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樓第一名菜(劉姥姥吃後驚呆了)

-紅樓食箋-

“寶玉臥床不起時心心念念的是什麼?

劉姥姥為何想只種茄子?

南北合璧的卷酥究竟是何物?”

曹丕《論典》中雲:“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後來這句話演變為:“三輩子做官,方懂得穿衣吃飯。”也就是說飲食肴饌的精美要經過幾代的積累。貴族家庭沒有宮廷那麼多的禁忌和禮數,又有很充足的經濟來源,再加上世代對於烹調經驗的總結,卻是能創造出許多珍饈美味來。

中國第一部關於飲饌的著作——《食經》,出自北魏豪門的崔浩之手。後代許多食單、食譜都出於貴族指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刊刻過《居常飲饌錄》,這套叢書包括宋、元、明三代許多重要的飲食著作。曹家是隨同清皇帝入關的“從龍勳舊”。從雪芹曾祖曹璽到其父曹頫為江甯織造六十餘年,

自然精於飲饌。《紅樓夢》中的賈家從“榮國公”、“甯國公”始封算起到草字輩(如賈蓉、賈蘭)也有五代,“鐘鳴鼎食”將及百年,其生活排場即便和一般仕宦之家相比,氣象自然不同,在肴饌上亦如此。

蓮葉羹

第三十五回寫寶玉被父親責打後臥床不起,賈母、薛姨媽、薛寶釵、鳳姐等人去探望,王夫人問寶玉想吃什麼,寶玉說:“也倒不想吃什麼,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葉兒、小蓮蓬兒湯還好些。

”於是,“賈母便一疊聲的叫人做去”。

原來這是面模子制出的面餶飿(音骨惰)湯。湯用雞湯,蒸面餶飿時以荷葉墊底,借其清香。餶飿熟後,汆入雞湯。鳳姐認為吃這東西,“口味不算高貴”。人們把放模具的小匣子找來,薛姨媽接過來瞧時,“原來是個小匣子,裡面裝著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著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

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賈母、王夫人道:“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想碗湯還有這些樣子。若不說出來,我見這個也不認得這是作什麼用的。”

“想絕了”這個詞非常生動地表現了貴族家庭對於肴饌精益求精的追求,而且各家都有其特色,作為主持“四大家族之一”薛家門戶的薛姨媽,

竟不認得賈家做湯的模具,也毫不奇怪,因為“蓮葉羹”正是賈府的特色食品。於是乖巧的鳳姐就借寶玉要吃的機會弄了十來碗,請大家品嘗,也使薛家客人見識了賈府的風味肴饌。

茄鯗

紅樓第一名菜

如果說“蓮葉羹”使薛姨媽覺得新奇的話,那“茄鯗”(音想)就令平頭百姓的劉姥姥驚歎不已了。第四十一回寫賈母在宴席上讓鳳姐喂劉姥姥茄子。鳳姐說:“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

當別人告訴她真的是茄子時,她又細嚼了嚼說:“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告訴她:“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說者輕鬆,聽者則十分驚惑,劉姥姥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這豈是小戶人家可以問津的。

今人鄧雲鄉先生在所著《紅樓夢風俗譚》中的《“茄鯗”試詮》,指出“茄鯗”是古人行于路途時所食用的“路菜”,其特點是幹、鹹、耐久存;此菜所以名“鯗”(音想,幹臘魚),是取其如魚幹可以久存之意。這可能是個曹府菜。曹家是清朝皇帝設在江南的耳目坐探,曹寅等人的“織造”之職責是專為皇帝在江南採辦生活用品,曹家經常奔波於北京到江南的運河途中,路菜定是少不了的,因之,曹府廚役定會為曹家安排在路上食用的肴饌。

曹府獨創

糟鵝掌鴨信

“奶油松瓤卷酥”

