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新生兒黃疸,掌握這3點,“小黃人”不可怕!

幾乎每個寶寶出生後都會遭遇新生兒黃疸,父母很是頭疼。

但其實,只要瞭解下面3點,黃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哪3點呢?

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如何治療黃疸?

哪些退黃方法不靠譜?

(PS:文末附送一位媽媽的親身經歷,可以參考)

今天有個新聞嚇死寶寶了,深圳有個嬰兒因黃疸入院,未經醫生同意貿然出院,險些喪命。

其實,大多數新生兒都會經過一個面部皮膚、眼白髮黃的階段,一般這種黃疸程度較輕,屬於“生理性黃疸”,爸爸媽媽們無需太過緊張。那麼,該如何判斷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左側為正常狀態,右側為黃疸

黃疸出現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 2~3 天出現並逐漸加深,在出生後第 4~6 天達到高峰,而病理性黃疸出現得更早一些 ,一般為出生後 24 小時內。如果您發現寶寶剛出生一會兒就變成了“小黃人”,那可要警惕了哦!

黃疸出現的部位及嚴重程度

生理性黃疸主要分佈在面部及軀幹部,顏色不會達到金黃色,而病理性黃疸遍及全身 ,甚至手心、足底,且程度重,可達金黃色,血清膽紅素大於 12~15 毫克/分升。如果您的寶寶連手心腳底都變黃了,成了金娃娃,那可千萬別再拖延,快去醫院!

黃疸持續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足月兒在出生後第 2 周開始逐漸減輕、消退,早產兒在第 4 周內也能消退(這是由於早產兒血漿白蛋白偏低,肝臟代謝功能較足月兒更不成熟,

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代謝膽紅素)。

病理性黃疸:持續時間長,出生 2~3 周後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甚至有減輕後又加深的反復性病情出現。有些寶寶一開始症狀可能很輕,爸爸媽媽們就抱著觀望的態度等等看黃疸能不能自行消退,這時候可千萬要注意,不要大意,免得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新生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增長正常、大便及尿液的顏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可能出現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貧血、大便顏色變淡等症狀。

簡單來說就是,生理性黃疸的寶寶除了有點黃,別的方面都挺正常,而病理性黃疸的寶寶就沒那麼幸運了。

在對寶寶的情況有了初步的判斷後,

爸爸媽媽們心中有數就不必慌張,這樣才能採取合適的措施來應對。

但是在此我不得不提醒各位奶爸奶媽,切勿大意,如果無法準確判斷或者懷疑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醫。畢竟,黃疸嚴重時會誘發高膽紅素腦病(核黃疸),不及時治療常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如智力低下甚至死亡。

黃疸的治療方法

首先,對於一般的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等待自然退黃就可以了。

而對於病理性黃疸和嚴重生理性黃疸,主要推薦的治療方法是藍光照射療法。

其原理也很簡單:膽紅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物質,黃疸就是寶寶體內膽紅素含量過高,不能完全溶解於血液,而在皮膚、黏膜上沉積,使得寶寶變黃。

在光和氧的作用下,膽紅素被氧化成水溶性物質,然後溶解於血液中,再被代謝,通過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大約處於 400~500 納米之間,其中 420~440 納米波長的光對膽紅素作用最強,而藍光波長為 425~475 納米,包含了作用最強的波段,因此最適合用來治療黃疸。

光療雖然安全,但也會出現副作用,常見的有發熱、腹瀉和皮疹等,但這些副作用一般都很輕微,療程結束就會自行消失,不會留下後遺症,爸爸媽媽們無需擔心。

最近,新型的冷光源藍光療法已經用於臨床治療,效果不受影響,副作用更小。

而如果寶寶的黃疸並不嚴重,爸爸媽媽們可耐心等待其自行消退,不必進行過多干預。也有爸爸媽媽在發現寶寶發生黃疸後,病急亂投醫,擅自採用了一些道聼塗説來的“土方法”,不但收效甚微,還讓寶寶吃盡苦頭。比如下面這些方法。

不建議用的退黃方法

1.曬太陽

太陽光直接照射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退黃,但效果其實是十分微弱的。因為太陽光的波長範圍很寬,其中能對膽紅素起作用的光量十分有限。

如果隔著玻璃曬,那麼玻璃會阻擋住更多有效波長的陽光。而且在家中很難做到將寶寶的皮膚大面積暴露在日光下,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曬傷或受涼感冒,所以我們不建議通過曬太陽來退黃。

2. 喝糖水/西瓜汁

充分補水確實有助於寶寶退黃,葡萄糖液也確實能為寶寶提供能量,但是膽紅素在體內主要是通過大便排出,通過排尿退黃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在水裡添加葡萄糖,有時會導致寶寶吃奶減少,這樣一來寶寶排便就少了,反而不利於退黃。

也有人說可以給寶寶吃點西瓜、喝點西瓜汁,原理和喝糖水差不多,也是不推薦的。另外,發生黃疸的寶寶一般是月齡三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尚未添加輔食,水果或者其他食物都是不能吃的。

3.斷奶

有一些寶寶發生黃疸與母乳餵養有關,具有特發性,因此會有“斷奶退黃”的說法。

但是母乳對寶寶的免疫能力和腸道菌群的建立至關重要,即使是母乳性黃疸,也不能隨意停喂母乳,只有情況嚴重到可能引發核黃疸時才考慮階段性斷奶。

如果您的寶寶是母乳性黃疸,可以採取少量多次的餵食方法。

4.茵梔黃

茵梔黃曾經是臨床新生兒退黃的常用藥物,但,這只是曾經!今年 8 月 31 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經正式宣佈禁止給新生兒、嬰幼兒使用茵梔黃注射液。

對於茵梔黃口服液,常有爸爸媽媽反映寶寶喝了茵梔黃口服液後拉稀嚴重甚至帶血絲,胃口也變差了,這是因為茵梔黃製劑會嚴重破壞寶寶的腸道微生態平衡,所以不要擅自給寶寶吃這類退黃藥哦!

