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人違背常理的崇拜精神,你可知道原因?

北京的名勝古跡眾多,故宮、頤和園、圓明園、長城……等等。但說起具有中國宗教特色的當屬四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而在四壇中,最有名、保護最完好的是天壇。

天壇正北方,有一大殿,

號祈年殿,顧名思義,這是皇帝祭天時祈禱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國家安泰的地方。祈年殿實際上是個神殿,裡面供著各種天神,有管風的,有管雨的,也有管平安的,天神法相肅穆,或威武,或莊嚴,或高深莫測,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後來改供八位清代皇帝)。

許多初來祈年殿的人,都被精美的建築所震驚,那二十八根大柱,即象徵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又象徵著黃道二十八宿,中國古人真是太有學問了。

但許多參觀的人可能未注意到,祈年殿裡還有一尊地位最高的神,那就是天帝。可天帝在哪裡呢?也難怪大家看不見,祈年殿正中的一個神臺上,放著一個數尺的高的神牌,這就是天帝,在高大威嚴的神像群中,這個小神牌幾乎不被人們注意。

有人不相信說:胡說八道,既然天帝是諸神的首領,為什麼沒有神像呢?難道中國人對天帝不尊嗎?

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是無可奈何地笑一笑,很少有人能搞清楚這個問題。大家知道,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偶像崇拜,即所崇拜的神都有神像法身,基督教裡的耶酥,佛教裡的釋迦牟尼,道教裡的太上老君,人人都有一個塑像,供大家跪拜。可是,唯獨中國的最高神卻無神像,

這是為什麼呢?

上面我們曾經說到,中國的宗教世界很特殊,有時根本不能以常理度之,天帝無像就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實際上,一旦說穿了並不奇怪。無論是中華民族,還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沒有一個人能給“天帝”造出一個神像,這可不是小看大家的本事。因為,中國所崇拜的“天帝”不是具體的神,它所代表的是浩渺、無垠的天空,它有無限之大,但又空洞無物,

既看不著,也摸不著。那麼,請問哪一位有本事為這個虛無的天空造出一個神像來呢?

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天帝”只能委委屈屈地滿足於一個小小的牌位,而不能像其他神一樣,有一個法相莊嚴的金身。

這個“天”、“天帝”就是古代人心目中最大的一個神靈,它對人世社會的一切事情都有權干涉。這一崇拜後來與祖先崇拜相結合,成為中國“二元宗教”的主體,並一直影響幾千年的社會文化、心理。

所以說,正確理解中國的天崇拜,是我們認識中國古代歷史,人文心理的重要基礎,否則,一切的研究統統是盲人摸大象,越研究,越背離歷史的真相,聽起來像聽天書一樣不知所云。

關於中國奇怪的“天崇拜”,人們自然要問到兩個問題;第一,天崇拜究竟是什麼內容?第二,天崇拜是怎麼來的?

天崇拜的內容,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及各種古文獻都沒有記載,現在的學者理所當然應該不知道。由於第一個問題不清楚,那麼關於天崇拜的來歷就更不清楚了。現在通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天崇拜不是由自然神轉化來的,而是後來許多社會神性集合在一起的產物。嚴格地說,這個解釋根本不能算作一個解釋。殷商或殷商以前,我們所發現的神靈崇拜當中,有許多都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雖然有些神在後來的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異,但如果仔細追溯的話,都可以從原始宗教當中找到痕跡,那麼,為什麼對天的崇拜就不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內容呢?再者,“神性集合在一起的產物”這個提法本身就很朦朧,它是一個相當滑頭的解釋,可事實上又沒有說出任何實在的東西。

如此說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形式--天崇拜,竟然是來歷不明的崇拜。不但來歷不明,說也說不清楚。比如說。從天崇拜當中演化出了對“天道”的敬畏,但什麼又是天道呢?這可難死中國人了,連老子這麼偉大的哲學家也說不清楚。在《道德經》中,老子總是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形容天道,不信的話就讓我們讀兩段,保證搞得你恍兮惚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你搞清楚了沒有?保證沒有人敢說自己懂得了老子的意思。但這就是天道,這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天。

從殷商兩代記載的實際用法看,天崇拜絕不是各種神性的集合體,它的崇拜物件就是自然的天空,《詩經•雨無正》曰:“浩浩昊天,不駿其德。”詩文中“浩浩昊天” 指的絕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指虛無縹緲的天空,甚至可以說是指浩瀚無垠的宇宙。《周易》曰:“天行鍵,君子當自強不息。”這句話不知被多少中國學者引用,有些人還把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特徵,在這裡“天”就是自然之天,也有人將此處的“天”解釋為大自然,這是不對的,因為在中國上古文字表意上,天就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虛無的天空。

中國古人崇拜虛無的天空,多麼不可思議的崇拜啊!

