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歷史空前、舉世罕見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真相!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在整個河南,還有山東、河北、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有這一歌謠流傳。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指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指甲都是兩瓣的。

元末明初,中原地區人口銳減

這一切,得從元末明初說開去。自宋朝滅亡後,

在100多年的元朝統治中,統治者對農民的盤剝是異常殘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農民開始起義。官方鎮壓農民起義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當時中原地區又接連發生水、旱、蝗、疫四大災害,天災和人禍折磨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據《明太祖實錄》)。為了求生,農民起義更是不斷爆發。元軍出其精銳,對農民進行了殘酷地屠殺。後來,
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朝皇帝出亡漠北,結束了元末長年的兵災,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

山西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相比,卻是冰火兩重天。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

那裡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鐘迪在《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說明當時山西比較安定,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廷實行移民屯田戰略決策

明朝建立以後,由於中原地區人口劇減,

朝廷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奏議,決定實行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

多次移民,歷史聚焦大槐樹老鸛窩。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朝廷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市的八百八十二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任務自然首當其衝。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廣濟寺旁邊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時割不斷故土之情。他們凝眸古槐,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哀鳴聲,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

“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

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是莫大的悲哀。

明朝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臉上被刀劃了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很深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李自成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大槐樹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民國三年,景大啟等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遺址,景大啟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上。

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廣濟寺旁邊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時割不斷故土之情。他們凝眸古槐,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哀鳴聲,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

“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

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是莫大的悲哀。

明朝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被拆得七零八散。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臉上被刀劃了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很深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李自成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大槐樹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民國三年,景大啟等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遺址,景大啟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