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常德會戰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

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孫連仲、王敬久、王耀武、余程萬、施中誠、胡璉、池峰城。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
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其中余程萬將軍率領虎賁師死守常德固守待援16天的經歷更是為人津津樂道。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都記下了余程萬將軍的名字,而其後余程萬將軍的不幸境遇更是為人唏噓不已。

1943年11月4日,代號“虎賁”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在接到蔣介石“一定要保住常德,駐軍必須與城共存亡”的命令後,

從郊區河洑山開進常德城設防,一場血肉濺飛,死守孤城的惡戰即將開始。

守城司令官第七十四軍中將副軍長兼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是廣東臺山人,以大專文憑考入黃埔一期畢業,這在國民政府高級將領中是罕見的。在1939年的江西高安戰役和1941年的上高會戰中他率五十七師重創日軍,立下赫赫戰功,尤以打堅守著稱。上高會戰後,第七十四軍被授予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

五十七師被命名為“虎賁”部隊。所謂“虎賁”,賁和奔同音同義,《書》經中記載:“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意思是說周武王的英勇戰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無敵。五十七師獲此榮譽後,上至師長,下至士兵,每人都在軍服的左臂佩戴一個品字形符號,上面印有“虎賁”二字。

余程萬將軍率領的這支虎賁師,在1943年6月鄂西會戰時就曾進駐常德城。當時驚恐的市民以為日軍將攻打常德,

大多逃避離家。五十七師入城後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首先將全城洞開的門戶妥為關閉,非經指定,一律不得擅入民房。指定徵用的住所,均會同警備部、警察局、憲兵隊將傢俱什物登記保存,以備開撥時同原主人當面點交。虛驚一場的市民們回城後,面對完好如初的房屋、傢俱和街道,紛紛交口稱讚“虎賁”是他們的保護神。城市秩序恢復正常後,
五十七師移防城郊河洑山,余程萬將師部設在山上太和觀內。當年收割水稻時,余將軍下令全師官兵幫助當地農民割稻,並嚴令只能喝老鄉一杯茶,不能吃老鄉一頓飯。此舉成為在常德民間傳誦至今的美談。

緊急疏散-搶修工事和槍斃一個上等兵

此番進城,軍情緊急,余程萬在常德泥木工人的熱情支持下立即著手搶修工事。同時,讓他焦慮的是如何讓全城的16萬百姓在半個月內撤離這座面臨戰火的城市。

這天,余程萬和剛從江西萍鄉探親趕回的副師長陳噓雲、參謀長皮宣猷、指揮官周義重、參謀主任龍出雲等,應常德縣長戴九峰之邀去赴商會舉辦的歡迎宴會。途經市中心大慶街、大西街一帶時,只見長衫旗袍的摩登男女摩肩接踵,商號店鋪的霓虹燈五光十色,一派繁榮寧和景象,余程萬心情十分沉重。到了雞鵝巷擺滿酒菜的盛宴前,他婉言謝絕,並決定當場將酒宴改為常德各界人士戰前議事會,商討全城市民在最短時間內疏散到鄉下的事宜。

第二天,戴縣長就貼出要求市民疏散的佈告,余師長也派手下柴意新團長協助此事。五十七師除了在沅江碼頭用船隻免費送下鄉的市民過河,而且派兵義務給市民挑運行李30裡,不准收取任何報酬。疏散過程中,一個名叫劉為才的上等兵給群眾挑送行李後,索取了兩塊光洋的力資。余師長接到柴意新團長的報告後,當即下令槍斃。在下南門碼頭,由警衛班組成的臨時行刑隊,舉起了冷冰冰的槍口,“叭”槍聲響起,手裡攥著那兩塊奪命光洋的劉為才,倒在血泊之中。

事後,余程萬以此向全師官兵張懸文告:“常德會戰的序幕,明日便可拉開,而這裡的百姓還有少數沒有疏散,為了貫徹國家法令,愛護人民,減少我們作戰時的顧慮,我們應儘量協助他們疏散,各團、各直屬隊,應隨時依實事的需要,派人替他們護送行李、划船,但不能離開設防範圍,尤其不能接受任何一點小酬勞,最多只能喝一杯熱水。假如你們違反我的命令,有索取酬勞或其他類似事件發生,那就以這個上等兵劉為才為例,決不姑息。你們知道我們虎賁部隊,一向就有良好的榮譽,我們決不能讓這良好的榮譽,由一二個人斷送殆盡……”

就這樣,余程萬率領他的仁義之師、威猛之師,在兇殘的日軍兵臨城下之前,疏散市民,搶修工事,以設在城西興街口鋼筋水泥結構的中央銀行分行的師部為核心,向四周呈輻射狀分層設立街巷、城牆、城郊和週邊據點共5道防線。兵力是三個團:169團,團長柴意新;170團,團長孫進賢;171團,團長杜鼎。外加軍直屬炮兵團一個營,團長金定洲。

11月13日,余程萬率師部人員繞城視察了各道防線。當晚,在給妻子鄺璦的信中他寫道:“此次奉最高統率命令保衛常德,任務固甚重大,但餘以能擔負這個任務為光榮,餘已決心為國犧牲,誓殲頑寇,幸勿眷念於懷……”

第二天,余程萬鼓勵全師官兵都留下家書,交給師部軍郵員帶走發出,雖說是寫家書,但很多人都像是寫遺書,充滿悲壯。

在這無險可守、背水而戰的小城,五十七師這個悲壯之師的八千壯士,正嚴陣以待。

戰役結束

日軍第11軍接到派遣軍恢復原態勢的命令後,下達命令(包括對在漁洋河 以東仁和坪、暖水街一帶的第39師團、古賀支隊及宮脅支隊等部隊):“軍於19日夜開始行動,準備向松滋河 右岸地區轉進。”日軍於22日分別到達松滋河右岸地區,在第13師團掩護下,於23、24日先後渡過長江,分別返回原駐地。第六戰區及第九戰區部隊緊隨日軍之後實施跟蹤追擊,僅與日軍後衛掩護部隊發生小的戰鬥,至1943年12月25日,全部收復了失去的陣地,恢復了會戰前的態勢。常德會戰至此結束。

