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部編舞家的“等待戈多”,將用24國語言表達“你好嗎”

5月21日晚,法國當代編舞大師約瑟夫·納吉和皮娜·鮑什舞團前藝術總監多明尼克·莫西雙人舞《晨頌》在上海藝海劇院上演。這兩個穿著普通的西裝和襯衫的外國大叔,引來好評如潮。

《晨頌》劇照 ©Severine Charrier

A. Izrine在法國《舞蹈》月刊上寫道:“從佈景就讓人印象深刻:兩個男人、兩把掃帚、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這奇怪的場景讓觀眾不禁從靈魂深處發問:我們這是在哪?真心想像不到這是在哪裡。”

比起他們之前的作品

《晨頌》的畫風還是很正常的

當代編舞大師約瑟夫·納吉作品《Les Corbeaux》中,

畫起了泥畫不說,還把自己弄成了泥人;

“Les Corbeaux”

還曾假裝自己是一隻鳥(……);

Dernier paysage

從地板下面鑽出來(如果真的是在地板上掏了一個洞,劇場管理者應該會瘋)——

Les Philosophes

作為皮娜·鮑什舞團的核心舞者,多明尼克·莫西的作品也很會搞事情,他時而穿著裙子在花叢中瘋狂起舞;

Nelken (Carnations)

時而裝上犄角,假裝自己是機器人;

還有在岩石前赤腳舞蹈……

Vollmond ©Laurent Philippe

在《晨頌》裡

他們遠離了曾經經常表演的舞蹈形式

用了更獨特的舞蹈語言

Eve Beauvallet在法國《三色》月刊中說:“約瑟夫·納吉,駝背,頭髮服貼,擁有一張穆瑙導演的吸血鬼電影中的人物的面容;多明尼克·莫西,皮娜·鮑什舞團的明星舞者,飾演起丑角和悲劇角色,作為副本(納吉的另一面)出現。”

Rosita Boiseau在法國《電視全覽》週刊中說:“他們在作品中加入心思與幽默,一會兒成了悲情的小丑,一會兒帶上滑稽的面具,力圖擺脫慣常的行為。 在羅馬尼亞和柬埔寨傳統音樂的陪襯下,

《晨頌》升起,散發活力。我們突然回到了巴黎夏日藝術節。”

搭載這趟雙人舞的奇妙旅行,你不僅可以看到一些畫作裡的虛幻形象、他們對無聲電影的模糊記憶、還有“用24國語言表達的'你好嗎'的魔幻情節”。

《晨頌》(Petit Psaume du Matin)劇照 ©Severine Charrier

《晨頌》於1999年在阿維尼翁戲劇節中的“舞臺先鋒跨界”單元裡呈現,2001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完成了全作品,2015年複排,曾獲2001-2002年度法國戲劇、音樂和舞蹈評論家聯盟頒發的“評委會大獎”。

這個演出能讓你看到西方藝術家對舞臺多麼的熱愛,其中一個舞蹈家(多明尼克·莫西)我在紐約看過他的演出很多次,是他們舞團(皮娜·鮑什舞團)當時最好的舞者,所以他跳了很多很多年,但是西方舞蹈家把他登上舞臺當作一生的事情,根本不會考慮年齡,把舞臺當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種呈現美的方式,或者一定讓別人看到說很贊才上臺演出,這是觀念的不同,中國舞蹈家可能沒有這樣的勇氣。

我看到他們的舞蹈,像是一種生命走向衰老的過程,這個過程你要接受、面對,而且他們就是那麼真實地呈現,這讓我們看到藝術的不同角度,你要呈現什麼,舞蹈為什麼表達、怎樣的表達,舞蹈是不是有時間和年齡的限制,在這裡看到它根本沒有這樣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好好反思什麼是藝術。

——侯瑩(現代舞蹈家,曾在天津大劇院表演《塗圖》)

《晨頌》完全是一個編舞家的《等待戈多》版,我們在這個作品當中看到兩個非常熟練的身體,但是他們把技巧放在旁邊,我們看到極為生物化的肢體,但是配上燈光、舞臺整體氛圍之後,帶給我們非常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我們要感謝現代戲劇穀推薦這樣一個作品,這樣的作品在國內是非常不容易看到的。

