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玉門關的遙望——從大英博物館的玉琮說開去

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殘花幾處開

唐朝詩人張仲素在《天馬辭》中思念著敦煌故鄉,這首詩中的“玉塞”,就是指敦煌玉門關。西漢之時,西域和田產的玉經此進入中原,玉門關始得此名。

中國人對玉的崇拜歷史悠久,遠古的部落首領便手握玉器,與天地對話,把玉視為與神靈溝通的管道,《周禮》曰: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玉琮,外方內圓,實為祭祀禮器。張騫出使西域後,在昆侖山“窮河源,河源出於闐(新疆和田),其山多玉石,采來”,從此玉石源源不斷進入中原,

後又因商貿往來,此通往絲國的玉道便成了後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運送的商品有許多,但絲綢很少,實際上,魏晉南北朝時,中亞,波斯等國家的絲綢已經返銷中國,而明清兩代,通過河西走廊的綠洲絲路運送的商品以大黃和茶葉為主,

大黃作為西方社會的萬靈之藥,需求量之大,以致當時中國朝廷和民間普遍認為中亞,東歐,俄國及西方社會離不開中國的大黃。明清的統治者竟然發展出一整套“以黃制夷”的政策,大黃成了朝廷制裁和懲罰西方的武器。

但是,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技術,打井技術,造紙技術,醫療技術……傳出去,來自西方的壁畫,雕塑,石窟,音樂,舞蹈,葡萄酒……傳進來,中國的小米,水稻,生薑等傳出去,

絲路上的葡萄,胡蘿蔔,西瓜等果品種植技術傳進來。

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文化,宗教,技術的傳播之路的意義遠遠高於商品交易。下圖大英博物館館藏的犍陀羅佛像我們可以看出與龍門石窟的相似。

絲綢之路,有興有衰,幾通幾斷,在隋唐走向巔峰,

李白,王維,王之渙都來此西漂。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而後,又在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人控制,中原與西方的交流一度停擺。

蒼穹之下,萬物無常。玉門關也從西漢的敦煌重建於瓜州,王昌齡《從軍行》中,寫到“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南山北總是峰。人依遠處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所描述便是唐朝玉門關。628年,玄奘西行,冒險“偷渡”的便是瓜州玉門關。

看花無語淚如傾,多少春風怨別情,承載太多無奈和離別的玉門關,如今,只剩下土堡一座,靜靜的躺在疏勒河畔,淹沒在蘆葦沼澤之中。

為皇家所把控的和田玉,也流通在尋常百姓家了,而幾百公里外的玉門市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油田,走出了中國第一代油田人,包括鐵人王進喜。

歷史在古絲綢之路上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圖文編輯:跑跑單車

走出了中國第一代油田人,包括鐵人王進喜。

歷史在古絲綢之路上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圖文編輯:跑跑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