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談古論晉:出過一位天下巨富的臨猗縣,為何還被人稱之“貧氣”

----史話三晉之臨猗篇

提及山西富商,很多人立刻就會在腦海中升起“煤老闆”三個字,或者會想起晉商稱雄商界五百年的輝煌。今天所說的是史書記載最早的一位元大商人,白手起家最後富可敵國,

名號與“陶朱公”齊名。

這麼一位天下巨富和山西臨猗縣人“貧氣”有啥關係呢?啥又是“貧氣”呢?

臨猗縣,是山西省境內唯一一個境內沒有山川的縣,萬頃平疇下千百年來一直以農業為主。1954年8曰,由原來臨晉、猗氏兩縣合併,方得名臨猗,

縣治設在猗氏城。

臨晉、猗氏兩縣歷史均非常悠久。

“臨晉”之名來源於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西岸築城“以臨晉國”,故名臨晉,縣治設在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西漢初年,蒲阪(今永濟)黃河對岸的蒲津關就稱之為“臨晉關”。直到了唐代,臨晉關隨著地域重置成為了河東屬地,在蒲州境內設置了臨晉縣。唐之前稱桑泉縣,因縣東有春秋桑泉故城而得名。

“猗氏”之名來源更早,可追溯到夏代。

漢《河圖括地象》載:“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今河東有猗氏城。”《蒲州府志》載:“猗氏縣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國,因稱猗氏。”

這兩個縣地處黃河邊,土地平闊潮濕,百姓時代以農牧業為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土生土長的百姓樸實勤勞,耿直平實。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無商不奸”。就是這麼一個民風淳樸的地域,在春秋時期出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巨富。

南北朝宋時裴駰著《史記集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書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聽說范蠡棄官經商富甲一方,就前往拜訪請教。範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於是這個書生就不遠千里來到猗氏。定居於今臨猗縣城南的王寮村。

這裡地勢低窪,土地廣博,草肥水美,這個書生就按照范蠡所教授的辦法,大畜牛羊,果然逐步富裕起來。因在猗地安頓,故名為猗頓。

猗頓有了一定的財力後,又參與到河東鹽池食鹽的生產和貿易,“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在猗頓販運食鹽的同時,又開始了珠寶生意。《屍子•治天下篇》載:“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淮南子•汜論訓》載:“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

唯猗頓不失其情。”《抱樸子·擢才》也載:“結綠,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在當時的市面上,價值連城的珠寶,如果沒有範蠡和猗頓這樣的人來鑒定,是無法在市場上出售,更沒有人來購買的。

可見這個猗頓的生意做得有多大。

猗頓的富可敵國和臨猗縣人的“貧氣”有啥關係呢?

臨猗縣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又灌溉便利。農業條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都是山西省的棉量基地,一個縣的產量能佔據全山西省的七分之一。守著沃野千里地肥水美的臨猗人,無論如何是看不上經商的。古以來的“士農工商”,經商之人是被小看的,尤其是在臨猗這塊土地上。臨猗人勤勞樸實,但是在骨子裡是不願意和經商之人打交道的。認為商人是無利不起早,且斤斤計較,在當地方言中稱之“貧氣”。不管你經商賺了多少錢,我也不去巴結你,相反你若是不對我的脾氣,我還不和你打交道呢!

當地傳說曾經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猗頓在當地落戶生根後,生下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王寮,二兒子叫王景,小兒子叫王建。這三個兒子又分別成家立業,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最後形成了三個村子,現在分別是王寮村、王景村和王建村。這三個村子的人大部分為猗頓的後代,王景村和王建村的村民現在仍舊管王寮村的人為“大哥村的人”。

針對於這些商賈大戶的後代們,周邊人認為其經商斤斤計較,呼之“貧氣”。但這些猗頓的後代們卻認為猗氏先祖自己不會掙錢卻還看不上別人,反稱他們為“貧氣”。這種互稱“貧氣”的做法代代延續,雖表面依舊客氣,其實私底下卻相互看不起。

常常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村口看見對方,滿臉帶笑招呼著“吃飯了嗎?要是沒吃就來我家吃。”只是客氣地嘴上說,可腳下卻紋絲不動,壓根沒有半點要準備請人進家吃飯的意思。這一場景反復出現,久而久之,這成了臨猗人“貧氣”的一個“證明”了。也成為了臨猗人“貧氣”的緣由了。

這種“貧氣”延續到現在,又有了另外一個搞笑的版本。

如果在東北街頭,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兩人相視而望,一人發話:“你瞅啥?”另一人回答:“瞅你咋地?”......基本上就這兩句,百分之七十以上會因此而掀起一場鬥毆。

如果這臨猗街頭呢?就會領教到臨猗人的“貧氣”的另一面。

必須是方言版!

二人臨猗街頭或者村頭相遇。

甲發話:“看社了!”(看啥呢!)