——李立亨(劇場評論家)


約瑟夫·納吉這個編舞家我25年前就知道了,他是法國奧爾良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我非常喜歡這個演出,我15年前就看過了,當時看的細節不能全部回憶出來,我看過約瑟夫·納吉的很多作品,是非常國際化的戲劇語言,表達內心的體驗,我喜歡裡面的人物、舞臺和故事,它不刺激、不奇特,講的是人類的故事。

——Marceau (華師大現代舞老師)

我覺得就是一種你會感覺很詼諧,但是也不是特別讓你想要笑,可能有一點輕鬆,但是又不輕鬆,給我需要思考的感覺,而且這兩個演員雖然年齡很大,他們的功底很深厚,以色列那邊的舞蹈會用音樂給人那種情緒的、肢體的爆發,他們兩個人這樣幽默的反而更有能量。

——王馨子(演員)


他們的舞蹈有技巧,有反思,沒有我們單獨看舞蹈、舞踏、皮娜·鮑什舞蹈那種舞蹈語言的衝擊力,所以我覺得是唯一有點遺憾的地方,但是總體上繼承了法國整體藝術的面貌,強調藝術性,超過對於元語言的探索。

——孫啟棟(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策展人)

其實我沒有看懂,但是裡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點,而且他們天馬行空、腦洞很大,兩個老爺爺非常可愛,很有趣,裡面有很多文化的、宗教的東西。

——丁丁(藝術家)

《晨頌》(Petit Psaume du Matin)劇照 ©Severine Charrier

我覺得挺意外的,沒有想到舞蹈是這個樣子的,但是還是覺得很棒。我看過他們兩個人分別的舞蹈視頻,一個是皮娜·鮑什舞團的舞者(多明尼克·莫西),一個是自己的作品,但是他們在一起的表演還蠻意外的,很不一樣。

——錢菁

我很喜歡這個表演,許多看過這個表演的人和我回饋說這個表演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較誇張。但我認為它更關於那些小的片段、小的時刻,關於兩個舞者怎樣闡釋自己的角色,怎樣彼此同步。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男人的藝術,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有意如此,或許不是,不過我樂意如此猜測。我覺得他們的舞姿幅度很小,很特殊,有很多細節的動作,所以坐得近一些可能更好,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舞者(來自洛杉磯)

約瑟夫·納吉(Josef Nadj)

法國“奧爾良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著名編舞家;其作品在五大洲近五十個國家上演過;他的作品徘徊于現實與幻想,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著本質: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根本上而言,舞蹈是種人性行為。作品的靈感來源於神秘的人性,又在藝術原理與文化指涉中交織纏繞,約瑟夫·納吉正闡釋一種全球化的語言。瑞士《早報》讚譽“約瑟夫‧納吉絕對是當代最傑出,最具震撼性的編舞家之一”。

多明尼克·莫西 (Dominique Mercy)

法國當代著名舞蹈家、著名編舞家,被皮娜·鮑什視為最珍貴的盟友。70年代,受皮娜·鮑什(Pina Bausch)之邀,加入“烏珀塔爾舞蹈劇院”(Wuppertal),後成為“皮娜·鮑什舞團”的核心舞者。皮娜·鮑什逝世後,他成為“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2002年榮獲紐約舞蹈戲劇最高榮譽“貝西獎”(Bessie Award);2013年獲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

天津大劇院雙周舞蹈劇場系列

法國頂級現代舞大師連袂呈現

雙人舞《晨頌》

皮娜·鮑什舞團前藝術總監多明尼克·莫西(Dominique Mercy)

與法國當代編舞大師約瑟夫·納吉(Josef Nadj)連袂呈現

從肢體的互動看靈魂的交融

演出時間: 2017年5月29日-30日 19:30(共兩場)

