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圈地運動”:除了“羊吃人”還有什麼?

文:熊掌

【圈地運動是英國崛起的先決條件之一】

16到18世紀,

英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名為圈地運動的經濟革命,在中學歷史的課本上對這場革命花費筆墨不多,以至於學生們對一提起圈地運動除了“羊吃人”這個簡單的描述詞之外大概一片空白。

“圈地運動”具體是怎樣一場運動?羊又是如何吃人的?為什麼說沒有圈地運動就不會有現代英國社會的誕生?讓我們慢慢講起。

16世紀初的英國還是一個比較的典型的中世紀農業國家。

農民在自己或租賃的一小塊土地上耕種,定期向各級領主繳納糧食和稅金。農村除了私人土地之外,還有大片用於放牧或者乾脆閒置的公共土地,還有領主專門用來狩獵的鹿苑。在現代人筆下這樣的鄉村場景當然恬靜美好,事實上中世紀農村的糧食產量不高,能養活的人口也很有限。無論是領主還是雇傭佃農的地主所得的收益都很少,農民更是僅能果腹而已。

英國農業革命誕生的契機來自於英國人口的增加。隨著黑死病災難之後人口增長曲線在1470年左右扭轉了下跌的頹勢。在短短50年時間裡英國的人口從410萬人猛增到522萬人。這是由於風調雨順、瘟疫減少和英國婚姻觀發生變化的雙重因素導致。猛增的人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英國的農村完全不能提供迅速增長的人口所需要的糧食和各種農產品。導致英國市場上的所有農產品均價格暴增。

如果以1470年的英國消費品均價為基準,那麼1521年則增長為1.67倍,1555年為2.70倍,1557年更是暴漲到4.09倍。到17世紀,則很少有時間處在1470年物價的五倍以下了。這一時期的日常消費品特別是食品的價格的持續上漲,被稱為英國的“價格革命”。

【人口激增導致英國物價飛漲,

食品供應緊張】

人口的激增造成需求劇增,美洲金銀的流入則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兩者疊加產生的影響就是,農業變成了一件極為有利可圖的事業。

英國農村為了增加產量的早期嘗試包括開闢荒地和改造沼澤。一方面整治森林邊緣或者山腳部分的拋荒土地,一方面排幹沼澤,改造海邊鹽鹼化的土地。通過各種開荒和改造措施,英國的可耕地在兩個世紀裡大大增加,

從總體上增加了農產品的供應,但對於整個英國旺盛的農產品消費,尤其是16世紀之後作為歐洲主要毛紡織品輸出國的地位,光是開闢新的可耕地是遠遠不夠的。

英國一直是歐洲市場的優質羊毛供應商。隨著英國手工業的發展和漢薩同盟資金的流入,大量的英國羊毛紡織成呢絨開始通過安特衛普向全歐洲銷售。而作為原材料的羊毛供應短缺,養羊業的利潤大幅上漲。作為發展養羊業的經濟手段,“圈地運動”開始在整個英國農村全面展開。

【養羊業的發展是推動圈地運動的原因之一卻不是根本原因】

“圈地”二字,對應的是英國農村特有的“敞田”制度而言。在傳統的英國農村,土地與土地之間並沒有明顯邊界,耕地、牧場和荒地混雜在一起。敞田制度對應的是領主治理下的農莊經濟,農民除了生產口糧和稅糧之外很少生產多餘的商業農產品,經濟上自給自足,領主和擁有佃農的地主的收益都很少。

將佃戶耕種的小塊土地合併起來,用樹籬圈圍成一大片平整的耕地,使其具有永久性的隔離和邊界。這種行為就叫做圈地。圈地行為同時也包括了將公共牧地和荒地進行圈圍而劃定所有人的舉措。

圈地本身並不存在所謂強行佔據土地的行為,圈地的土地或者是地主對自身擁有土地的重新規劃。大部分則通過購買土地來實現。比如16世紀30年代,亨利八世取消修道院,收回修道院的土地每年收穫租金高達13萬英鎊,占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亨利八世則將這些土地以贈與、出租、出售等形式轉讓給臣子和出資人。購買土地者多數為官吏或者鄉紳,他們一旦取得土地就不再跟佃農簽約,而是將小塊耕地圈地成為大片土地,然後雇傭專業的雇工進行耕作,完成了從小農模式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度。

