冷兵器發展歷程!

中國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以石質、木質、骨質等純天然材料為主要材質的原始兵器時期,以鑄造工藝為主的青銅兵器時期和以鍛打工藝為主的鐵質兵器時期。

原始兵器時期

新石器中晚期是冷兵器的萌芽階段。當時的兵器主要是磨制石器,經過長期的實踐,工匠們可以根據功能選擇硬度不同的材料設計形態各異的兵器,如用於格鬥的石戈、石矛、石斧、石錘等,用於遠射的弓和箭,用於防護的藤、木以及皮革製成的盾牌哥甲冑等。

青銅兵器時期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硬度高,冷凝時氣孔少且容易鑄造。中國大約在西元前2080年進入青銅時代,青銅兵器時期是中國冷兵器的發展階段。隨著青銅冶煉與鑄造技術的進步,自夏商時期中國就已進入青銅兵器時期。

經歷夏、商、周、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延續約2000年。

1965年,在湖北省荊州市望山楚墓群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出土時毫無銹蝕,且鋒利無比,還能一次劃開20多層複印紙。可見我國古代青銅兵器製作技術的精良。其製作技術現如今已是難以企及。

鐵質兵器時期

與青銅兵器相比,鐵質兵器硬度好,鋒利,韌性好,易於鍛造。隨著鋼鐵冶煉鍛造技術的發展,至三國時期青銅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質兵器時期是中國冷兵器發展的成熟階段。

我國的冶鐵技術在戰國以後取得了極大發展,創造了生鐵冶鑄、鑄鐵脫碳鋼、灌鋼、炒鋼等先進的冶鑄方法。至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冷兵器進入鼎盛時期,也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高水準。

冷兵器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創造史,有新的出現就有舊的被淘汰,正是幾千年不變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