演出劇場: 多功能廳

票價: VIP/120元

■ 內容簡介

《晨頌》蘊含共生、溫順的親密感。起初,作品是由多明尼克·莫西委託約瑟夫·納吉編排的獨舞。但在排練期間,納吉很快決定拋棄編舞身份,和莫西一起共舞。

舞蹈的開始出現兩個鮮明的舞者形象,兩人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分享彼此身份上的相似性,比如同為舞者,對旅遊和東方戲劇的共同品味。作品展現了兩人的友誼的基礎——互補,包括身體、舞蹈、氣息、才智上的互補。舞者通過聆聽、交流、跨越差異,用二十四種語言對話的驚人方式,實現彼此理解。

《晨頌》是對友情的禮贊,一段關於相逢的故事,初生的友誼。作品於2001年首演、2015年複排,曾獲2001-2002年度法國戲劇、音樂和舞蹈評論家聯盟頒發的"評委會大獎"。

演出時長:60分鐘

■主創團隊

編舞:約瑟夫·納吉

舞者:多明尼克·莫西 /約瑟夫·納吉

音樂:柬埔寨、馬其頓、羅馬尼亞、埃及、匈牙利的傳統音樂;邁克爾·蒙塔納羅:《瑪利亞》片段;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探戈》——阿方塞·勒杜克樂團版本

燈光設計:雷米·尼古拉

燈光助理:賽維爾·拉薩裡尼

服裝:比讓卡·烏爾蘇洛夫

首演:2001年9月28日威尼斯雙年展

聯合制作:法國奧爾良國家編舞中心、威尼斯雙年展、巴黎城市劇院

天津大劇院購票直通車:http://www.tjgtheatre.org/

這個演出能讓你看到西方藝術家對舞臺多麼的熱愛,其中一個舞蹈家(多明尼克·莫西)我在紐約看過他的演出很多次,是他們舞團(皮娜·鮑什舞團)當時最好的舞者,所以他跳了很多很多年,但是西方舞蹈家把他登上舞臺當作一生的事情,根本不會考慮年齡,把舞臺當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種呈現美的方式,或者一定讓別人看到說很贊才上臺演出,這是觀念的不同,中國舞蹈家可能沒有這樣的勇氣。

我看到他們的舞蹈,像是一種生命走向衰老的過程,這個過程你要接受、面對,而且他們就是那麼真實地呈現,這讓我們看到藝術的不同角度,你要呈現什麼,舞蹈為什麼表達、怎樣的表達,舞蹈是不是有時間和年齡的限制,在這裡看到它根本沒有這樣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好好反思什麼是藝術。

——侯瑩(現代舞蹈家,曾在天津大劇院表演《塗圖》)

《晨頌》完全是一個編舞家的《等待戈多》版,我們在這個作品當中看到兩個非常熟練的身體,但是他們把技巧放在旁邊,我們看到極為生物化的肢體,但是配上燈光、舞臺整體氛圍之後,帶給我們非常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我們要感謝現代戲劇穀推薦這樣一個作品,這樣的作品在國內是非常不容易看到的。

——李立亨(劇場評論家)


約瑟夫·納吉這個編舞家我25年前就知道了,他是法國奧爾良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我非常喜歡這個演出,我15年前就看過了,當時看的細節不能全部回憶出來,我看過約瑟夫·納吉的很多作品,是非常國際化的戲劇語言,表達內心的體驗,我喜歡裡面的人物、舞臺和故事,它不刺激、不奇特,講的是人類的故事。

——Marceau (華師大現代舞老師)

我覺得就是一種你會感覺很詼諧,但是也不是特別讓你想要笑,可能有一點輕鬆,但是又不輕鬆,給我需要思考的感覺,而且這兩個演員雖然年齡很大,他們的功底很深厚,以色列那邊的舞蹈會用音樂給人那種情緒的、肢體的爆發,他們兩個人這樣幽默的反而更有能量。

——王馨子(演員)


他們的舞蹈有技巧,有反思,沒有我們單獨看舞蹈、舞踏、皮娜·鮑什舞蹈那種舞蹈語言的衝擊力,所以我覺得是唯一有點遺憾的地方,但是總體上繼承了法國整體藝術的面貌,強調藝術性,超過對於元語言的探索。

——孫啟棟(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策展人)

其實我沒有看懂,但是裡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點,而且他們天馬行空、腦洞很大,兩個老爺爺非常可愛,很有趣,裡面有很多文化的、宗教的東西。