圈地運動的另一個趨勢是農場主取得耕地後將其改造為牧場。由於呢絨紡織業的快速崛起,使得羊毛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了同等面積的土地改造成牧場養羊的利潤超過了種植穀物的利潤。農場主們或者直接經營牧羊場,或者將其以高額租金出租,都能獲得較高的收益。而有實力的鄉紳、商人和自耕農取得牧場後雇傭勞工,按照資本經營模式經營農場,也能獲得遠比佃農耕作高得多的利潤。

【圈地運動賣出的土地收入進入國家財政,並非隨意圈佔】

這種租地農場制度也就是後來宣稱的“羊吃人”現象的起源。農場主將大片的土地用於養羊,英國農村大批無地佃農便失去工作,也沒有受雇的機會,大批遷移出農村,農村的人口比以前減少了。但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被吃掉了,因為呢絨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而繁榮的城鎮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吸納了這些農村多餘的人口,將其轉化為城鎮的勞動力。

對外貿易的興旺刺激了國內加工業的發展,加工業的發展刺激了原材料的需求,原材料生產提高了效率,又為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貿易的繁榮。16到17世紀的英國鄉鎮正是處在這一良性迴圈的軌道中。

圈地運動的實質是英國農業從中世紀的分散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本集約化的大農場體制,農場主們通常資本雄厚、瞭解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可以給遠方的城市提供商品,能夠完美對接迅速增長的城市消費需求。反過來,這些農場主也越來越多的吸納鄉村無地人口成為農業雇傭工,不斷試驗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新品種的推廣。貴族領地裡提供的農產品完全無法與大農場模式提供的優質農產品競爭,也可以說明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農業革命的開端。

【圈地運動形成的大農場更有利於採用新的農業機械】

圈地運動建立的大農場模式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廣泛的精耕細作成為可能。英國土地的單位產量比起過去迅速增長了,以燕麥為例,14世紀英國燕麥的播種與收穫比為1比3.7,到了16世紀後半則提高到1比7.3,而同時期依然以敞田制度和農奴經濟為主的俄國和波蘭的收穫比依然是1比3.9左右。根據現存資料統計,一塊已經耕種的土地,即使不進行農業技術革新和開闢新的土地,在圈地之後進行集中耕種其收穫量也會增長13%。

另一個特徵是圈地運動使得英國土地的專業化使用率更強了,英國農村拋棄了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開始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業化的產品。在16到17世紀英國興起了數百個針對特定農產品的專業市場,其背後是圈地運動形成的大農場的支持,地方化區域性的專業農業生產互相補充,使得英國國內商業流通更加活躍,也刺激了城鎮工業的專業化,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鋪墊了好了第一步。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圈地運動,這是一場將封建經濟的模糊不清的產權模式變更為明確的土地私有權模式的革命,唯有確定了土地所有人制度,才能將資本、技術和新的勞動力引入農村和農業生產,產生出對接現代商業體系的現代農場。圈地運動推動的英國鄉村農場化不僅為快速發展的城市鄉鎮提供食品和消費品,而且為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準備了充足的原材料。圈地運動粉碎的是封閉原始的小農模式,使得農民有機會為市場生產產品,城市和農村的貿易和交流變得密切,英國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貴族領地和零星的水陸碼頭,而是一個一環連接著一環的緊密商業系統。隨著農業專業化和商業專業化的推進,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經是呼之欲出。

【大農場提供的豐富食品和原材料使得英國城鎮迅速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先聲】

養羊業的利潤大幅上漲。作為發展養羊業的經濟手段,“圈地運動”開始在整個英國農村全面展開。

【養羊業的發展是推動圈地運動的原因之一卻不是根本原因】

“圈地”二字,對應的是英國農村特有的“敞田”制度而言。在傳統的英國農村,土地與土地之間並沒有明顯邊界,耕地、牧場和荒地混雜在一起。敞田制度對應的是領主治理下的農莊經濟,農民除了生產口糧和稅糧之外很少生產多餘的商業農產品,經濟上自給自足,領主和擁有佃農的地主的收益都很少。

