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華為和小米之前,這些手機品牌曾火遍全國

| 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2月27日,巴賽隆納舉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刮起一陣強勁的“中國風”。

華為、中興、魅族、oppo等來自中國的品牌手機在2000多家參展商中大放異彩,賺足了眼球。

要知道在十幾年前,我們的國產手機還是“山寨”的代名詞,功能差、外觀差,創新很奇葩。從“山寨”到揚眉吐氣,國產手機經歷了幾翻興衰浮沉。

有人說,當時提到國產手機,心中汗顏。

其實在“山寨”之前,國產手機在功能機時代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手機市場被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等洋品牌獨霸。國內企業只是做一些簡單的代工、加工工作,雖然也研製出完全國產化的模擬手機,但由於技術、產品落後,最終在市場上難覓蹤影。

直到1999年,康佳和TCL分別推出第一款手機K3118和9910,國產手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經過大規模的品牌行銷,國產手機雨後春筍般迅速出現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並進入千千萬萬消費者手中。

據華商韜略梳理資料顯示,1999年國產手機產量僅113萬部,到2003年則變成5496萬部,佔據了中國手機市場55%以上的份額,波導、TCL、康佳位列國內市場份額前五名。

至此,洋品牌獨霸國內手機市場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國產手機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但好景不長,2004年後,國產手機漸入敗局。一方面洋品牌加大反擊力度,推出了相機等一系列較為領先的功能。另一方面,國家廢除了手機牌照審批制,山寨機合法了。

此後,發端于國外的智慧手機上市,國產廠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在智慧機的生產上被甩在身後。

同時,臺灣聯發科“萬能”晶片的出現,又為製造山寨機降低了門檻,只要利用這種晶片加上其他部件,就能輕鬆組裝出一部手機,區區百元便可擁有大屏、觸控甚至帶手寫筆的手機。這讓國產手機進入了混亂的山寨時代。

內外夾擊下,國產品牌被逼向絕境。

而諾基亞、三星、索尼、蘋果等洋品牌再次壟斷中國市場。

直到2011年,一款新產品的誕生讓國產手機從陰霾中走出。

是年8月16日,小米公司發佈了國產品牌首款雙核手機。彼時同樣配置的國外品牌機售價需要3000元以上,而小米的零售價僅1999元,超高的性價比令消費者眼前一亮。

同時,小米的粉絲行銷也讓人眼前一亮,並成功在國內引發小米狂潮,消費者的注意力也漸漸轉移到國產手機品牌。而國產手機也開始將技術和用戶體驗作為核心,手機產品和品牌建設漸入佳境。

而現在,華為、中興、小米這些國產品牌已經在全球大放異彩:在美國,每8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歐洲,每5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印度,每3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東南亞和非洲,每2個手機用戶中就有一人用中國手機……

就去年的手機行業出貨量報告,中國手機品牌的海外銷量已經占了品牌銷量大半江山。

------END------

同時,小米的粉絲行銷也讓人眼前一亮,並成功在國內引發小米狂潮,消費者的注意力也漸漸轉移到國產手機品牌。而國產手機也開始將技術和用戶體驗作為核心,手機產品和品牌建設漸入佳境。

而現在,華為、中興、小米這些國產品牌已經在全球大放異彩:在美國,每8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歐洲,每5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印度,每3個手機用戶中有一人使用中國手機;在東南亞和非洲,每2個手機用戶中就有一人用中國手機……

就去年的手機行業出貨量報告,中國手機品牌的海外銷量已經占了品牌銷量大半江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