結果統計

常德會戰期間,日軍第3飛行師團以第44、第25、第90 和第16戰隊參戰。中國方面使用了第2、第4、第11大隊以及中美混合團參戰,美軍第14航空隊亦參加了戰鬥,總計使用飛機約200架,共出動216批,使用戰鬥機1467架次、轟炸機280架次,重點是打擊常德、石首 、藕池口、華容 等地的日軍地面部隊。11月25日在常德陣亡的日軍第6聯隊聯隊長中畑 護一就是由中國空軍2 架P40 戰鬥機擊斃的。據統計,在空戰中共擊落日機25 架,擊傷19 架,炸毀地面飛機12 架。

國軍損失

據中國國軍參戰部隊上報陣亡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萬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 ,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 ,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于此役中殉國。

日軍損失

中國方面統計的數字為四萬多人,日方公佈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可這個數字並不一定真實。據橫山勇 所說的18%失去戰鬥力來說,恐怕不止這麼少,日軍出動了8、9萬,大概損失了1萬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1943年11月初,侵華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向中國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的常德地區發動攻勢。日軍第11軍糾集5個師團及偽軍共10萬餘人,出動飛機130餘架,在橫山勇司令官指揮下,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守軍集中了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飛機100餘架,在常德城及週邊地區與敵接戰。

11月3日,第七十四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部進入常德城,迅速疏散全城民眾,建築防禦工事,準備迎戰日軍。日軍動用飛機大炮對常德守軍實施猛烈轟炸,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又發起無數次的白刃衝鋒。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第57師守城官兵拼死抵抗,依託陣地節節阻擊,與敵苦戰16晝夜,全師官兵9000余人生還者不足百人。12月3日,常德失守。

常德會戰阻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為中國主力部隊完成對敵反包圍贏得了主動。常德城攻防戰之際,20余萬中國軍隊在常德週邊與10多萬日偽軍展開激戰,將企圖進犯常德的日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12月9日,馳援的第九戰區4個軍打敗日軍,一舉收復常德。同時,第六戰區轉守為攻,收復失地。敵軍被迫返回原地,戰略攻勢未能得逞。

常德會戰是正面戰場大規模的會戰之一,在中國抗日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孫連仲、王敬久、王耀武、余程萬、施中誠、胡璉、池峰城。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戰役背景

鄂西會戰之後,國際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蘇德戰場上蘇軍正在全線發起反攻,已推進至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一帶;美英聯軍在突尼斯擊敗德意聯軍和在西西里登陸後,墨索里尼被迫下臺,意國繼之投降;美軍在阿留申群島、新喬治亞島登陸後,正在新幾內亞等地進擊日軍。

日軍不僅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其海軍及航空兵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日軍大本營“從戰爭全域要求出發,不允許中國派遣軍進行任何進攻作戰”,所以日軍第11軍在鄂西會戰結束後的4個月內沒有向周邊的第五、第六、第九戰區進攻,而這3個戰區的部隊也沒有對日軍進攻,雙方形成“和平”相峙。

國民政府為了與盟軍協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後從第六、第九戰區陸續抽調7個軍轉用于雲南及印度,準備反攻緬甸。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不再向印、滇轉用,以策應其南方軍的作戰,再次組織進攻。

戰役起因

一.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北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裡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動搖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殲滅中國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鉗制中國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雙方形勢

日軍情勢

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一向主張“必須割斷重慶同英、美的關係”,並認為“除了付諸武力,別無其他方法可尋”。為了貫徹他的主張,曾向大本營建議在1943年末或1944年春進攻四川。大本營雖然承認進攻四川意義重大,但由於東南方面的戰局日趨不利,而中國華北方面的“治安”形勢也極嚴峻,兵力不敷應用,而限於國力,組建新的部隊更為困難,因而拒絕了畑俊六的建議,要求“中國派遣軍”把1943年後半期的作戰重點放在加強佔領區的穩定方面。

日軍“中國派遣軍”總部根據大本營的指示精神,圍繞當前的戰爭全域形勢,特別是緬甸方面盟軍的反攻、中國軍隊的策應和美國駐華空軍的加強趨勢,並針對派遣軍自給情況以及華北八路軍的狀況等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於1943年8月28日制訂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其作戰方針是:“派遣軍努力確保和平定現有佔領地區,特別是在華北方面,本年秋季以第11軍及第13軍主力分別進行常德作戰和廣德作戰。來年春季,以華北方面軍及第11軍進行打通京漢線作戰。”

日軍第11軍按照總部的命令,擬訂了進攻常德的作戰計畫,並于同年10月6日召集各參戰部隊的參謀長進行圖上作業。計畫將整個會戰劃分為3個階段進行。其主要內容的方針為:首先以一部殲滅安鄉附近之敵,以主力消滅王家廠周邊地區之敵,繼而攻佔常德,同時追索該方面集結反攻之敵,予以殲滅。作戰目的一經完成,即按另行下達之命令開始返還,擊滅殘敵,恢復原態勢。

中方情勢

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共有第10、26、29、33等4個集團軍和江防軍,計12個軍、35個步兵師,防守著由監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漢水的V字形防線,正面長達270公里,兵力相當薄弱。由於鄂西會戰並未能收復石首、華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軍仍然佔領著良好的西進橋頭陣地,而且使防守長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團軍失去了長江天險之利,只能利用沿松滋河以東由南向北流向的九都大河、太平運河、松滋河等河汊障礙建立第一線防地。戰區長官部僅掌握駐瀏陽的第100軍為總預備兵團。雖然另有第74軍駐于常德、桃源附近,但該軍系軍事委員會直屬部隊,暫歸第六戰區督訓。

