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霸氣媽媽回應“分享”——為我的“小氣寶寶”撐腰

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事……

“這孩子,每次看到有人動他的東西就哇哇大哭,一點都不懂得讓一讓。”

“你家孩子好小氣哦!”

孩子確實手上有兩個或者更多的玩具,但是他寧願把那些玩具放在身邊,

不去玩它,也不允許任何人動,更別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就說明寶寶將來也會成為一個自私小氣的人嗎?

其實,小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分享”到底是什麼意思。大概從2歲左右開始,孩子就會進入到物權意識敏感期,只要是他的東西,

他就一定要護在身後,別人一旦侵犯,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緊張焦慮。

在“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看來,他的一個破玩具可能和你的戒指項鍊一樣重要,要是被別人拿走了,他就會瞬間變得很不安。

【什麼是分享?】

真正意義的分享是願意與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自己也不富餘也能拿出來;是心甘情願的、主動的,

不是因為表揚、交換或者別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之後是感到快樂,而不是失落;不但願意與人分享物質,也願意與人分享歡樂、幸福、好處、機會和愛;分享不分物件,能夠一視同仁。

但是,

孩子的心理發展水準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期間會出現與孩子自然發展特點相關、分享意識還不完全到位的各種“偽分享”。

家長不要苛求孩子一下子就做到真正意義、成熟的分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孩子處在慷慨與吝嗇、大方與小氣共存的狀況,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表現水準,逐步提高和鍛煉孩子更高水準的分享。

分享是孩子應該具備的情懷,但是不要急於強求孩子。

因為分享對孩子來說還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分享會給他帶來不舍、猶豫、酸楚、掙扎、忍耐、克制和堅持等複雜情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卻姍姍來遲。當看到別人分享他的東西所產生的愉悅時,他擔心自己不再是物品的主人。

更加關鍵的是,孩子正在發展物權和所有權意識,通過對物品的掌控權和操作自由來體會自我的力量,三歲以下的孩子甚至認為自己喜歡的別人的東西也應該屬於自己,所以他有可能隨意就拿走、爭搶別人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忽略他超強的“物權意識”,孩子可能會覺得:其實爸爸媽媽並不重視我的感受,他更關注別人要的是什麼。

更壞的結果是,孩子逐漸變得不那麼忠於自己,什麼都讓給別人,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卑微的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忽略他超強的“物權意識”,孩子可能會覺得:其實爸爸媽媽並不重視我的感受,他更關注別人要的是什麼。

更壞的結果是,孩子逐漸變得不那麼忠於自己,什麼都讓給別人,把自己放在一個很卑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