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度與中科院大學深度合作,會催生AI領域的獨角獸嗎?

BAT異口同聲呼籲中國創新

今年李彥宏的三個提案均與人工智慧有關係,而在政協記者會回答外媒記者提問時,李彥宏是這麼說的:“今天的人工智慧也是這樣,資料越多,越容易獲得,

就越容易作出好的研究成果來,這一點上中國還是有優勢的”李彥宏還呼籲國際優秀人才到中國來,同時他還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在人工智慧這場科技浪潮中,中國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李彥宏認為,人工智慧將是中國創新的巨大機遇。

從BAT三位大佬的聲音可以看到,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對中國創新的急不可耐。李彥宏從技術角度、馬化騰從行業和區域經濟角度,

馬雲從創新環境角度,給中國進一步創新建言獻策。互聯網領域已經積累不少創新成果,但還在起步階段,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從Copy 2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用創新的帽子取代山寨的帽子,中國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後,中國互聯網行業對創新更是十分渴求。在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之下,中國也需要一場創新的狂風暴雨。

中國創新需要“矽谷-斯坦福”模式

關於創新有許多衍伸名詞,

顛覆式創新、微創新、漸進式創新還有近創新。不過,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創新,深究每一次創新大潮我們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科技的創新,而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才。道理大家都懂,李彥宏、馬化騰關於中國創新的提案也都體現出“創新要以人才為先”的理念。

說到創新,人們就會想到矽谷;而說到矽谷,人們總會將之與斯坦福大學聯繫起來。矽谷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創新聖地,

一個潛在原因是斯坦福大學的存在,這所大學源源不斷地為矽谷創業界輸送優秀人才和科研成果。穀歌、雅虎、思科等頂尖企業創始人均來自于這所大學,還有許多人才在矽谷頂級公司工作,並且斯坦福大學的創新勢頭並沒有消退——剛上市的SnapChat創始人同樣來自于斯坦福大學,且原型正是一個課堂作業。反過來,矽谷企業也通過捐贈等方式反哺斯坦福大學,
實現共同成長,“矽谷-斯坦福”的相互成就模式就是典型的協同創新模式。

斯坦福大學

要讓中國創新落地,就必須形成類似於“斯坦福+矽谷”的協同創新模式,讓頂尖高校為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和科研成果。斯坦福位於矽谷腹地,

這種地緣上的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且難以複製。但如何複製這種協同創新的機制則是中國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中國過去的教育側重於應試和理論教育,再加上傳統文化影響,大多數人才勤奮有餘,但創新思維不足,如何對“斯坦福+矽谷”的創新協同模式進行一次“本土化創新”?

AI領域率先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

中國互聯網巨頭最近幾年愈發注重高校合作,BAT均成立了專門的校園合作部門,與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機制。不過,在我看來,中國的校企合作更多是為了校園招聘“徵兵”,或是企業捐助的公益行為,尚未形成創新協同機制和創新成果轉化。這種狀態在2017年有望被改變,中國想要努力抓住人工智慧新浪潮,而建立“矽谷-斯坦福”模式成為必要條件。

近日,百度與中科院旗下的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學達成合作,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資源分享三個方面合作,人工智慧技術是雙方重點合作內容。這一合作,體現出百度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的思路。它希望聯合中國高校的力量,來打造李彥宏所說的“AI的中國時刻”。

百度與國科大合作

在AI這件事情上,高校使用者頂級科學家和演算法人才以及更好的科研環境,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則擁有AI研究所依賴的大資料資源和海量計算資源,以及實踐AI技術的工程環境。正是因為此,在AI這波新的技術浪潮中,校企合作模式被寄予厚望,現任百度首席科學家的吳恩達在2010年加入Google X實驗室之前,正是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創新工廠李開複也認為,人工智慧創業已不再是“三個小朋友”的事情,而是屬於“科學家創業”時代。

不論是從人才還是科研角度來看,高校都將在人工智慧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人工智慧方興未艾,中國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一領域也有望率先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越來越多的頂級高校會與人工智慧頂尖企業達成合作,形成協同創新模式。