1943年9月間,日軍的活動突然頻繁起來。第六戰區判斷日軍有可能再度發動進攻,遂在鄂西會戰前制訂的防禦計畫基礎上,重新研究修訂。修訂後計畫的作戰方針是:“1.戰區以鞏固陪都之目的,配置重點于石牌、廟河兩要塞,先以第一線兵團依縱深據點工事逐次予敵以打擊,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廟河、興山、歇馬河、南漳各要點,再由第二線兵團之機動,協同第一線兵團轉移攻勢,擊滅進攻之敵。2.敵如以小部隊向我某一方面行局部攻擊時,則主要以第一線兵團擊潰之。”

常德會戰結束後,時任國軍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

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

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中華民國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于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歷史評價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梁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這裡舉目盡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蹟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紐約時報》

據國民黨參戰部隊上報的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以身殉國。

日寇損失:國民黨統計的數字為4萬多人,日方公佈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

我認為日軍所公佈的數字明顯有水分,且不說這場大會戰中的其它戰鬥,單指攻佔常德城這一役,常德城守軍為國民黨57師,日本軍隊從11月18日開始進攻常德週邊屏障徐家湖,迎戰的是57師169團第三營。

11月20日,日軍進攻河伏,迎戰是57師171團第2營,日軍猛烈進攻了3天,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僅剩幾個人。

11月21日,日軍進攻德山,國民黨守軍主力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其團長臨陣脫逃,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的第8連和188團餘部。日軍運用了進攻軍隊人數10倍于中國守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也只是在11月23日夜裡才攻下德山。

11月23日,日軍到達常德城牆外,經過5天連續進攻,11月28日,進入城內。然而中國57師並未棄城逃跑,而是轉入巷戰,激戰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約300餘人,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師長余程萬決定率部突圍,12月3日8時,日軍宣佈佔領常德。

以上可見戰鬥之慘烈,57師抵抗意志之堅強,僅此一役,日軍死亡人數都不可能低於其所宣稱的1274人。有關此會戰不家其它史料嗎?近來互聯網上很多有關此役的文章,有些人直接引用日軍所宣稱的資料,有人引用國民常所宣稱的資料,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歷史已經過去,真相有時很難搞得清楚,但是我想即使能能夠接近真相,也不錯的。

彭士量

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年代,日軍集中優勢兵力,侵犯洞庭湖糧區,彭士量將軍率領暫編第五師的抗日愛國官兵,在華容縣城郊一線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鬥爭。在彭將軍的指揮下,全師官兵不顧敵人的猛烈炮火,寧死不退,與進犯日軍展開了殊死的血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喊殺震天,血肉橫飛,多次展開了白刃肉搏戰,我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敵人的屍體躺滿了前沿陣地,我士氣高昂。雙方相持數月,屢挫日寇進攻,我陣地巍然不動,日軍在暫5師的戰線前沒有前進半步,順利完成保收夏糧的任務。日軍因傷亡慘重,攻勢頓挫,毫無進展,只能敗退而歸,這一仗,打出了暫編第五師的軍威,日方廣播電臺多次提到彭士量將軍所指揮的第五師為不可輕視之鐵軍。

1943年11月初,日軍為鉗制中國兵力破壞我軍的反攻,決定奪取川貴的門戶-常德戰略要地,日軍調集約10萬兵力和130餘架飛機,進攻常德。戰區總指揮緊急部署調動隊伍,向澧水方面轉進集結,集團軍司令以第44軍久戰疲乏撤過澧水,而讓三湘子弟組成的第73軍據守石門,73軍軍長匆匆率部趕到石門後,大吃一驚。這個湘西防務的中樞,居然沒有像樣的防禦工事,電令中所指的“國防工事”,只是一條20公里多的散兵壕。而原守防的第44軍已調出澧水,使石門側翼依託盡失,成為無險可依的狀況。軍長只好背對澧水急忙佈防,以暫編第5師堅守石門,第77師與第15師則在週邊展開,阻擊野戰。

1943年11月2日,日軍向常德、桃源一線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常德會戰開始。常德西北之石門是常德前哨,易攻難守,日軍對此是意在必得,如果打不下石門,北面日軍整整四個師團都不能南下常德。暫5師進駐陣地後,師長彭士量將軍當即命令部隊構築工事,補充彈藥,並號召全師將士與陣地共存亡,決心同敵人血戰到底。

第73軍剛趕到石門,日軍兩個師團緊緊尾隨其後,在飛機、大炮和淺水艦艇的強大火力支援下猛攻石門。73軍的第77師、第15師雖然拚死抵抗,但難以阻擋,第77師在十八節椏的師指揮所被日軍突入,第77師特務連拼死力搏,第231團連長趙緒倫見狀,親率全連衝鋒,高呼“中國萬歲”殺入敵陣白刃拼殺,全連盡沒。但這些英雄烈舉,並沒能挽救第73軍。

11月6日,日軍以兩個完整師團的精銳部隊,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分三路合圍石門(一路由河口渡澧水向石門進攻;一路由王家廠、楊樹捶,向新安進攻;另一路由暖水街向南猛撲新堰口街店子)。彭土量將軍指揮暫5師將土頑強抵抗,屢屢挫敗日軍進攻。經過兩日血戰,因日軍動用大批飛機、重炮狂轟濫炸,暫編第5師傷亡慘重,

11月8日,日軍第三師團、第十二師團包圍了石門,並在日本空軍的配合下開始猛攻石門城。密集的日軍像潮水一樣湧向我防線,彭士量將軍已知部隊陷入日軍重圍,仍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置生死於度外,懷著與石門城共存亡之決心,凡是敵攻擊之重點,必親臨前線指揮,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將進攻的日軍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戰況異常慘烈。