將佃戶耕種的小塊土地合併起來,用樹籬圈圍成一大片平整的耕地,使其具有永久性的隔離和邊界。這種行為就叫做圈地。圈地行為同時也包括了將公共牧地和荒地進行圈圍而劃定所有人的舉措。

圈地本身並不存在所謂強行佔據土地的行為,圈地的土地或者是地主對自身擁有土地的重新規劃。大部分則通過購買土地來實現。比如16世紀30年代,亨利八世取消修道院,收回修道院的土地每年收穫租金高達13萬英鎊,占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亨利八世則將這些土地以贈與、出租、出售等形式轉讓給臣子和出資人。購買土地者多數為官吏或者鄉紳,他們一旦取得土地就不再跟佃農簽約,而是將小塊耕地圈地成為大片土地,然後雇傭專業的雇工進行耕作,完成了從小農模式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度。

圈地運動的另一個趨勢是農場主取得耕地後將其改造為牧場。由於呢絨紡織業的快速崛起,使得羊毛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了同等面積的土地改造成牧場養羊的利潤超過了種植穀物的利潤。農場主們或者直接經營牧羊場,或者將其以高額租金出租,都能獲得較高的收益。而有實力的鄉紳、商人和自耕農取得牧場後雇傭勞工,按照資本經營模式經營農場,也能獲得遠比佃農耕作高得多的利潤。

【圈地運動賣出的土地收入進入國家財政,並非隨意圈佔】

這種租地農場制度也就是後來宣稱的“羊吃人”現象的起源。農場主將大片的土地用於養羊,英國農村大批無地佃農便失去工作,也沒有受雇的機會,大批遷移出農村,農村的人口比以前減少了。但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被吃掉了,因為呢絨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而繁榮的城鎮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吸納了這些農村多餘的人口,將其轉化為城鎮的勞動力。

對外貿易的興旺刺激了國內加工業的發展,加工業的發展刺激了原材料的需求,原材料生產提高了效率,又為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貿易的繁榮。16到17世紀的英國鄉鎮正是處在這一良性迴圈的軌道中。

圈地運動的實質是英國農業從中世紀的分散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本集約化的大農場體制,農場主們通常資本雄厚、瞭解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可以給遠方的城市提供商品,能夠完美對接迅速增長的城市消費需求。反過來,這些農場主也越來越多的吸納鄉村無地人口成為農業雇傭工,不斷試驗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新品種的推廣。貴族領地裡提供的農產品完全無法與大農場模式提供的優質農產品競爭,也可以說明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農業革命的開端。

【圈地運動形成的大農場更有利於採用新的農業機械】

圈地運動建立的大農場模式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廣泛的精耕細作成為可能。英國土地的單位產量比起過去迅速增長了,以燕麥為例,14世紀英國燕麥的播種與收穫比為1比3.7,到了16世紀後半則提高到1比7.3,而同時期依然以敞田制度和農奴經濟為主的俄國和波蘭的收穫比依然是1比3.9左右。根據現存資料統計,一塊已經耕種的土地,即使不進行農業技術革新和開闢新的土地,在圈地之後進行集中耕種其收穫量也會增長13%。

另一個特徵是圈地運動使得英國土地的專業化使用率更強了,英國農村拋棄了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開始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業化的產品。在16到17世紀英國興起了數百個針對特定農產品的專業市場,其背後是圈地運動形成的大農場的支持,地方化區域性的專業農業生產互相補充,使得英國國內商業流通更加活躍,也刺激了城鎮工業的專業化,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鋪墊了好了第一步。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圈地運動,這是一場將封建經濟的模糊不清的產權模式變更為明確的土地私有權模式的革命,唯有確定了土地所有人制度,才能將資本、技術和新的勞動力引入農村和農業生產,產生出對接現代商業體系的現代農場。圈地運動推動的英國鄉村農場化不僅為快速發展的城市鄉鎮提供食品和消費品,而且為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準備了充足的原材料。圈地運動粉碎的是封閉原始的小農模式,使得農民有機會為市場生產產品,城市和農村的貿易和交流變得密切,英國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貴族領地和零星的水陸碼頭,而是一個一環連接著一環的緊密商業系統。隨著農業專業化和商業專業化的推進,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經是呼之欲出。

【大農場提供的豐富食品和原材料使得英國城鎮迅速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