《紅樓夢》寫到的肴饌有不少屬於賈府所獨創,如第八回寫到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裡珍大嫂子好鵝掌鴨信。薛姨媽聽力,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些來與他嘗。這說明雖然有些菜肴名目相同,但各家有各家的獨特風味。

甯國府的“糟鵝掌鴨信”受到寶玉的稱讚,一家人生活經歷大體相同,口味亦彼此較為接近。《紅樓夢》中許多肴饌雖然其名與流行的名稱相同,但其味必有獨特之處,所以才為作者所津津樂道。有些肴饌從配料上看就與常品不同,如“奶油松瓤卷酥”。“卷酥”本為南食。《隨園食單》中有“作酥餅法”:

“冷定脂油一碗,開水一碗,先將油同水攪勻,入生面盡揉,要軟如擀餅一樣;外用蒸熟面入脂油合作一處,不要硬了;然後將生面作團子,如核桃大,將熟面亦作團子,略小一暈;再將熟麵團子包在生麵團子中,擀成長餅,長可八寸,寬二三寸許,然後折疊如碗樣,包上穰子。”

《紅樓夢》中的“奶油松瓤卷酥”的油脂用奶油,“餡心”用“松瓤”,兩者為滿人常食,這道食品顯然是“南北合璧”,作者把它寫入《紅樓夢》,很可能是取之于曹家的飲饌經驗。

以上內容選自

《華夏飲食文化》

王學泰著 商務印書館

那“茄鯗”(音想)就令平頭百姓的劉姥姥驚歎不已了。第四十一回寫賈母在宴席上讓鳳姐喂劉姥姥茄子。鳳姐說:“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

當別人告訴她真的是茄子時,她又細嚼了嚼說:“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告訴她:“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說者輕鬆,聽者則十分驚惑,劉姥姥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這豈是小戶人家可以問津的。

今人鄧雲鄉先生在所著《紅樓夢風俗譚》中的《“茄鯗”試詮》,指出“茄鯗”是古人行于路途時所食用的“路菜”,其特點是幹、鹹、耐久存;此菜所以名“鯗”(音想,幹臘魚),是取其如魚幹可以久存之意。這可能是個曹府菜。曹家是清朝皇帝設在江南的耳目坐探,曹寅等人的“織造”之職責是專為皇帝在江南採辦生活用品,曹家經常奔波於北京到江南的運河途中,路菜定是少不了的,因之,曹府廚役定會為曹家安排在路上食用的肴饌。

曹府獨創

糟鵝掌鴨信

“奶油松瓤卷酥”

《紅樓夢》寫到的肴饌有不少屬於賈府所獨創,如第八回寫到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裡珍大嫂子好鵝掌鴨信。薛姨媽聽力,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些來與他嘗。這說明雖然有些菜肴名目相同,但各家有各家的獨特風味。

甯國府的“糟鵝掌鴨信”受到寶玉的稱讚,一家人生活經歷大體相同,口味亦彼此較為接近。《紅樓夢》中許多肴饌雖然其名與流行的名稱相同,但其味必有獨特之處,所以才為作者所津津樂道。有些肴饌從配料上看就與常品不同,如“奶油松瓤卷酥”。“卷酥”本為南食。《隨園食單》中有“作酥餅法”:

“冷定脂油一碗,開水一碗,先將油同水攪勻,入生面盡揉,要軟如擀餅一樣;外用蒸熟面入脂油合作一處,不要硬了;然後將生面作團子,如核桃大,將熟面亦作團子,略小一暈;再將熟麵團子包在生麵團子中,擀成長餅,長可八寸,寬二三寸許,然後折疊如碗樣,包上穰子。”

《紅樓夢》中的“奶油松瓤卷酥”的油脂用奶油,“餡心”用“松瓤”,兩者為滿人常食,這道食品顯然是“南北合璧”,作者把它寫入《紅樓夢》,很可能是取之于曹家的飲饌經驗。

以上內容選自

《華夏飲食文化》

王學泰著 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