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是周朝史上在位最長的君主,因借錢太多只好躲在高臺上逃債!

周赧王,姓姬,名延,為周慎靚王姬定之子,東周第25位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於西元前314年即位至西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在位一共59年,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


戰國後期,秦國日漸強盛,

不但蠶食東方各國的土地,也對身邊周王室名下的土地虎視眈眈。周赧王雖然當的是一個吃閒飯的傀儡,但是對於自己天子的身份卻始終沒有忘懷。他憂國憂民,對秦國咄咄逼人的勢頭十分擔憂。

這時,楚國想遏制秦國勢力的不斷滲透,就想以天子名義,

號令各國一起攻打秦國。赧王大喜,命令西周公拼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就是五六千人的一支軍隊,赧王也找不出像樣的武器來,更別說糧草了。赧王就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答應周軍班師的時候用戰利品償還債務。

西元前256年,

赧王覺得準備差不多了,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拼湊起來的五千人討伐秦國,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兵。

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都沒有派兵過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壓根不夠對面幾十萬秦兵一下收拾的。結果,等了幾個月之後,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國的富戶見周軍班師回朝,都拿著借券找赧王要債。他們一天到晚都守在宮門外,大聲嚷嚷著要周王還錢。赧王愧悔不及,又沒有辦法,只好躲到宮後面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台”(即逃債台),這也是成語“債臺高築”的來歷。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元前256年),秦軍頃刻之間就將西周國打敗了。

周赧王在西周公的勸說下,向秦昭襄王投降。秦王把他“天子”的身份剝奪了,封他為“周公”,並把象徵王權的“九鼎”搬入秦國的宗廟。傳說“九鼎”為大禹鑄造,象徵天下九州,也成為歷代最高統治權的標誌。九鼎被收走之後,延續八百年的周朝徹底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