那麼,虛無的天空有使早期人類崇拜它的理由嗎?回答是徹底否定的,它與我們以上說到的這則笑話是同樣的道理。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把天空中存在的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去掉的話,天空不就成了一塊什麼都沒有的畫布了嗎?什麼都沒有的天空,就是無形無質的虛空,也就是空無,這不但是古代人,即使是現代人也根本不會去注意這個虛無的空間。因此,虛空完全不具備使人類發生崇拜的自然屬性,正如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去崇拜時間之神一樣。

宗教崇拜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外部事物的影響,比如,給予人們實惠的東西,即對人們生活有利的東西,像太陽驅走了黑暗的恐懼,使萬物生長,因此後人崇拜它;當然對人們生活不利的因素,由於太強大,無法戰勝,也可以使人對其崇拜,像瘟疫,它奪去人們的生命,使人痛苦,但又消滅不了,所以,人們崇拜瘟神。總之,所有的崇拜物件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那麼,虛無的天空對人又有什麼影響呢?無形無體,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不會使古人產生聯想的,比如,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對人類有重大影響,可是古人認識不到,所以世界上沒有崇拜空氣的。

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智力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在智力低下的早期,形象思維占了主導地位,而抽象思維卻不發達,這一點在原始的岩畫中得到了證實。岩畫的內容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原始人的生活,如何射殺一頭鹿,如何崇拜一種東西等等,在岩畫中絕對找不著像畢卡索印象派的繪畫。

形象思維來自於直接的視覺刺激,而動態性的東西往往比靜態的東西更能引人注目,例如,天空中閃爍的星辰、盈虧有序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飄逸流動的星雲、金蛇般的閃電、時大時小的雷鳴等都具有強烈的動感,所以自古以來就強烈刺激著原始人,並統統發展成為原始崇拜的對象。相反,虛無的天空是絕對靜止的,甚至連想像都想像不出來,根本不具備引人注目的動態特點。

從中國人的心態來分析,歷史形成了中國人現實、功利的心理,魯迅曾總結說:“華土之民,先居黃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實際的中國人發明了最不實際的“天空崇拜”,這本身就是一樁怪事。

事實上,中國古人格外注意天空並非源起于殷商或西周,早在神話出現的時候,原始人不知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對虛無的天空總是津津樂道,給後人留下了大量關於天的神話,有趣的是,中國上古神話是以“天”為中心展開的,許多著名的神跡都和“天”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開天闢地”的神話涉及盤古、伏羲、女媧、混沌、黃帝等神;“天梯”的神話涉及伏羲兄妹、黃帝、顓頊、柏高、十巫等神;“女媧補天”的神話涉及女媧、祝融、共工等神;“天傾西北”的神話涉及祝融、共工、大禹等神;“十日並出”的神話涉及太皋 、羲和、後羿、嫦娥、西王母等神。可以說,天神話是一條紅線,它能穿起中國許多神話和古神。在神話研究者感歎中國神話不像古希臘神話那樣有體系的時候,為什麼不去注意中國的有關“天神話”呢?因為中國的“天神話”自成一個體系。

按照一般的常識,神話的歷史要比文字的歷史久遠。中國的天崇拜產生于殷、周時期,比神話不知要晚多少年。因此,我們認為,“天空崇拜”與“天神話”之間有必然的聯繫。

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天崇拜”的天與“天神話”的天,兩者含義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它們各自的物件又是什麼呢?

正如我們以上分析的那樣,如果神話中的“天”也是一個無形無體的虛空,那麼不但不會形成“天空崇拜”,甚至連“天神話”的本身都不存在。因此,面對大量關於“天”的神話,我們不得不問:神話和宗教信仰中的“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是否同義呢?

下期,我們再來解釋“天”究竟是何物!

現在的學者理所當然應該不知道。由於第一個問題不清楚,那麼關於天崇拜的來歷就更不清楚了。現在通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天崇拜不是由自然神轉化來的,而是後來許多社會神性集合在一起的產物。嚴格地說,這個解釋根本不能算作一個解釋。殷商或殷商以前,我們所發現的神靈崇拜當中,有許多都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雖然有些神在後來的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異,但如果仔細追溯的話,都可以從原始宗教當中找到痕跡,那麼,為什麼對天的崇拜就不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內容呢?再者,“神性集合在一起的產物”這個提法本身就很朦朧,它是一個相當滑頭的解釋,可事實上又沒有說出任何實在的東西。

