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民工父親一首打油詩,讓兒女在端午節倍感憂傷

父親的打油詩

“端午佳節吃粽子,拿起粽子想女子。放下粽子想兒子,你們個個是孝子。希望你們都成才,凱旋而歸報喜來。家境貧寒非恥辱,發奮圖強才是福。”這是三四年前的端午節,

父親給我們姐弟仨群發的短信。

父親這首打油詩,寫於我工作不久。這一年端午,我是在工地渡過的,與想像中的端午不一樣,在工地忙忙碌碌,如果沒有看到父親的短信,我斷然不敢肯定這一日是端午節的。當然,在工地更沒有吃上粽子。讀父親的這首打油詩,讓我每年的端午都十分難忘。

我調任辦公室之後,很關注這些細微的事情。有一年端午節,為了讓大家吃上新鮮的粽子,我反復叮嚀伙食管理員一定要買到新鮮的粽子,讓大家過好端午節。伙食管理員跑了幾個農貿市場,好說歹說定下了一家店,他們也答應端午節給我們包200個粽子。可當端午節前夕,我和財務人員去取貨的時候,店主就是不承認我們預定的200個粽子。

個別原因我們也知道,無非是我們定的數量太少,他們把貨高價賣給了別人。爭吵是無用的。在接連問了幾家店都沒有貨之後,我決定在超市買。當打電話給伙食管理員告訴這一情況之後,他有所猶豫。他說:“超市粽子價格高昂而且不好吃,一次端午而已,可不可以不吃粽子。”我在電話中直接發飆,厲聲說道:“不可以”。他解釋說:“我主要是怕超市的粽子價錢太高不好處理。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你處理,你只需要煮熟就行。”

有時候,想一想這些事情,覺得自己太過於執著。我在工地跑過三四年,大多時候跑完工地飯都吃不好。築路人中的大多數,只有一年到頭春節才可以回家一趟,平時的節假日自然也是在工地渡過的。

我也深深感受到他們的不易。在工地這幾年,我從來都不記得自己的生日,每次都是父親發短信提醒我。在我和別人爭吵的時候,或者在空間大發牢騷的時候,父親會說:“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我給父親說:“我的性子太直,因為工作的事情得罪過許多人。”他的回答是:“一生一世不虧人,半夜三更無驚魂。”讓我結合祖上遺訓,督促我做一個正直清白之人。

今年我又來了格爾木。

這裡環境異常艱苦,我寫了不少作品描述這裡的生活與環境。五月七日,父親給我發了一張櫻桃圖。我問:“買的?”,父親答:“家裡的。”一晃又是一年,園中小苗已然掛果,不禁感慨時光過的可真快啊。便口占了一首詩道:“看到此圖心已酸,櫻桃之味沁入肝。地處昆侖山腳下,何人知道我心難。車行百里無炊煙,風沙趕人心更寒。荒草淒淒月也殘,寒鴉哀鳴枯樹巔。戈壁灘上望長安,不辨東北與西南。”:“男兒有志在四方,立馬橫刀天下闖。有朝一日事業成,莫忘家園櫻桃香。”心中的淒涼感與滄桑感頓時蕩然無存。

父親五十多了,他大半輩子寫了多少詩,我不清楚。在我幼小的記憶裡,他總是給我講一些意味深長的話語,但在我的眼裡他只是一位農民。雖然他的前半生幹了許多事情,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也因而,沒有改變他農民的身份。他曾經自嘲道:“石硤縫中一棵松,堅強峙立半崖中。成長一生不成材,只留後人萬年青。”但就是這位農民父親,培養出了我們姐弟仨個大學生。

在面對著蒼茫的群山,我的思緒開始混亂。不同的是,前幾年眼前的山是燕山。此時此刻,眼前的山是昆侖山。上大學前,他的詩是當面告訴我的。上大學後,他的詩是用手機短信發給我的。而如今,他的詩是用心告訴我的。

又一年,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只能零零碎碎的記錄下來這些瑣事。只是,這一年,父親會寫給我什麼,我還不知道。我正在試著讀懂一位父親的良苦用心。

2016年6月1日

柳育龍,1988年生於西安藍田,鐵路工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柳公權後裔。撰有文化專著《焦岱史話》《藍田柳氏生甲公家譜》《家譜與尋根》《柳姓史略》《歷代柳氏家訓集釋》《文化視域中的輞川圖景》《歷代藍田作家群研究與評述》《病》三部曲等,詩集《行程記》,小說散文等各類著述10余部,主編書籍刊物近20餘部(冊),系中國詩歌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等會員。因常年在外打工,扛著麻袋輾轉大江南北而被媒體譽為“扛麻袋的學者”。

不辨東北與西南。”:“男兒有志在四方,立馬橫刀天下闖。有朝一日事業成,莫忘家園櫻桃香。”心中的淒涼感與滄桑感頓時蕩然無存。

父親五十多了,他大半輩子寫了多少詩,我不清楚。在我幼小的記憶裡,他總是給我講一些意味深長的話語,但在我的眼裡他只是一位農民。雖然他的前半生幹了許多事情,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也因而,沒有改變他農民的身份。他曾經自嘲道:“石硤縫中一棵松,堅強峙立半崖中。成長一生不成材,只留後人萬年青。”但就是這位農民父親,培養出了我們姐弟仨個大學生。

在面對著蒼茫的群山,我的思緒開始混亂。不同的是,前幾年眼前的山是燕山。此時此刻,眼前的山是昆侖山。上大學前,他的詩是當面告訴我的。上大學後,他的詩是用手機短信發給我的。而如今,他的詩是用心告訴我的。

又一年,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只能零零碎碎的記錄下來這些瑣事。只是,這一年,父親會寫給我什麼,我還不知道。我正在試著讀懂一位父親的良苦用心。

2016年6月1日

柳育龍,1988年生於西安藍田,鐵路工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柳公權後裔。撰有文化專著《焦岱史話》《藍田柳氏生甲公家譜》《家譜與尋根》《柳姓史略》《歷代柳氏家訓集釋》《文化視域中的輞川圖景》《歷代藍田作家群研究與評述》《病》三部曲等,詩集《行程記》,小說散文等各類著述10余部,主編書籍刊物近20餘部(冊),系中國詩歌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等會員。因常年在外打工,扛著麻袋輾轉大江南北而被媒體譽為“扛麻袋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