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走近東幹人(連載-3)東幹人口15萬,主要分佈于楚河兩岸

編者按:

在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眾多民族中, 有一個稱為“東幹”的民族, 大多數是距今130多年前由中國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的後裔, 少量為之後陸續移民至中亞的回族人及其後人。 他們多能操陝西關中方言、和以陝甘方言為基礎的新疆伊犁漢族方言。 近20多年來, 國內有關東幹人的報導漸多;有關研究的文章亦然。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 以見聞、思考、及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內容, 向讀者呈現東幹人的歷史和現狀。

人口規模:從1萬餘增至15萬多

關於中亞東幹人口的數量,

目前說法不一:有說15萬, 還有說17萬。 據最近的官方人口統計:2015年底, 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幹族有66140人, 占其國家人口的1.1%, 上升至各民族人數第4位。

哈薩克東幹族人口的最新統計於2014年, 有62000人, 低於該國人口的0.1%。 而烏茲別克別克斯坦因東幹族人口比例太少, 沒有公佈其人口統計數, 最後一次官方統計是1979年, 只有2542人。 據烏國東幹文化中心負責人介紹, 目前約有3000人。 近年來, 由中亞遷往俄羅斯的東幹人逐年增加, 據說約有7000-8000人, 多數由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遷移。

以人口統計來看, 至2016年底, 東幹人數有15萬左右, 可能愈15萬。

對於東幹人口的說法, 長期以來都有官方和民間兩種說法。 按吉爾吉斯坦東幹協會的說法:東幹人有17萬, 其中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各有7萬多,

烏茲別克斯坦還有近2萬人。

對於統計數字的相應減少, 特別是烏茲別克斯坦東幹人口不增反減, 而且是大幅減少。 這主要是異族通婚家庭成員在人口統計填報中變動所致, 同時也與近些年由哈、吉兩國移居至俄羅斯的東幹人增長較快有關。 這可從列表中看出:

中亞東幹(回族)人口統計一覽表 單位:人

說明:1926-2014年皆為官方人口統計數;2015年多為約數。

據俄國官方統計, 早期由新疆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 有1萬餘人。 1877-1878年, 由新疆南疆逃至中亞的3批, 到統計時有6259人;1882-1884年, 由新疆伊犁遷至中亞的4682人;合計10941人。 後來又有幾批、或零星從新疆遷移至中亞。

據俄國官方統計, 早期由新疆移居至中亞的回族人, 有1萬餘人。

通過列表可以看出, 經過130多年的繁衍, 和期間新的遷入和繁衍, 目前東幹族人口愈15萬。 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約有7萬, 在吉國民族排名第4位;在哈薩克也接近7萬人, 在哈國民族排名第11位。 這在兩國各族人口自然增速中最快。 俄羅斯東幹人從無到有, 而且增長很快, 目前已達7000-8000人。 只有烏茲別克斯坦不增反減, 至今只約有3000-4000人。

分佈特徵:大分散小聚居, 有籍貫和宗教派別之分

作為同一個民族, 東幹人與中國回族人具有類似的人口特徵, 即居住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大分散”, 顯然是指目前主要分居吉、哈、烏及俄四國;“小聚居”,

就是集中居住在各個鄉莊、村落和城鎮社區。 同時, 其內部還有“老教”和“新教”之分, “新教”中又有“門宦”之別。

“我知道的回民聚居點有28個, 現在還有新增加的, 估計有30多個點。 ”2014年夏, 中國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東幹研究學者王國傑在比斯凱克對筆者如是介紹。

東幹人絕大多數分佈于吉、哈兩國, 有七成多分佈于楚河兩岸的平原上。 發源於天山西部中段支脈的楚河, 雖然是吉國第二大河, 但是卻是一條並不寬闊, 也不算很長的河流, 河水流速不緩, 長年不斷, 水量可觀。 吉爾吉斯斯坦是個多山之國, 人們主要生活在河谷平原上, 而楚河谷地, 是吉國最大的平原。 這裡孕育了比斯凱克和托克瑪克這樣的中亞著名城市, 也哺育了東幹人,被其稱為“母親河”。對中國人而言,提到楚河,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楚河漢界”。此楚河與彼楚河有關聯嗎?恐怕人們至今也難以說清道明。在其上中游100餘公里的部分,蘇聯時期就是吉、哈兩加盟共和國的分界,兩國獨立後,成為了彼此邊民不能隨便往來的邊界。

中亞東幹人分佈示意圖

筆者曾經多次到訪過這片多數東幹人的聚集區,在楚河南岸吉國一側的楚河州和比斯凱克市,居住著吉國絕大多數的東幹人。近日與吉爾吉斯斯坦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托克瑪克市約有11000人、坎不隆約有7000人、米梁坊約有6000人、伊斯拉克(星火鎮)約有3500人,薩多維約有2500人、傑尼索夫卡約有1500人、阿勞爾則約有1000人。

這裡居住陝西籍和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西郊的亞歷山大諾夫卡鎮及哨胡蘆村,是吉國東幹人最多的鄉莊,合計約有175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區約散居著7000-8000人。另外,吉國其它地方還散居著數百人。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東幹人的聚集區,距伊塞克湖州府4公里的伊爾迪克(二道溝)鄉,那裡聚集著4000多東幹人,同時還有散居於州府卡拉科爾市近800人,都是中國回族哲合林耶門宦的後裔,仍為哲合林耶派,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在南方奧什卡拉蘇區的伊萬諾夫卡鄉約有6000多東幹人,奧什市區還有2200多人。這裡多為青海、新疆籍回族後裔。另外,在納倫州有約500人。其他還約有1500-2000人,散居于吉國其它各地。