欲攻佔常德,必須先占石門,因此、日軍不斷增兵,加強攻勢。暫編第5師傷亡慘重,石門城下日軍屍體亦堆積如山。殘酷的戰鬥越打越烈,傷亡越來越多,但在彭將軍指揮下,暫5師官兵們仍然奮勇殺敵,彭將軍親臨爭奪戰最為激烈的大尖山陣地前沿,高呼:“不能讓敵人進來一步!”官兵頓時精神抖擻,勇氣倍增,無不奮勇爭先,一次次與突上陣地上的日軍白刃搏擊,往返衝殺。

13日晨,日軍對73軍合圍,日軍發動車輪式進攻,以強大兵力與火力發起猛烈衝擊,更以無數小股部隊為尖刀穿插襲擊。第44軍的先期撤退,石門只剩一個戰鬥力尚未復原的第73軍苦苦撐持。73軍全體官兵在極其困境中發揚其一貫的“和敵寇戰至最後一個人,戰至最後一顆子彈”的精神,一寸土一寸血,與日軍浴血苦戰,戰鬥慘烈。

14日晨,日軍與暫5師在川店鋪、雙溪橋一線展開大戰,敵軍多次猛撲均未得逞,這時日寇瘋狂到極點,競違反國際禁令,施放毒氣,致使暫5師在紅土坡的一個加強營、近千人全部壯烈犧牲。這時,縣城北面防線被敵人突破,部分日軍趁勢進入城內河街,彭將軍率兵巷戰,將竄入之敵全部殲滅。入夜,日寇圍攻更激,城廂被炸火光沖天,陣地幾乎全毀、敵人數次衝鋒,又以雲梯攻城,局勢危急,彭將軍親自到西城巡查,令增築工事,諭官兵死守,並電呈上峰:“決與石門共存亡”。

常德週邊戰,因敵情判斷錯誤,會戰初始我軍即被敵軍“奇襲、切斷、包圍”,蒙受巨大犧牲。而奉命守備石門的73軍,在夏季鄂西戰役中已遭日軍重創,兵力尚未休整補充,且石門原守軍竟連“起碼工事”也未加構築,防守困難重重。

當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對石門發動總攻,除正面強攻外,並沿著己撤走的第44軍防線越過澧水,抄了第73軍後路,石門右翼被突破,戰況危急。此時重慶軍委慌了手腳,當時軍令部次長不思調集援軍,反而越過第六戰區,電告集團軍司令,下達73軍後撤、放棄石門之命令。由於73軍正與日軍全線激戰,根本無法脫離接觸,為了挽救整個73全軍,暫5師師長彭士量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接下掩護全軍撤退的重任。

正當日軍攻入城北73軍指揮部所在地時,軍部危急關頭,暫5師師長彭士量將軍率警衛連衝殺,找到了被打散的軍長,請求讓暫5師堅守石門、掩護軍部率大軍西撤突圍。此後,暫5師在彭將軍親督一線指揮,與日軍激戰,一次次與突上陣地的日軍白刃搏擊,往返衝殺兩軍短兵相接,殺聲震天。陣地上屍體枕藉,但暫5師無一人屈服於敵。

14日晚間,彭將軍率警衛連護送軍部向西撤退,軍長率部隊開始渡澧水撤出石門,留下暫5師死據石門,但此時日軍已經繞到石門後方,所以當73軍在涉水突圍時、遭到日軍截擊,兩個師均失去掌握,各自突圍。軍長率軍部退往慈利,收容部隊。

15日天剛明,敵人幾度攻城均被彭將軍的暫5師擊退,暫5師雖然萬分困難,但浴血奮戰,使石門屹立無恙。此時彭將軍他們已連續苦戰了八晝夜,部隊傷亡過半,下午三時許,幾處城垣忽被突破,暫5師全體官兵繼續在城內與敵展開殘酷的肉搏戰,彭將軍身先士卒,街、巷、民房皆成廝殺戰場。

當掩護73軍撤退任務完成後,暫5師於15日黃昏奉命撤出石門,但此時日軍已在澧水對岸佈陣封鎖。暫5師在渡河時立即遭到圍擊,彭士量師長親自指揮殘部,奮力衝突,不幸在南岩門口被敵飛機機槍射中,壯烈殉職。據警衛人員報告,彭將軍中彈倒地後,慨然歎道“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

背景

1.為了彌補國小人少資源少的劣勢,日本對華實施細菌戰是其侵華政策的一部分。

2.常德是華中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自古就是北通荊襄、西連黔川的軍事重鎮。

1940年6月,日軍攻佔宜昌,封鎖長江三峽水道,將中國的第五戰區沿江劈為南 北兩半。8月,第六戰區宣告成立,長官部設在靠近常德的鄂西恩施。 從此,處於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上的常德,既是第六戰區長官部的屏障,又是第六戰區軍民的糧倉,而且扼守湘川公路,連通第六、九戰區的常德,戰略地位變得更為重要。

經過:

1941年11月4日拂曉,一架飛機從南昌起飛至常德,在城區低空盤旋三周,撒下許多雜物,又在城區東北30公里處的石公橋鎮撒下雜物,當日下午軍民共掃集四五百斤,均為帶有鼠疫菌的跳蚤附著物。

1941年11月12日,常德廣德醫院收治第一例鼠疫患者。此後,鼠疫便大流行,全城恐慌,逃亡鄉下。

19411年2月8日,日軍又派9機轟炸常德,扔下50餘枚炸彈,城內一片混亂,防疫工作受到嚴重破壞。

1942年1月疫情再度大蔓延,至5月又達到高峰,到年底,登記鼠疫死亡已達400餘人,實際超過600人。

1943年,城內仍有疫鼠,直至年底,常德會戰,常德城化為廢墟,鼠疫才告結束。

影響:

1.投放的跳蚤構成人為的鼠疫疫源地,引發嚴重的鼠疫疫情,死傷無數,還留隱患。據常德市衛生防疫站和桃源縣衛生防疫站的監測報告,1990年和1991年還發現當地的老鼠體內有鼠疫FI抗體陽性血清表明構成鼠疫的隱患仍未全部消失。

