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近東幹人(連載-3)東幹人口15萬,主要分佈于楚河兩岸

編者按:

在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眾多民族中,有一個稱為“東幹”的民族,大多數是距今130多年前由中國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的後裔,少量為之後陸續移民至中亞的回族人及其後人。
他們多能操陝西關中方言、和以陝甘方言為基礎的新疆伊犁漢族方言。近20多年來,國內有關東幹人的報導漸多;有關研究的文章亦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見聞、思考、及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內容,向讀者呈現東幹人的歷史和現狀。

人口規模:從1萬餘增至15萬多

關於中亞東幹人口的數量,目前說法不一:有說15萬,還有說17萬。據最近的官方人口統計:2015年底,

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幹族有66140人,占其國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數第4位。

哈薩克東幹族人口的最新統計於2014年,有62000人,低於該國人口的0.1%。而烏茲別克別克斯坦因東幹族人口比例太少,沒有公佈其人口統計數,最後一次官方統計是1979年,只有2542人。據烏國東幹文化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約有3000人。近年來,由中亞遷往俄羅斯的東幹人逐年增加,據說約有7000-8000人,多數由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遷移。

以人口統計來看,至2016年底,東幹人數有15萬左右,可能愈15萬。

對於東幹人口的說法,長期以來都有官方和民間兩種說法。按吉爾吉斯坦東幹協會的說法:東幹人有17萬,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各有7萬多,烏茲別克斯坦還有近2萬人。

對於統計數字的相應減少,特別是烏茲別克斯坦東幹人口不增反減,而且是大幅減少。這主要是異族通婚家庭成員在人口統計填報中變動所致,

同時也與近些年由哈、吉兩國移居至俄羅斯的東幹人增長較快有關。這可從列表中看出:

中亞東幹(回族)人口統計一覽表 單位:人

說明:1926-2014年皆為官方人口統計數;2015年多為約數。

據俄國官方統計,早期由新疆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有1萬餘人。

1877-1878年,由新疆南疆逃至中亞的3批,到統計時有6259人;1882-1884年,由新疆伊犁遷至中亞的4682人;合計10941人。後來又有幾批、或零星從新疆遷移至中亞。

據俄國官方統計,早期由新疆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有1萬餘人。

通過列表可以看出,經過130多年的繁衍,和期間新的遷入和繁衍,

目前東幹族人口愈15萬。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約有7萬,在吉國民族排名第4位;在哈薩克也接近7萬人,在哈國民族排名第11位。這在兩國各族人口自然增速中最快。俄羅斯東幹人從無到有,而且增長很快,目前已達7000-8000人。只有烏茲別克斯坦不增反減,至今只約有3000-4000人。

分佈特徵:大分散小聚居,有籍貫和宗教派別之分

作為同一個民族,東幹人與中國回族人具有類似的人口特徵,即居住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大分散”,顯然是指目前主要分居吉、哈、烏及俄四國;“小聚居”,就是集中居住在各個鄉莊、村落和城鎮社區。同時,其內部還有“老教”和“新教”之分,“新教”中又有“門宦”之別。

“我知道的回民聚居點有28個,現在還有新增加的,估計有30多個點。”2014年夏,中國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東幹研究學者王國傑在比斯凱克對筆者如是介紹。

東幹人絕大多數分佈于吉、哈兩國,有七成多分佈于楚河兩岸的平原上。發源於天山西部中段支脈的楚河,雖然是吉國第二大河,但是卻是一條並不寬闊,也不算很長的河流,河水流速不緩,長年不斷,水量可觀。吉爾吉斯斯坦是個多山之國,人們主要生活在河谷平原上,而楚河谷地,是吉國最大的平原。這裡孕育了比斯凱克和托克瑪克這樣的中亞著名城市,也哺育了東幹人,被其稱為“母親河”。對中國人而言,提到楚河,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楚河漢界”。此楚河與彼楚河有關聯嗎?恐怕人們至今也難以說清道明。在其上中游100餘公里的部分,蘇聯時期就是吉、哈兩加盟共和國的分界,兩國獨立後,成為了彼此邊民不能隨便往來的邊界。

中亞東幹人分佈示意圖

筆者曾經多次到訪過這片多數東幹人的聚集區,在楚河南岸吉國一側的楚河州和比斯凱克市,居住著吉國絕大多數的東幹人。近日與吉爾吉斯斯坦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托克瑪克市約有11000人、坎不隆約有7000人、米梁坊約有6000人、伊斯拉克(星火鎮)約有3500人,薩多維約有2500人、傑尼索夫卡約有1500人、阿勞爾則約有1000人。

這裡居住陝西籍和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西郊的亞歷山大諾夫卡鎮及哨胡蘆村,是吉國東幹人最多的鄉莊,合計約有175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區約散居著7000-8000人。另外,吉國其它地方還散居著數百人。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東幹人的聚集區,距伊塞克湖州府4公里的伊爾迪克(二道溝)鄉,那裡聚集著4000多東幹人,同時還有散居於州府卡拉科爾市近800人,都是中國回族哲合林耶門宦的後裔,仍為哲合林耶派,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在南方奧什卡拉蘇區的伊萬諾夫卡鄉約有6000多東幹人,奧什市區還有2200多人。這裡多為青海、新疆籍回族後裔。另外,在納倫州有約500人。其他還約有1500-2000人,散居于吉國其它各地。