案例:百度如何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

“複製矽谷”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口號了,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希望複製“矽谷”的“X穀”,然而,並沒有形成具有實際影響力的“中國版矽谷”,正是因為此馬化騰才呼籲建立粵港澳科技創新灣區。之所以中國複製矽谷或者“矽谷-斯坦福”模式未能成功,核心原因在於未能結合本土國情。必須結合中國具有優勢的科技和市場才能實現複製,比如電商,阿裡巴巴就已帶動長三角尤其是杭州灣成為事實上的電商灣區。而現在,不論是O2O還是內容產業還是科技金融還是人工智慧,對中國來說都是打造“矽谷”的機會,“矽谷-斯坦福”的落地將變得更加必要也更加可能。

在校企合作上,百度的思路值得借鑒。

百度早前已與不少高校合作,主要體現在人才和科研兩個維度。人才方面,百度設立了面向全球頂級博士畢業生的獎學金、與高校展開一些聯合課題來發掘那些能夠解決問題的潛力學生、對於實習生和應屆生百度有『松果計畫』去養成。與中科院大學合作設立獎學金、菁英班等,同樣是在人才方面的嘗試。科研方面百度則側重于給高校研究者提供好的研究環境和硬體設施、工程經驗,比如大資料資源、計算資源,還會組織類似於大資料比賽這樣的專業比賽來激發科研。截至目前,百度已與南京大學、中科大、西安交大、中科院大學等高校達成深度合作,這些思路值得借鑒:

1、強調獨家優勢,有側重點。

與高校合作,百度注重提供具有獨家優勢的資源比如大資料資源、GPU計算資源、人工智慧科研環境,與高校的協同側重於人工智慧相關的人才和科研上。百度機器翻譯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牽頭組建深度學習國家實驗室這些都證明了其在AI上的實力。

2、國際化視野,不限於國內。

人工智慧是高精尖技術,需要全球頂尖人才,在校企合作上百度並不局限於與中國高校合作,而是瞄準全球頂尖人才,比如百度獎學金就是面向全球的,百度還在矽谷設立了辦公室。微軟、穀歌、Facebook等巨頭可以到中國挖掘優秀人才,中國企業也需要到國際舞臺與海外巨頭一起爭奪優秀人才。

3、注重工程實踐。

百度對科研的支持更偏『工程師』思維,不是單純獎勵論文或者科研項目,而是希望科研成果可以向工程產品進行轉化,甚至讓高校老師通過客座教授等方式到工程實踐中進行科研,實現研以致用,以用為研。

4、不是case by case。

百度與高校的合作,並不是case by case的定制,而是將合作模式和內容做到標準化、可複製,百度與中科院大學合作的模式,在其與南大,與中科大,與西安交大的合作中也能看到影子。只有不限於一家高校才能真正實現“矽谷-斯坦福”的落地。

結語:

百度與中科院大學等高校的合作,體現出百度在校企合作探索上的AI為先、工程師和國際化思維,這種思路值得借鑒。在“中國創新”的大環境之下,更多中國企業和高校會牽手合作,走出形式化合作的藩籬,規模化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形成協同創新矩陣。創新再結合本土市場優勢(人口紅利、經濟增長紅利、消費升級紅利、互聯網+紅利),中國完全有可能再現矽谷傳奇。

與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機制。不過,在我看來,中國的校企合作更多是為了校園招聘“徵兵”,或是企業捐助的公益行為,尚未形成創新協同機制和創新成果轉化。這種狀態在2017年有望被改變,中國想要努力抓住人工智慧新浪潮,而建立“矽谷-斯坦福”模式成為必要條件。

近日,百度與中科院旗下的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學達成合作,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資源分享三個方面合作,人工智慧技術是雙方重點合作內容。這一合作,體現出百度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的思路。它希望聯合中國高校的力量,來打造李彥宏所說的“AI的中國時刻”。