2.由於鼠疫,常德軍民大量死亡和虛弱,在日後的常德會戰也因此飽受影響,無法全力作戰。

3.由於鼠疫擴散至農村,農村勞動力損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影響附近區域人們的生存。

4.防疫所需的大量資金對於其他方面的支出造成壓縮,也增加了國家的負擔。

5.由於鼠疫,貨物安檢更複雜而嚴格,限制流通途徑和時間等等,這些水陸交通的嚴厲管制,阻滯了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交流,使商業服務業陷於蕭條狀態。

結語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蹟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相關專題

孤芳不自賞韋後之亂背水一戰金屋藏嬌岳母刺字聞雞起舞精忠報國三氣周瑜牛郎織女望梅止渴

此番進城,軍情緊急,余程萬在常德泥木工人的熱情支持下立即著手搶修工事。同時,讓他焦慮的是如何讓全城的16萬百姓在半個月內撤離這座面臨戰火的城市。

這天,余程萬和剛從江西萍鄉探親趕回的副師長陳噓雲、參謀長皮宣猷、指揮官周義重、參謀主任龍出雲等,應常德縣長戴九峰之邀去赴商會舉辦的歡迎宴會。途經市中心大慶街、大西街一帶時,只見長衫旗袍的摩登男女摩肩接踵,商號店鋪的霓虹燈五光十色,一派繁榮寧和景象,余程萬心情十分沉重。到了雞鵝巷擺滿酒菜的盛宴前,他婉言謝絕,並決定當場將酒宴改為常德各界人士戰前議事會,商討全城市民在最短時間內疏散到鄉下的事宜。

第二天,戴縣長就貼出要求市民疏散的佈告,余師長也派手下柴意新團長協助此事。五十七師除了在沅江碼頭用船隻免費送下鄉的市民過河,而且派兵義務給市民挑運行李30裡,不准收取任何報酬。疏散過程中,一個名叫劉為才的上等兵給群眾挑送行李後,索取了兩塊光洋的力資。余師長接到柴意新團長的報告後,當即下令槍斃。在下南門碼頭,由警衛班組成的臨時行刑隊,舉起了冷冰冰的槍口,“叭”槍聲響起,手裡攥著那兩塊奪命光洋的劉為才,倒在血泊之中。

事後,余程萬以此向全師官兵張懸文告:“常德會戰的序幕,明日便可拉開,而這裡的百姓還有少數沒有疏散,為了貫徹國家法令,愛護人民,減少我們作戰時的顧慮,我們應儘量協助他們疏散,各團、各直屬隊,應隨時依實事的需要,派人替他們護送行李、划船,但不能離開設防範圍,尤其不能接受任何一點小酬勞,最多只能喝一杯熱水。假如你們違反我的命令,有索取酬勞或其他類似事件發生,那就以這個上等兵劉為才為例,決不姑息。你們知道我們虎賁部隊,一向就有良好的榮譽,我們決不能讓這良好的榮譽,由一二個人斷送殆盡……”

就這樣,余程萬率領他的仁義之師、威猛之師,在兇殘的日軍兵臨城下之前,疏散市民,搶修工事,以設在城西興街口鋼筋水泥結構的中央銀行分行的師部為核心,向四周呈輻射狀分層設立街巷、城牆、城郊和週邊據點共5道防線。兵力是三個團:169團,團長柴意新;170團,團長孫進賢;171團,團長杜鼎。外加軍直屬炮兵團一個營,團長金定洲。

11月13日,余程萬率師部人員繞城視察了各道防線。當晚,在給妻子鄺璦的信中他寫道:“此次奉最高統率命令保衛常德,任務固甚重大,但餘以能擔負這個任務為光榮,餘已決心為國犧牲,誓殲頑寇,幸勿眷念於懷……”

第二天,余程萬鼓勵全師官兵都留下家書,交給師部軍郵員帶走發出,雖說是寫家書,但很多人都像是寫遺書,充滿悲壯。

在這無險可守、背水而戰的小城,五十七師這個悲壯之師的八千壯士,正嚴陣以待。

戰役結束

日軍第11軍接到派遣軍恢復原態勢的命令後,下達命令(包括對在漁洋河 以東仁和坪、暖水街一帶的第39師團、古賀支隊及宮脅支隊等部隊):“軍於19日夜開始行動,準備向松滋河 右岸地區轉進。”日軍於22日分別到達松滋河右岸地區,在第13師團掩護下,於23、24日先後渡過長江,分別返回原駐地。第六戰區及第九戰區部隊緊隨日軍之後實施跟蹤追擊,僅與日軍後衛掩護部隊發生小的戰鬥,至1943年12月25日,全部收復了失去的陣地,恢復了會戰前的態勢。常德會戰至此結束。

結果統計

常德會戰期間,日軍第3飛行師團以第44、第25、第90 和第16戰隊參戰。中國方面使用了第2、第4、第11大隊以及中美混合團參戰,美軍第14航空隊亦參加了戰鬥,總計使用飛機約200架,共出動216批,使用戰鬥機1467架次、轟炸機280架次,重點是打擊常德、石首 、藕池口、華容 等地的日軍地面部隊。11月25日在常德陣亡的日軍第6聯隊聯隊長中畑 護一就是由中國空軍2 架P40 戰鬥機擊斃的。據統計,在空戰中共擊落日機25 架,擊傷19 架,炸毀地面飛機12 架。

國軍損失

據中國國軍參戰部隊上報陣亡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萬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 ,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 ,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于此役中殉國。

日軍損失

中國方面統計的數字為四萬多人,日方公佈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可這個數字並不一定真實。據橫山勇 所說的18%失去戰鬥力來說,恐怕不止這麼少,日軍出動了8、9萬,大概損失了1萬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1943年11月初,侵華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向中國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的常德地區發動攻勢。日軍第11軍糾集5個師團及偽軍共10萬餘人,出動飛機130餘架,在橫山勇司令官指揮下,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守軍集中了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飛機100餘架,在常德城及週邊地區與敵接戰。