在楚河北岸哈國一側,屬於哈薩克江布林州庫爾岱縣的幾個東幹鄉村和縣城,聚集著哈國7成以上的東幹人、約5.3萬人,大多是陝西籍回族後裔。距北岸吉國托克瑪克市2公里的新渠鄉,就是目前中亞東幹人聚集最多的鄉莊,現有2.4萬人,是1902年從營盤鄉莊劃分出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東幹人;其北7公里,便是中亞最早的東幹人聚集地——營盤鄉,有人口約1.8萬,幾乎亦是東幹人。由此往西至縣城:(近日與哈薩克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阿吾哈勒德鄉約有7000人,稻(田)地村有近1000人,黑水村約有2000多人,縣城還有1000多人。

東幹人在哈國前首都阿拉木圖市約有8000-9000人。其中市區西北角的署光鎮就聚集著5000多,多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少部分為陝西風翔籍回族後裔;江布林州府塔拉茲市郊東南的東幹鄉莊——江爾派克-提別有6000多人,阿拉木圖州府及葉爾肯特(潘菲洛夫)區約有30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近些年移居至新首都阿斯塔那市有近千人。

在烏茲別克斯坦也聚集著一些東幹人,20多年前,在費爾幹納盆地與吉爾吉斯斯坦奧什相鄰的安集延,有約3000人居於此,但是至今只有少量,多數已被同化,或移居哈薩克。這些人多是青海籍回族的後裔。目前,首都塔什干市市郊的卡爾•馬克思農莊聚集著近4000人,塔什干市也有一些,多為陝西籍回族後裔,由哈薩克遷移而至。

“大分散”,顯然是指目前主要分居吉、哈、烏及俄四國;“小聚居”,就是集中居住在各個鄉莊、村落和城鎮社區。同時,其內部還有“老教”和“新教”之分,“新教”中又有“門宦”之別。

“我知道的回民聚居點有28個,現在還有新增加的,估計有30多個點。”2014年夏,中國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東幹研究學者王國傑在比斯凱克對筆者如是介紹。

東幹人絕大多數分佈于吉、哈兩國,有七成多分佈于楚河兩岸的平原上。發源於天山西部中段支脈的楚河,雖然是吉國第二大河,但是卻是一條並不寬闊,也不算很長的河流,河水流速不緩,長年不斷,水量可觀。吉爾吉斯斯坦是個多山之國,人們主要生活在河谷平原上,而楚河谷地,是吉國最大的平原。這裡孕育了比斯凱克和托克瑪克這樣的中亞著名城市,也哺育了東幹人,被其稱為“母親河”。對中國人而言,提到楚河,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楚河漢界”。此楚河與彼楚河有關聯嗎?恐怕人們至今也難以說清道明。在其上中游100餘公里的部分,蘇聯時期就是吉、哈兩加盟共和國的分界,兩國獨立後,成為了彼此邊民不能隨便往來的邊界。

中亞東幹人分佈示意圖

筆者曾經多次到訪過這片多數東幹人的聚集區,在楚河南岸吉國一側的楚河州和比斯凱克市,居住著吉國絕大多數的東幹人。近日與吉爾吉斯斯坦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托克瑪克市約有11000人、坎不隆約有7000人、米梁坊約有6000人、伊斯拉克(星火鎮)約有3500人,薩多維約有2500人、傑尼索夫卡約有1500人、阿勞爾則約有1000人。

這裡居住陝西籍和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西郊的亞歷山大諾夫卡鎮及哨胡蘆村,是吉國東幹人最多的鄉莊,合計約有175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區約散居著7000-8000人。另外,吉國其它地方還散居著數百人。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東幹人的聚集區,距伊塞克湖州府4公里的伊爾迪克(二道溝)鄉,那裡聚集著4000多東幹人,同時還有散居於州府卡拉科爾市近800人,都是中國回族哲合林耶門宦的後裔,仍為哲合林耶派,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在南方奧什卡拉蘇區的伊萬諾夫卡鄉約有6000多東幹人,奧什市區還有2200多人。這裡多為青海、新疆籍回族後裔。另外,在納倫州有約500人。其他還約有1500-2000人,散居于吉國其它各地。

在楚河北岸哈國一側,屬於哈薩克江布林州庫爾岱縣的幾個東幹鄉村和縣城,聚集著哈國7成以上的東幹人、約5.3萬人,大多是陝西籍回族後裔。距北岸吉國托克瑪克市2公里的新渠鄉,就是目前中亞東幹人聚集最多的鄉莊,現有2.4萬人,是1902年從營盤鄉莊劃分出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東幹人;其北7公里,便是中亞最早的東幹人聚集地——營盤鄉,有人口約1.8萬,幾乎亦是東幹人。由此往西至縣城:(近日與哈薩克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阿吾哈勒德鄉約有7000人,稻(田)地村有近1000人,黑水村約有2000多人,縣城還有1000多人。

東幹人在哈國前首都阿拉木圖市約有8000-9000人。其中市區西北角的署光鎮就聚集著5000多,多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少部分為陝西風翔籍回族後裔;江布林州府塔拉茲市郊東南的東幹鄉莊——江爾派克-提別有6000多人,阿拉木圖州府及葉爾肯特(潘菲洛夫)區約有30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近些年移居至新首都阿斯塔那市有近千人。

在烏茲別克斯坦也聚集著一些東幹人,20多年前,在費爾幹納盆地與吉爾吉斯斯坦奧什相鄰的安集延,有約3000人居於此,但是至今只有少量,多數已被同化,或移居哈薩克。這些人多是青海籍回族的後裔。目前,首都塔什干市市郊的卡爾•馬克思農莊聚集著近4000人,塔什干市也有一些,多為陝西籍回族後裔,由哈薩克遷移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