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緬甸帝國的擴張:大明帝國在西南邊疆最兇惡的對手


莽應龍統治時期,東籲王朝成為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

國土東到林城(今老撾首都萬象),西至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南抵印度洋,北達現中緬邊境緬方一側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莽應龍曾親率軍隊進攻暹羅,一路勢如破竹,逼著暹羅國王簽城下之盟,乖乖前來上貢。

1567年,莽應龍向暹羅王摩訶查克臘派克求娶其女(當時東南亞國家之間流行兩國政治聯姻,這種婚姻與中國婚配要講輩份的習俗不同),

遭到拒絕,於是大舉興師問罪。他所調動的軍隊數量,有說法稱竟達九十萬之眾,今人經考證認為可能沒有那麼多,但幾十萬應該是有的。自1568年11月起,緬軍包圍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圍城十個月之久,暹羅方面堅決抵抗,城內的葡萄牙雇傭軍用火器向緬軍掃射,造成很大的傷亡。

直到1569年8月,緬軍方才攻克阿城。莽應龍盛怒之下將暹羅王處死,大肆劫掠之後,將該城大部分臣民劫掠到緬甸南部的白古,

只留下不到一萬人。緬甸由此開始了對暹羅長達十五年的統治,國土面積大大增加。

東籲王朝與明朝的關係又如何呢?明朝初年,中央政府在現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的撣族地區,設立了好幾個宣慰司,統治著廣大的地區。這些地區,目前有些還留在中國境內,但大部分已經不在了。東籲王朝統一緬甸之後,極力擴張,不僅攻打暹羅,也不時挑釁明朝。

嘉靖(1522~1566年)到萬曆(1573~1620年)年間,中緬雙方進行了持續半個世紀的戰爭,規模和強度都很大。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三十四年(1606年),緬甸兩度大舉進攻明朝,每次出動部隊達到三十萬(或者號稱三十萬)。

與同一時期發生在歐洲的戰爭相比,上述兩次中緬之戰是什麼規模呢?十六世紀後半葉,法國胡格諾戰爭(天主教與新教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一些最重要的戰役裡,參戰雙方人數大體上各為1萬至1萬5千人。

到了“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歐洲國家內部混戰)期間,兵力投入大大增加,但沒有一次是單一戰場投入兵力達二十萬人的會戰。直到十七世紀晚期,才有像維也納會戰(1683年)這樣的二十萬人級會戰,這次會戰中,九萬人的波蘭與奧地利聯軍,擊敗了十五萬人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顯然,那個年代歐洲國際大戰的規模,比不上晚明時期的中緬戰爭。

由於明軍在對緬作戰中失敗,

前面提到的明初在緬北設立的孟養、木邦、緬甸、八百、老撾、古喇、底兀刺、底馬撒等宣慰司,以及孟艮禦夷府均被東籲王朝控制了。這使明朝喪失了大片領土,而緬甸則大大拓展了疆域。明末文人沈德符(1578~1642年,著有筆記體裁的《萬曆野獲編》)說:

“此後緬地轉大,幾埒天朝,凡滇黔粵西諸邊裔謀亂者,相率叛入其地以求援,因得收漁人之利,為西南第一逋逃藪,識者憂之。”

言下之意,他認為緬甸國土之大幾乎與明朝(即“天朝”)相等,這並非故作驚人之語。那時候雲南等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一旦反叛明朝,都會跑到這個雄踞中南半島的超級強權去求助。緬甸一時成了對明朝西南邊疆形成重大威脅的敵人。

他認為緬甸國土之大幾乎與明朝(即“天朝”)相等,這並非故作驚人之語。那時候雲南等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一旦反叛明朝,都會跑到這個雄踞中南半島的超級強權去求助。緬甸一時成了對明朝西南邊疆形成重大威脅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