11月3日,第七十四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部進入常德城,迅速疏散全城民眾,建築防禦工事,準備迎戰日軍。日軍動用飛機大炮對常德守軍實施猛烈轟炸,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又發起無數次的白刃衝鋒。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第57師守城官兵拼死抵抗,依託陣地節節阻擊,與敵苦戰16晝夜,全師官兵9000余人生還者不足百人。12月3日,常德失守。

常德會戰阻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為中國主力部隊完成對敵反包圍贏得了主動。常德城攻防戰之際,20余萬中國軍隊在常德週邊與10多萬日偽軍展開激戰,將企圖進犯常德的日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12月9日,馳援的第九戰區4個軍打敗日軍,一舉收復常德。同時,第六戰區轉守為攻,收復失地。敵軍被迫返回原地,戰略攻勢未能得逞。

常德會戰是正面戰場大規模的會戰之一,在中國抗日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孫連仲、王敬久、王耀武、余程萬、施中誠、胡璉、池峰城。

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戰役背景

鄂西會戰之後,國際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蘇德戰場上蘇軍正在全線發起反攻,已推進至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一帶;美英聯軍在突尼斯擊敗德意聯軍和在西西里登陸後,墨索里尼被迫下臺,意國繼之投降;美軍在阿留申群島、新喬治亞島登陸後,正在新幾內亞等地進擊日軍。

日軍不僅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其海軍及航空兵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日軍大本營“從戰爭全域要求出發,不允許中國派遣軍進行任何進攻作戰”,所以日軍第11軍在鄂西會戰結束後的4個月內沒有向周邊的第五、第六、第九戰區進攻,而這3個戰區的部隊也沒有對日軍進攻,雙方形成“和平”相峙。

國民政府為了與盟軍協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後從第六、第九戰區陸續抽調7個軍轉用于雲南及印度,準備反攻緬甸。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不再向印、滇轉用,以策應其南方軍的作戰,再次組織進攻。

戰役起因

一.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北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裡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動搖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殲滅中國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鉗制中國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雙方形勢

日軍情勢

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一向主張“必須割斷重慶同英、美的關係”,並認為“除了付諸武力,別無其他方法可尋”。為了貫徹他的主張,曾向大本營建議在1943年末或1944年春進攻四川。大本營雖然承認進攻四川意義重大,但由於東南方面的戰局日趨不利,而中國華北方面的“治安”形勢也極嚴峻,兵力不敷應用,而限於國力,組建新的部隊更為困難,因而拒絕了畑俊六的建議,要求“中國派遣軍”把1943年後半期的作戰重點放在加強佔領區的穩定方面。

日軍“中國派遣軍”總部根據大本營的指示精神,圍繞當前的戰爭全域形勢,特別是緬甸方面盟軍的反攻、中國軍隊的策應和美國駐華空軍的加強趨勢,並針對派遣軍自給情況以及華北八路軍的狀況等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於1943年8月28日制訂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其作戰方針是:“派遣軍努力確保和平定現有佔領地區,特別是在華北方面,本年秋季以第11軍及第13軍主力分別進行常德作戰和廣德作戰。來年春季,以華北方面軍及第11軍進行打通京漢線作戰。”

日軍第11軍按照總部的命令,擬訂了進攻常德的作戰計畫,並于同年10月6日召集各參戰部隊的參謀長進行圖上作業。計畫將整個會戰劃分為3個階段進行。其主要內容的方針為:首先以一部殲滅安鄉附近之敵,以主力消滅王家廠周邊地區之敵,繼而攻佔常德,同時追索該方面集結反攻之敵,予以殲滅。作戰目的一經完成,即按另行下達之命令開始返還,擊滅殘敵,恢復原態勢。

中方情勢

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共有第10、26、29、33等4個集團軍和江防軍,計12個軍、35個步兵師,防守著由監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漢水的V字形防線,正面長達270公里,兵力相當薄弱。由於鄂西會戰並未能收復石首、華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軍仍然佔領著良好的西進橋頭陣地,而且使防守長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團軍失去了長江天險之利,只能利用沿松滋河以東由南向北流向的九都大河、太平運河、松滋河等河汊障礙建立第一線防地。戰區長官部僅掌握駐瀏陽的第100軍為總預備兵團。雖然另有第74軍駐于常德、桃源附近,但該軍系軍事委員會直屬部隊,暫歸第六戰區督訓。

1943年9月間,日軍的活動突然頻繁起來。第六戰區判斷日軍有可能再度發動進攻,遂在鄂西會戰前制訂的防禦計畫基礎上,重新研究修訂。修訂後計畫的作戰方針是:“1.戰區以鞏固陪都之目的,配置重點于石牌、廟河兩要塞,先以第一線兵團依縱深據點工事逐次予敵以打擊,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廟河、興山、歇馬河、南漳各要點,再由第二線兵團之機動,協同第一線兵團轉移攻勢,擊滅進攻之敵。2.敵如以小部隊向我某一方面行局部攻擊時,則主要以第一線兵團擊潰之。”

常德會戰結束後,時任國軍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

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

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中華民國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于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落成當天,常德各界人士及74軍代表舉行了隆重集會,數十匹馳騁疆場的白馬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歷史評價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梁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美國《芝加哥太陽報》

“這裡舉目盡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裡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紐約時報》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蹟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紐約時報》

據國民黨參戰部隊上報的數字:第六戰區損失45000人,第九戰區損失15000人,第五戰區損失3000人,共計喪失6餘人,並有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以身殉國。

日寇損失:國民黨統計的數字為4萬多人,日方公佈的數字為: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