一些建議

在這裡,建議家長們在寶寶出生後,勤給寶寶餵奶(第一口建議母乳,之後如果母乳量少,用配方奶也是可以的)這樣可以促進寶寶腸胃蠕動,減少腸腔中膽紅素的吸收,預防生理性黃疸的發生。同時,加快膽紅素的代謝。

同時,關注寶寶的皮膚、眼白顏色變化外,萬一發現黃疸升高,即使採取正確措施,給予合理治療,相信“小黃人”不久就能變成“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啦!

下麵是一位媽媽在華大母嬰文末的留言,兩胎寶寶黃疸的經歷,很有參考價值!

華大母嬰,隸屬知名醫學檢測機構華大基因旗下,每日為寶爸寶媽們呈上專業靠譜的備孕、懷孕、育兒及母嬰護理知識。

黃疸的治療方法

首先,對於一般的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等待自然退黃就可以了。

而對於病理性黃疸和嚴重生理性黃疸,主要推薦的治療方法是藍光照射療法。

其原理也很簡單:膽紅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物質,黃疸就是寶寶體內膽紅素含量過高,不能完全溶解於血液,而在皮膚、黏膜上沉積,使得寶寶變黃。

在光和氧的作用下,膽紅素被氧化成水溶性物質,然後溶解於血液中,再被代謝,通過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大約處於 400~500 納米之間,其中 420~440 納米波長的光對膽紅素作用最強,而藍光波長為 425~475 納米,包含了作用最強的波段,因此最適合用來治療黃疸。

光療雖然安全,但也會出現副作用,常見的有發熱、腹瀉和皮疹等,但這些副作用一般都很輕微,療程結束就會自行消失,不會留下後遺症,爸爸媽媽們無需擔心。

最近,新型的冷光源藍光療法已經用於臨床治療,效果不受影響,副作用更小。

而如果寶寶的黃疸並不嚴重,爸爸媽媽們可耐心等待其自行消退,不必進行過多干預。也有爸爸媽媽在發現寶寶發生黃疸後,病急亂投醫,擅自採用了一些道聼塗説來的“土方法”,不但收效甚微,還讓寶寶吃盡苦頭。比如下面這些方法。

不建議用的退黃方法

1.曬太陽

太陽光直接照射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退黃,但效果其實是十分微弱的。因為太陽光的波長範圍很寬,其中能對膽紅素起作用的光量十分有限。

如果隔著玻璃曬,那麼玻璃會阻擋住更多有效波長的陽光。而且在家中很難做到將寶寶的皮膚大面積暴露在日光下,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曬傷或受涼感冒,所以我們不建議通過曬太陽來退黃。

2. 喝糖水/西瓜汁

充分補水確實有助於寶寶退黃,葡萄糖液也確實能為寶寶提供能量,但是膽紅素在體內主要是通過大便排出,通過排尿退黃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在水裡添加葡萄糖,有時會導致寶寶吃奶減少,這樣一來寶寶排便就少了,反而不利於退黃。

也有人說可以給寶寶吃點西瓜、喝點西瓜汁,原理和喝糖水差不多,也是不推薦的。另外,發生黃疸的寶寶一般是月齡三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尚未添加輔食,水果或者其他食物都是不能吃的。

3.斷奶

有一些寶寶發生黃疸與母乳餵養有關,具有特發性,因此會有“斷奶退黃”的說法。

但是母乳對寶寶的免疫能力和腸道菌群的建立至關重要,即使是母乳性黃疸,也不能隨意停喂母乳,只有情況嚴重到可能引發核黃疸時才考慮階段性斷奶。

如果您的寶寶是母乳性黃疸,可以採取少量多次的餵食方法。

4.茵梔黃

茵梔黃曾經是臨床新生兒退黃的常用藥物,但,這只是曾經!今年 8 月 31 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經正式宣佈禁止給新生兒、嬰幼兒使用茵梔黃注射液。

對於茵梔黃口服液,常有爸爸媽媽反映寶寶喝了茵梔黃口服液後拉稀嚴重甚至帶血絲,胃口也變差了,這是因為茵梔黃製劑會嚴重破壞寶寶的腸道微生態平衡,所以不要擅自給寶寶吃這類退黃藥哦!

一些建議

在這裡,建議家長們在寶寶出生後,勤給寶寶餵奶(第一口建議母乳,之後如果母乳量少,用配方奶也是可以的)這樣可以促進寶寶腸胃蠕動,減少腸腔中膽紅素的吸收,預防生理性黃疸的發生。同時,加快膽紅素的代謝。

同時,關注寶寶的皮膚、眼白顏色變化外,萬一發現黃疸升高,即使採取正確措施,給予合理治療,相信“小黃人”不久就能變成“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啦!

下麵是一位媽媽在華大母嬰文末的留言,兩胎寶寶黃疸的經歷,很有參考價值!

華大母嬰,隸屬知名醫學檢測機構華大基因旗下,每日為寶爸寶媽們呈上專業靠譜的備孕、懷孕、育兒及母嬰護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