乙回答:“看看不行?求特點東西!”(看你咋地?小東西)

甲發火了:“好松哩,你哈增的不行啦,再社一句斯活哈?”(好傢伙,你還厲害的不行,再說一句試試?)

乙不甘示弱:“社你可哉呢?”(說你又咋啦?)

甲指著對方:“我看你登勞包要了吧?”(我看你腦袋不想要了吧?)

乙打掉對方手:“草念的不行啦!你再指一哈?”(火的不行了,你給我再指一下?)

甲繼續:“爬一安子,指你又所?”(滾一邊去,指你又咋?)

甲上去推了乙一下說:“你想叫我碟你哩吧?”(你想讓我揍了吧)

乙也推對方一下說:“你夾斯地不行了,誰碟誰呢?(你厲害得不行了,誰揍誰呢?)

甲又推乙說:“你張街所咧,只達我怕誰?”(你囂張啥?這裡我怕誰?)

乙聲音抬高。又推甲尖聲叫道:“到拉達我都不怕!”(到哪裡我都不怕!)

甲瞪著乙說:“少妖孽,在只達等著,一哈就叫你熬煎哈!”(別張狂,在這裡等著,一會就叫你發愁)

乙仰頭說道:“看你歪求樣子,我等到滅個都不怕!後個都等你!”(看你那樣子,我等到明天都不怕,後天都等你!)

然後,甲走了。不一會,乙也就走了.....

臨猗縣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又灌溉便利。農業條件得天獨厚,自古以來都是山西省的棉量基地,一個縣的產量能佔據全山西省的七分之一。守著沃野千里地肥水美的臨猗人,無論如何是看不上經商的。古以來的“士農工商”,經商之人是被小看的,尤其是在臨猗這塊土地上。臨猗人勤勞樸實,但是在骨子裡是不願意和經商之人打交道的。認為商人是無利不起早,且斤斤計較,在當地方言中稱之“貧氣”。不管你經商賺了多少錢,我也不去巴結你,相反你若是不對我的脾氣,我還不和你打交道呢!

當地傳說曾經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猗頓在當地落戶生根後,生下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王寮,二兒子叫王景,小兒子叫王建。這三個兒子又分別成家立業,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最後形成了三個村子,現在分別是王寮村、王景村和王建村。這三個村子的人大部分為猗頓的後代,王景村和王建村的村民現在仍舊管王寮村的人為“大哥村的人”。

針對於這些商賈大戶的後代們,周邊人認為其經商斤斤計較,呼之“貧氣”。但這些猗頓的後代們卻認為猗氏先祖自己不會掙錢卻還看不上別人,反稱他們為“貧氣”。這種互稱“貧氣”的做法代代延續,雖表面依舊客氣,其實私底下卻相互看不起。

常常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村口看見對方,滿臉帶笑招呼著“吃飯了嗎?要是沒吃就來我家吃。”只是客氣地嘴上說,可腳下卻紋絲不動,壓根沒有半點要準備請人進家吃飯的意思。這一場景反復出現,久而久之,這成了臨猗人“貧氣”的一個“證明”了。也成為了臨猗人“貧氣”的緣由了。

這種“貧氣”延續到現在,又有了另外一個搞笑的版本。

如果在東北街頭,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兩人相視而望,一人發話:“你瞅啥?”另一人回答:“瞅你咋地?”......基本上就這兩句,百分之七十以上會因此而掀起一場鬥毆。

如果這臨猗街頭呢?就會領教到臨猗人的“貧氣”的另一面。

必須是方言版!

二人臨猗街頭或者村頭相遇。

甲發話:“看社了!”(看啥呢!)

乙回答:“看看不行?求特點東西!”(看你咋地?小東西)

甲發火了:“好松哩,你哈增的不行啦,再社一句斯活哈?”(好傢伙,你還厲害的不行,再說一句試試?)

乙不甘示弱:“社你可哉呢?”(說你又咋啦?)

甲指著對方:“我看你登勞包要了吧?”(我看你腦袋不想要了吧?)

乙打掉對方手:“草念的不行啦!你再指一哈?”(火的不行了,你給我再指一下?)

甲繼續:“爬一安子,指你又所?”(滾一邊去,指你又咋?)

甲上去推了乙一下說:“你想叫我碟你哩吧?”(你想讓我揍了吧)

乙也推對方一下說:“你夾斯地不行了,誰碟誰呢?(你厲害得不行了,誰揍誰呢?)

甲又推乙說:“你張街所咧,只達我怕誰?”(你囂張啥?這裡我怕誰?)

乙聲音抬高。又推甲尖聲叫道:“到拉達我都不怕!”(到哪裡我都不怕!)

甲瞪著乙說:“少妖孽,在只達等著,一哈就叫你熬煎哈!”(別張狂,在這裡等著,一會就叫你發愁)

乙仰頭說道:“看你歪求樣子,我等到滅個都不怕!後個都等你!”(看你那樣子,我等到明天都不怕,後天都等你!)

然後,甲走了。不一會,乙也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