我認為日軍所公佈的數字明顯有水分,且不說這場大會戰中的其它戰鬥,單指攻佔常德城這一役,常德城守軍為國民黨57師,日本軍隊從11月18日開始進攻常德週邊屏障徐家湖,迎戰的是57師169團第三營。

11月20日,日軍進攻河伏,迎戰是57師171團第2營,日軍猛烈進攻了3天,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僅剩幾個人。

11月21日,日軍進攻德山,國民黨守軍主力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其團長臨陣脫逃,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的第8連和188團餘部。日軍運用了進攻軍隊人數10倍于中國守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也只是在11月23日夜裡才攻下德山。

11月23日,日軍到達常德城牆外,經過5天連續進攻,11月28日,進入城內。然而中國57師並未棄城逃跑,而是轉入巷戰,激戰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約300餘人,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師長余程萬決定率部突圍,12月3日8時,日軍宣佈佔領常德。

以上可見戰鬥之慘烈,57師抵抗意志之堅強,僅此一役,日軍死亡人數都不可能低於其所宣稱的1274人。有關此會戰不家其它史料嗎?近來互聯網上很多有關此役的文章,有些人直接引用日軍所宣稱的資料,有人引用國民常所宣稱的資料,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歷史已經過去,真相有時很難搞得清楚,但是我想即使能能夠接近真相,也不錯的。

彭士量

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年代,日軍集中優勢兵力,侵犯洞庭湖糧區,彭士量將軍率領暫編第五師的抗日愛國官兵,在華容縣城郊一線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鬥爭。在彭將軍的指揮下,全師官兵不顧敵人的猛烈炮火,寧死不退,與進犯日軍展開了殊死的血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喊殺震天,血肉橫飛,多次展開了白刃肉搏戰,我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敵人的屍體躺滿了前沿陣地,我士氣高昂。雙方相持數月,屢挫日寇進攻,我陣地巍然不動,日軍在暫5師的戰線前沒有前進半步,順利完成保收夏糧的任務。日軍因傷亡慘重,攻勢頓挫,毫無進展,只能敗退而歸,這一仗,打出了暫編第五師的軍威,日方廣播電臺多次提到彭士量將軍所指揮的第五師為不可輕視之鐵軍。

1943年11月初,日軍為鉗制中國兵力破壞我軍的反攻,決定奪取川貴的門戶-常德戰略要地,日軍調集約10萬兵力和130餘架飛機,進攻常德。戰區總指揮緊急部署調動隊伍,向澧水方面轉進集結,集團軍司令以第44軍久戰疲乏撤過澧水,而讓三湘子弟組成的第73軍據守石門,73軍軍長匆匆率部趕到石門後,大吃一驚。這個湘西防務的中樞,居然沒有像樣的防禦工事,電令中所指的“國防工事”,只是一條20公里多的散兵壕。而原守防的第44軍已調出澧水,使石門側翼依託盡失,成為無險可依的狀況。軍長只好背對澧水急忙佈防,以暫編第5師堅守石門,第77師與第15師則在週邊展開,阻擊野戰。

1943年11月2日,日軍向常德、桃源一線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常德會戰開始。常德西北之石門是常德前哨,易攻難守,日軍對此是意在必得,如果打不下石門,北面日軍整整四個師團都不能南下常德。暫5師進駐陣地後,師長彭士量將軍當即命令部隊構築工事,補充彈藥,並號召全師將士與陣地共存亡,決心同敵人血戰到底。

第73軍剛趕到石門,日軍兩個師團緊緊尾隨其後,在飛機、大炮和淺水艦艇的強大火力支援下猛攻石門。73軍的第77師、第15師雖然拚死抵抗,但難以阻擋,第77師在十八節椏的師指揮所被日軍突入,第77師特務連拼死力搏,第231團連長趙緒倫見狀,親率全連衝鋒,高呼“中國萬歲”殺入敵陣白刃拼殺,全連盡沒。但這些英雄烈舉,並沒能挽救第73軍。

11月6日,日軍以兩個完整師團的精銳部隊,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分三路合圍石門(一路由河口渡澧水向石門進攻;一路由王家廠、楊樹捶,向新安進攻;另一路由暖水街向南猛撲新堰口街店子)。彭土量將軍指揮暫5師將土頑強抵抗,屢屢挫敗日軍進攻。經過兩日血戰,因日軍動用大批飛機、重炮狂轟濫炸,暫編第5師傷亡慘重,

11月8日,日軍第三師團、第十二師團包圍了石門,並在日本空軍的配合下開始猛攻石門城。密集的日軍像潮水一樣湧向我防線,彭士量將軍已知部隊陷入日軍重圍,仍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置生死於度外,懷著與石門城共存亡之決心,凡是敵攻擊之重點,必親臨前線指揮,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將進攻的日軍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戰況異常慘烈。

欲攻佔常德,必須先占石門,因此、日軍不斷增兵,加強攻勢。暫編第5師傷亡慘重,石門城下日軍屍體亦堆積如山。殘酷的戰鬥越打越烈,傷亡越來越多,但在彭將軍指揮下,暫5師官兵們仍然奮勇殺敵,彭將軍親臨爭奪戰最為激烈的大尖山陣地前沿,高呼:“不能讓敵人進來一步!”官兵頓時精神抖擻,勇氣倍增,無不奮勇爭先,一次次與突上陣地上的日軍白刃搏擊,往返衝殺。

13日晨,日軍對73軍合圍,日軍發動車輪式進攻,以強大兵力與火力發起猛烈衝擊,更以無數小股部隊為尖刀穿插襲擊。第44軍的先期撤退,石門只剩一個戰鬥力尚未復原的第73軍苦苦撐持。73軍全體官兵在極其困境中發揚其一貫的“和敵寇戰至最後一個人,戰至最後一顆子彈”的精神,一寸土一寸血,與日軍浴血苦戰,戰鬥慘烈。