如此說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形式--天崇拜,竟然是來歷不明的崇拜。不但來歷不明,說也說不清楚。比如說。從天崇拜當中演化出了對“天道”的敬畏,但什麼又是天道呢?這可難死中國人了,連老子這麼偉大的哲學家也說不清楚。在《道德經》中,老子總是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形容天道,不信的話就讓我們讀兩段,保證搞得你恍兮惚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你搞清楚了沒有?保證沒有人敢說自己懂得了老子的意思。但這就是天道,這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天。

從殷商兩代記載的實際用法看,天崇拜絕不是各種神性的集合體,它的崇拜物件就是自然的天空,《詩經•雨無正》曰:“浩浩昊天,不駿其德。”詩文中“浩浩昊天” 指的絕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指虛無縹緲的天空,甚至可以說是指浩瀚無垠的宇宙。《周易》曰:“天行鍵,君子當自強不息。”這句話不知被多少中國學者引用,有些人還把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特徵,在這裡“天”就是自然之天,也有人將此處的“天”解釋為大自然,這是不對的,因為在中國上古文字表意上,天就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虛無的天空。

中國古人崇拜虛無的天空,多麼不可思議的崇拜啊!

那麼,虛無的天空有使早期人類崇拜它的理由嗎?回答是徹底否定的,它與我們以上說到的這則笑話是同樣的道理。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把天空中存在的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去掉的話,天空不就成了一塊什麼都沒有的畫布了嗎?什麼都沒有的天空,就是無形無質的虛空,也就是空無,這不但是古代人,即使是現代人也根本不會去注意這個虛無的空間。因此,虛空完全不具備使人類發生崇拜的自然屬性,正如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去崇拜時間之神一樣。

宗教崇拜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外部事物的影響,比如,給予人們實惠的東西,即對人們生活有利的東西,像太陽驅走了黑暗的恐懼,使萬物生長,因此後人崇拜它;當然對人們生活不利的因素,由於太強大,無法戰勝,也可以使人對其崇拜,像瘟疫,它奪去人們的生命,使人痛苦,但又消滅不了,所以,人們崇拜瘟神。總之,所有的崇拜物件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那麼,虛無的天空對人又有什麼影響呢?無形無體,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不會使古人產生聯想的,比如,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對人類有重大影響,可是古人認識不到,所以世界上沒有崇拜空氣的。

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智力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在智力低下的早期,形象思維占了主導地位,而抽象思維卻不發達,這一點在原始的岩畫中得到了證實。岩畫的內容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原始人的生活,如何射殺一頭鹿,如何崇拜一種東西等等,在岩畫中絕對找不著像畢卡索印象派的繪畫。

形象思維來自於直接的視覺刺激,而動態性的東西往往比靜態的東西更能引人注目,例如,天空中閃爍的星辰、盈虧有序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飄逸流動的星雲、金蛇般的閃電、時大時小的雷鳴等都具有強烈的動感,所以自古以來就強烈刺激著原始人,並統統發展成為原始崇拜的對象。相反,虛無的天空是絕對靜止的,甚至連想像都想像不出來,根本不具備引人注目的動態特點。

從中國人的心態來分析,歷史形成了中國人現實、功利的心理,魯迅曾總結說:“華土之民,先居黃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實際的中國人發明了最不實際的“天空崇拜”,這本身就是一樁怪事。

事實上,中國古人格外注意天空並非源起于殷商或西周,早在神話出現的時候,原始人不知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對虛無的天空總是津津樂道,給後人留下了大量關於天的神話,有趣的是,中國上古神話是以“天”為中心展開的,許多著名的神跡都和“天”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開天闢地”的神話涉及盤古、伏羲、女媧、混沌、黃帝等神;“天梯”的神話涉及伏羲兄妹、黃帝、顓頊、柏高、十巫等神;“女媧補天”的神話涉及女媧、祝融、共工等神;“天傾西北”的神話涉及祝融、共工、大禹等神;“十日並出”的神話涉及太皋 、羲和、後羿、嫦娥、西王母等神。可以說,天神話是一條紅線,它能穿起中國許多神話和古神。在神話研究者感歎中國神話不像古希臘神話那樣有體系的時候,為什麼不去注意中國的有關“天神話”呢?因為中國的“天神話”自成一個體系。

按照一般的常識,神話的歷史要比文字的歷史久遠。中國的天崇拜產生于殷、周時期,比神話不知要晚多少年。因此,我們認為,“天空崇拜”與“天神話”之間有必然的聯繫。

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天崇拜”的天與“天神話”的天,兩者含義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它們各自的物件又是什麼呢?

正如我們以上分析的那樣,如果神話中的“天”也是一個無形無體的虛空,那麼不但不會形成“天空崇拜”,甚至連“天神話”的本身都不存在。因此,面對大量關於“天”的神話,我們不得不問:神話和宗教信仰中的“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是否同義呢?

下期,我們再來解釋“天”究竟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