百度與國科大合作

在AI這件事情上,高校使用者頂級科學家和演算法人才以及更好的科研環境,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則擁有AI研究所依賴的大資料資源和海量計算資源,以及實踐AI技術的工程環境。正是因為此,在AI這波新的技術浪潮中,校企合作模式被寄予厚望,現任百度首席科學家的吳恩達在2010年加入Google X實驗室之前,正是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創新工廠李開複也認為,人工智慧創業已不再是“三個小朋友”的事情,而是屬於“科學家創業”時代。

不論是從人才還是科研角度來看,高校都將在人工智慧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人工智慧方興未艾,中國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一領域也有望率先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越來越多的頂級高校會與人工智慧頂尖企業達成合作,形成協同創新模式。

案例:百度如何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

“複製矽谷”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口號了,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希望複製“矽谷”的“X穀”,然而,並沒有形成具有實際影響力的“中國版矽谷”,正是因為此馬化騰才呼籲建立粵港澳科技創新灣區。之所以中國複製矽谷或者“矽谷-斯坦福”模式未能成功,核心原因在於未能結合本土國情。必須結合中國具有優勢的科技和市場才能實現複製,比如電商,阿裡巴巴就已帶動長三角尤其是杭州灣成為事實上的電商灣區。而現在,不論是O2O還是內容產業還是科技金融還是人工智慧,對中國來說都是打造“矽谷”的機會,“矽谷-斯坦福”的落地將變得更加必要也更加可能。

在校企合作上,百度的思路值得借鑒。

百度早前已與不少高校合作,主要體現在人才和科研兩個維度。人才方面,百度設立了面向全球頂級博士畢業生的獎學金、與高校展開一些聯合課題來發掘那些能夠解決問題的潛力學生、對於實習生和應屆生百度有『松果計畫』去養成。與中科院大學合作設立獎學金、菁英班等,同樣是在人才方面的嘗試。科研方面百度則側重于給高校研究者提供好的研究環境和硬體設施、工程經驗,比如大資料資源、計算資源,還會組織類似於大資料比賽這樣的專業比賽來激發科研。截至目前,百度已與南京大學、中科大、西安交大、中科院大學等高校達成深度合作,這些思路值得借鑒:

1、強調獨家優勢,有側重點。

與高校合作,百度注重提供具有獨家優勢的資源比如大資料資源、GPU計算資源、人工智慧科研環境,與高校的協同側重於人工智慧相關的人才和科研上。百度機器翻譯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牽頭組建深度學習國家實驗室這些都證明了其在AI上的實力。

2、國際化視野,不限於國內。

人工智慧是高精尖技術,需要全球頂尖人才,在校企合作上百度並不局限於與中國高校合作,而是瞄準全球頂尖人才,比如百度獎學金就是面向全球的,百度還在矽谷設立了辦公室。微軟、穀歌、Facebook等巨頭可以到中國挖掘優秀人才,中國企業也需要到國際舞臺與海外巨頭一起爭奪優秀人才。

3、注重工程實踐。

百度對科研的支持更偏『工程師』思維,不是單純獎勵論文或者科研項目,而是希望科研成果可以向工程產品進行轉化,甚至讓高校老師通過客座教授等方式到工程實踐中進行科研,實現研以致用,以用為研。

4、不是case by case。

百度與高校的合作,並不是case by case的定制,而是將合作模式和內容做到標準化、可複製,百度與中科院大學合作的模式,在其與南大,與中科大,與西安交大的合作中也能看到影子。只有不限於一家高校才能真正實現“矽谷-斯坦福”的落地。

結語:

百度與中科院大學等高校的合作,體現出百度在校企合作探索上的AI為先、工程師和國際化思維,這種思路值得借鑒。在“中國創新”的大環境之下,更多中國企業和高校會牽手合作,走出形式化合作的藩籬,規模化複製“矽谷-斯坦福”模式形成協同創新矩陣。創新再結合本土市場優勢(人口紅利、經濟增長紅利、消費升級紅利、互聯網+紅利),中國完全有可能再現矽谷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