14日晨,日軍與暫5師在川店鋪、雙溪橋一線展開大戰,敵軍多次猛撲均未得逞,這時日寇瘋狂到極點,競違反國際禁令,施放毒氣,致使暫5師在紅土坡的一個加強營、近千人全部壯烈犧牲。這時,縣城北面防線被敵人突破,部分日軍趁勢進入城內河街,彭將軍率兵巷戰,將竄入之敵全部殲滅。入夜,日寇圍攻更激,城廂被炸火光沖天,陣地幾乎全毀、敵人數次衝鋒,又以雲梯攻城,局勢危急,彭將軍親自到西城巡查,令增築工事,諭官兵死守,並電呈上峰:“決與石門共存亡”。

常德週邊戰,因敵情判斷錯誤,會戰初始我軍即被敵軍“奇襲、切斷、包圍”,蒙受巨大犧牲。而奉命守備石門的73軍,在夏季鄂西戰役中已遭日軍重創,兵力尚未休整補充,且石門原守軍竟連“起碼工事”也未加構築,防守困難重重。

當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對石門發動總攻,除正面強攻外,並沿著己撤走的第44軍防線越過澧水,抄了第73軍後路,石門右翼被突破,戰況危急。此時重慶軍委慌了手腳,當時軍令部次長不思調集援軍,反而越過第六戰區,電告集團軍司令,下達73軍後撤、放棄石門之命令。由於73軍正與日軍全線激戰,根本無法脫離接觸,為了挽救整個73全軍,暫5師師長彭士量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接下掩護全軍撤退的重任。

正當日軍攻入城北73軍指揮部所在地時,軍部危急關頭,暫5師師長彭士量將軍率警衛連衝殺,找到了被打散的軍長,請求讓暫5師堅守石門、掩護軍部率大軍西撤突圍。此後,暫5師在彭將軍親督一線指揮,與日軍激戰,一次次與突上陣地的日軍白刃搏擊,往返衝殺兩軍短兵相接,殺聲震天。陣地上屍體枕藉,但暫5師無一人屈服於敵。

14日晚間,彭將軍率警衛連護送軍部向西撤退,軍長率部隊開始渡澧水撤出石門,留下暫5師死據石門,但此時日軍已經繞到石門後方,所以當73軍在涉水突圍時、遭到日軍截擊,兩個師均失去掌握,各自突圍。軍長率軍部退往慈利,收容部隊。

15日天剛明,敵人幾度攻城均被彭將軍的暫5師擊退,暫5師雖然萬分困難,但浴血奮戰,使石門屹立無恙。此時彭將軍他們已連續苦戰了八晝夜,部隊傷亡過半,下午三時許,幾處城垣忽被突破,暫5師全體官兵繼續在城內與敵展開殘酷的肉搏戰,彭將軍身先士卒,街、巷、民房皆成廝殺戰場。

當掩護73軍撤退任務完成後,暫5師於15日黃昏奉命撤出石門,但此時日軍已在澧水對岸佈陣封鎖。暫5師在渡河時立即遭到圍擊,彭士量師長親自指揮殘部,奮力衝突,不幸在南岩門口被敵飛機機槍射中,壯烈殉職。據警衛人員報告,彭將軍中彈倒地後,慨然歎道“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

背景

1.為了彌補國小人少資源少的劣勢,日本對華實施細菌戰是其侵華政策的一部分。

2.常德是華中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常德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自古就是北通荊襄、西連黔川的軍事重鎮。

1940年6月,日軍攻佔宜昌,封鎖長江三峽水道,將中國的第五戰區沿江劈為南 北兩半。8月,第六戰區宣告成立,長官部設在靠近常德的鄂西恩施。 從此,處於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上的常德,既是第六戰區長官部的屏障,又是第六戰區軍民的糧倉,而且扼守湘川公路,連通第六、九戰區的常德,戰略地位變得更為重要。

經過:

1941年11月4日拂曉,一架飛機從南昌起飛至常德,在城區低空盤旋三周,撒下許多雜物,又在城區東北30公里處的石公橋鎮撒下雜物,當日下午軍民共掃集四五百斤,均為帶有鼠疫菌的跳蚤附著物。

1941年11月12日,常德廣德醫院收治第一例鼠疫患者。此後,鼠疫便大流行,全城恐慌,逃亡鄉下。

19411年2月8日,日軍又派9機轟炸常德,扔下50餘枚炸彈,城內一片混亂,防疫工作受到嚴重破壞。

1942年1月疫情再度大蔓延,至5月又達到高峰,到年底,登記鼠疫死亡已達400餘人,實際超過600人。

1943年,城內仍有疫鼠,直至年底,常德會戰,常德城化為廢墟,鼠疫才告結束。

影響:

1.投放的跳蚤構成人為的鼠疫疫源地,引發嚴重的鼠疫疫情,死傷無數,還留隱患。據常德市衛生防疫站和桃源縣衛生防疫站的監測報告,1990年和1991年還發現當地的老鼠體內有鼠疫FI抗體陽性血清表明構成鼠疫的隱患仍未全部消失。

2.由於鼠疫,常德軍民大量死亡和虛弱,在日後的常德會戰也因此飽受影響,無法全力作戰。

3.由於鼠疫擴散至農村,農村勞動力損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影響附近區域人們的生存。

4.防疫所需的大量資金對於其他方面的支出造成壓縮,也增加了國家的負擔。

5.由於鼠疫,貨物安檢更複雜而嚴格,限制流通途徑和時間等等,這些水陸交通的嚴厲管制,阻滯了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交流,使商業服務業陷於蕭條狀態。

結語

“人類的持久戰爭是有限度的,當戰至最後的300將士,余程萬將軍決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報國於他日……假如連這少數人都不能生還,那麼保衛常德的英勇事蹟將隨他們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廢墟之下,泯滅而無聞於世。”——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

相關專題

孤芳不自賞韋後之亂背水一戰金屋藏嬌岳母刺字聞雞起舞精忠報國三氣周瑜牛郎織女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