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一·關注留守兒童,為愛接力

@108度公益基金會

關注我們,點亮智慧人生!

有資料指出,

我國留守兒童超6000萬,廣東省農村留守兒童逾400萬。而近年來,外省來粵務工人員也保持在1600萬左右。“留守”這個詞包含的感情,成為了集體感情。前不久,記者在羊城派等管道發佈“六一兒童節,我們可以為留守兒童做點什麼”話題,引起了多方關注。看過很多人的經歷,越來越覺得關愛留守兒童,可以隨時在路上。

留守兒童話題啟動愛的分享

留守兒童的生活,讓社會牽掛。有人從社會層面闡述:“弱勢群體,

是社會上承受生存和生活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能否得到有效關注、關心和幫助,是衡量社會福利的基本尺度。”

有人從孩子的角度發聲:“山裡的孩子很簡單,愛哭愛笑愛吵愛鬧,山裡的孩子也很懂事,我們用心對待他們,他們會更用心對待我們。” 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留守兒童真的很缺少關愛,每當別人提起爸爸媽媽,內心都會好難受,

因為我就是這樣。”

更多人想為他們做點事情。一位學生提出:“我每年暑假都在鄉下的外婆家度過,或許我今年可以試著為當地的留守兒童組織一些活動,甚至以留守兒童為角度,開展暑期實踐的調研。” 網友“小瑜兒”則比較實際,她希望把自己還不算舊的衣服送給山村裡的妹妹們,

“我還可以為學校讀書角訂一年的報紙。”

有一些地區的社區主辦了一些兒童節文藝花會活動,現場觀看表演的有不少留守兒童,其中一些是轄地環衛工的子女,“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一些的溫暖,並在這裡找到歸屬感。”

成長起來的留守兒童為愛接力

曾經的留守兒童,參與到愛的接力上。“當朋友調侃爸爸媽媽去旅行,自己成為家裡的‘留守兒童’時,

我感慨良多,城市裡的孩子享受‘留守兒童’的自由,而鄉村裡的留守兒童,恐懼自由,渴望被父母約束。”袁小姐今年26歲,在上大學之前,她本人也是粵北山村裡的留守兒童。

為了與在廣州打工的父母團聚,她努力學習,考上了廣州天河區的大學,並成功留在城市裡工作,

成為當地的一個勵志故事。如今,她還常常與村裡的小學老師聯繫,並通過大學同學的資源,為當地小學爭取到免費建造書屋的項目,她自己還定期把看過的書捐給學校,“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山村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小編曾聽過一句來自留守兒童的話:親愛的爸爸媽媽,能和你們商量個事嗎?六一兒童節快到了,能為我準備一份禮物嗎?再不準備,我就要長大了。這句話在羊城派的話題貼中發出,在廣州工作的小陳產生共鳴,“肇慶的鄉村小學,十幾年前就有為孩子們準備六一兒童節節目了,學生表演、唱歌比賽、夾乒乓球遊戲等,整個校園看起來很熱鬧。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爸媽準備禮物,留守的兒童會躲起來哭。”小陳說,多少個六一兒童節,他都很渴望爸媽的禮物,“與其說渴望禮物,不如說渴望父母的惦記。”他也希望能為孩子們做一點事情,減少他們成長途中的孤獨感。

六一兒童節到了,希望社會多一些關注,父母更多一份關愛,讓我們給留守兒童一個溫暖的兒童節!

108度公益基金會編輯

能和你們商量個事嗎?六一兒童節快到了,能為我準備一份禮物嗎?再不準備,我就要長大了。這句話在羊城派的話題貼中發出,在廣州工作的小陳產生共鳴,“肇慶的鄉村小學,十幾年前就有為孩子們準備六一兒童節節目了,學生表演、唱歌比賽、夾乒乓球遊戲等,整個校園看起來很熱鬧。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爸媽準備禮物,留守的兒童會躲起來哭。”小陳說,多少個六一兒童節,他都很渴望爸媽的禮物,“與其說渴望禮物,不如說渴望父母的惦記。”他也希望能為孩子們做一點事情,減少他們成長途中的孤獨感。

六一兒童節到了,希望社會多一些關注,父母更多一份關愛,讓我們給留守兒童一個溫暖的兒童節!

108度公益基金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