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信用越來越“值錢”!內蒙古建立“紅名單”和“黑名單”發佈制度

5月26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情況。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我區將重點建立“紅名單”和“黑名單”發佈制度,制定聯合獎懲物件清單和措施清單,

探索行政審批守信“容缺受理”等便利化服務和建立自然人、法人信用糾錯修復機制,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制度、基礎和能力建設,

信用體系已初步建立,政策制度不斷健全,信用平臺逐步完善,應用範圍不斷拓展。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征信、管信和用信,又涵蓋政府、企業和個人,內容非常多,工作量非常大。”馮任飛表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機制已建立,

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格局正在形成。

2016年,我區有9328名“老賴”被限制工商註冊,各級法院依法公佈失信被執行人7.2萬人次。

下一階段,我區將繼續推進自治區社會信用資訊平臺二期工程建設,拓展延伸平臺服務功能,與自治區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平臺和各級政務服務平臺進行全面對接,確保建成“上聯國家、下聯盟市、橫聯部門”的信用資訊共用系統,

方便企業和個人通過“信用內蒙古”網站實現“一站式”查詢。

另外,我區將從2018年起全面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同時建立完善部門信用資訊歸集長效機制,加大與社會征信機構、金融保險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資訊共用力度,在行政審批、專案申報、政府採購、評先評優等領域不斷擴大信用資訊核查和應用範圍,探索將個人信用資訊納入醫療衛生、旅遊休閒、教育培訓、公務出行、社會保障和商業金融領域的惠民應用服務中。

近期,自治區發改委和人民銀行將公佈一批典型案例,全面擴大聯合獎懲影響力。我區將以呼和浩特和烏海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示範城市為契機,持續深化信用服務產品開發和創新,

積極培育信用服務市場,鼓勵、引導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充分利用信用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