——丁丁(藝術家)

《晨頌》(Petit Psaume du Matin)劇照 ©Severine Charrier

我覺得挺意外的,沒有想到舞蹈是這個樣子的,但是還是覺得很棒。我看過他們兩個人分別的舞蹈視頻,一個是皮娜·鮑什舞團的舞者(多明尼克·莫西),一個是自己的作品,但是他們在一起的表演還蠻意外的,很不一樣。

——錢菁

我很喜歡這個表演,許多看過這個表演的人和我回饋說這個表演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較誇張。但我認為它更關於那些小的片段、小的時刻,關於兩個舞者怎樣闡釋自己的角色,怎樣彼此同步。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男人的藝術,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有意如此,或許不是,不過我樂意如此猜測。我覺得他們的舞姿幅度很小,很特殊,有很多細節的動作,所以坐得近一些可能更好,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舞者(來自洛杉磯)

約瑟夫·納吉(Josef Nadj)

法國“奧爾良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著名編舞家;其作品在五大洲近五十個國家上演過;他的作品徘徊于現實與幻想,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著本質: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根本上而言,舞蹈是種人性行為。作品的靈感來源於神秘的人性,又在藝術原理與文化指涉中交織纏繞,約瑟夫·納吉正闡釋一種全球化的語言。瑞士《早報》讚譽“約瑟夫‧納吉絕對是當代最傑出,最具震撼性的編舞家之一”。

多明尼克·莫西 (Dominique Mercy)

法國當代著名舞蹈家、著名編舞家,被皮娜·鮑什視為最珍貴的盟友。70年代,受皮娜·鮑什(Pina Bausch)之邀,加入“烏珀塔爾舞蹈劇院”(Wuppertal),後成為“皮娜·鮑什舞團”的核心舞者。皮娜·鮑什逝世後,他成為“烏珀塔爾舞蹈劇院”的藝術總監。2002年榮獲紐約舞蹈戲劇最高榮譽“貝西獎”(Bessie Award);2013年獲頒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

天津大劇院雙周舞蹈劇場系列

法國頂級現代舞大師連袂呈現

雙人舞《晨頌》

皮娜·鮑什舞團前藝術總監多明尼克·莫西(Dominique Mercy)

與法國當代編舞大師約瑟夫·納吉(Josef Nadj)連袂呈現

從肢體的互動看靈魂的交融

演出時間: 2017年5月29日-30日 19:30(共兩場)

演出劇場: 多功能廳

票價: VIP/120元

■ 內容簡介

《晨頌》蘊含共生、溫順的親密感。起初,作品是由多明尼克·莫西委託約瑟夫·納吉編排的獨舞。但在排練期間,納吉很快決定拋棄編舞身份,和莫西一起共舞。

舞蹈的開始出現兩個鮮明的舞者形象,兩人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分享彼此身份上的相似性,比如同為舞者,對旅遊和東方戲劇的共同品味。作品展現了兩人的友誼的基礎——互補,包括身體、舞蹈、氣息、才智上的互補。舞者通過聆聽、交流、跨越差異,用二十四種語言對話的驚人方式,實現彼此理解。

《晨頌》是對友情的禮贊,一段關於相逢的故事,初生的友誼。作品於2001年首演、2015年複排,曾獲2001-2002年度法國戲劇、音樂和舞蹈評論家聯盟頒發的"評委會大獎"。

演出時長:60分鐘

■主創團隊

編舞:約瑟夫·納吉

舞者:多明尼克·莫西 /約瑟夫·納吉

音樂:柬埔寨、馬其頓、羅馬尼亞、埃及、匈牙利的傳統音樂;邁克爾·蒙塔納羅:《瑪利亞》片段;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探戈》——阿方塞·勒杜克樂團版本

燈光設計:雷米·尼古拉

燈光助理:賽維爾·拉薩裡尼

服裝:比讓卡·烏爾蘇洛夫

首演:2001年9月28日威尼斯雙年展

聯合制作:法國奧爾良國家編舞中心、威尼斯雙年展、巴黎城市劇院

天津大劇院購票直通車:http://www.tjgtheat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