在楚河北岸哈國一側,屬於哈薩克江布林州庫爾岱縣的幾個東幹鄉村和縣城,聚集著哈國7成以上的東幹人、約5.3萬人,大多是陝西籍回族後裔。距北岸吉國托克瑪克市2公里的新渠鄉,就是目前中亞東幹人聚集最多的鄉莊,現有2.4萬人,是1902年從營盤鄉莊劃分出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東幹人;其北7公里,便是中亞最早的東幹人聚集地——營盤鄉,有人口約1.8萬,幾乎亦是東幹人。由此往西至縣城:(近日與哈薩克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阿吾哈勒德鄉約有7000人,稻(田)地村有近1000人,黑水村約有2000多人,縣城還有1000多人。

東幹人在哈國前首都阿拉木圖市約有8000-9000人。其中市區西北角的署光鎮就聚集著5000多,多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少部分為陝西風翔籍回族後裔;江布林州府塔拉茲市郊東南的東幹鄉莊——江爾派克-提別有6000多人,阿拉木圖州府及葉爾肯特(潘菲洛夫)區約有30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近些年移居至新首都阿斯塔那市有近千人。

在烏茲別克斯坦也聚集著一些東幹人,20多年前,在費爾幹納盆地與吉爾吉斯斯坦奧什相鄰的安集延,有約3000人居於此,但是至今只有少量,多數已被同化,或移居哈薩克。這些人多是青海籍回族的後裔。目前,首都塔什干市市郊的卡爾•馬克思農莊聚集著近4000人,塔什干市也有一些,多為陝西籍回族後裔,由哈薩克遷移而至。

也哺育了東幹人,被其稱為“母親河”。對中國人而言,提到楚河,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楚河漢界”。此楚河與彼楚河有關聯嗎?恐怕人們至今也難以說清道明。在其上中游100餘公里的部分,蘇聯時期就是吉、哈兩加盟共和國的分界,兩國獨立後,成為了彼此邊民不能隨便往來的邊界。

中亞東幹人分佈示意圖

筆者曾經多次到訪過這片多數東幹人的聚集區,在楚河南岸吉國一側的楚河州和比斯凱克市,居住著吉國絕大多數的東幹人。近日與吉爾吉斯斯坦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托克瑪克市約有11000人、坎不隆約有7000人、米梁坊約有6000人、伊斯拉克(星火鎮)約有3500人,薩多維約有2500人、傑尼索夫卡約有1500人、阿勞爾則約有1000人。

這裡居住陝西籍和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西郊的亞歷山大諾夫卡鎮及哨胡蘆村,是吉國東幹人最多的鄉莊,合計約有175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比斯凱克市區約散居著7000-8000人。另外,吉國其它地方還散居著數百人。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東幹人的聚集區,距伊塞克湖州府4公里的伊爾迪克(二道溝)鄉,那裡聚集著4000多東幹人,同時還有散居於州府卡拉科爾市近800人,都是中國回族哲合林耶門宦的後裔,仍為哲合林耶派,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在南方奧什卡拉蘇區的伊萬諾夫卡鄉約有6000多東幹人,奧什市區還有2200多人。這裡多為青海、新疆籍回族後裔。另外,在納倫州有約500人。其他還約有1500-2000人,散居于吉國其它各地。

在楚河北岸哈國一側,屬於哈薩克江布林州庫爾岱縣的幾個東幹鄉村和縣城,聚集著哈國7成以上的東幹人、約5.3萬人,大多是陝西籍回族後裔。距北岸吉國托克瑪克市2公里的新渠鄉,就是目前中亞東幹人聚集最多的鄉莊,現有2.4萬人,是1902年從營盤鄉莊劃分出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東幹人;其北7公里,便是中亞最早的東幹人聚集地——營盤鄉,有人口約1.8萬,幾乎亦是東幹人。由此往西至縣城:(近日與哈薩克東幹協會核對)東幹人在阿吾哈勒德鄉約有7000人,稻(田)地村有近1000人,黑水村約有2000多人,縣城還有1000多人。

東幹人在哈國前首都阿拉木圖市約有8000-9000人。其中市區西北角的署光鎮就聚集著5000多,多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少部分為陝西風翔籍回族後裔;江布林州府塔拉茲市郊東南的東幹鄉莊——江爾派克-提別有6000多人,阿拉木圖州府及葉爾肯特(潘菲洛夫)區約有3000人,為甘肅、新疆籍回族後裔。近些年移居至新首都阿斯塔那市有近千人。

在烏茲別克斯坦也聚集著一些東幹人,20多年前,在費爾幹納盆地與吉爾吉斯斯坦奧什相鄰的安集延,有約3000人居於此,但是至今只有少量,多數已被同化,或移居哈薩克。這些人多是青海籍回族的後裔。目前,首都塔什干市市郊的卡爾•馬克思農莊聚集著近4000人,塔什干市也有一些,多為陝西籍回族後裔,由哈薩克遷移而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