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世界經濟進入“修復性增長”

3月15日,美聯儲如期加息。分析普遍認為,今年內還會進行兩次加息。美聯儲此次加息被認為是全球利率轉向的起點。事實上,全球主要央行的低息和寬鬆貨幣政策方向正在轉變。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似乎逐漸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

全球利率轉向的起點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5日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0.75%至1%的水準,這是美聯儲自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三次加息,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指出的,美聯儲加息說明美國經濟已經不再需要從美聯儲和消費者那裡得到那麼多的幫助,企業已經能夠支付更多利息。

美聯儲主席耶倫當天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加息決定反映了美國經濟繼續朝著充分就業和2%的通脹目標穩步前進。她說,等待太久才加息,這有可能迫使美聯儲此後不得不加快加息節奏,從而可能引發金融市場波動,

威脅經濟增長。

2008年12月,為挽救崩潰中的房地產市場,美聯儲將利率降至0%。直至2015年底和2016年底才兩次加息。不過,耶倫表示,今年美聯儲將加快加息步伐。美聯儲官員預計,美聯儲2017年還會加息兩次。

惠譽稱,美聯儲決定加息25個基點,表明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進入新階段。美聯儲近期的加息可能是全球利率轉向的起點。

《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特殊時代即將結束,

美聯儲作為第一家進行政策轉變的央行,于近日開啟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三次加息,預計聯邦基金利率在今年底將升至1.375%。

“自耶倫繼任美聯儲主席,美國就開始逐步退出量寬,進入加息階段。2015年底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後首次加息。從那開始,美國與歐洲、日本的貨幣政策出現分化。美國結束量寬,貨幣政策開始收緊,歐洲和日本依然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不過,逐漸撤回刺激措施的苗頭已經顯現。進入2017年,經濟學家和分析師普遍認為,鑒於全球經濟狀況相對一年前有所好轉,因而主要央行的低息和寬鬆貨幣政策方向正在轉變。歐洲央行近日的政策會議決定按兵不動,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明,已經沒有迫切需要進一步行動,歐洲央行或不再需要新一輪刺激措施以支持經濟,

由通縮風險引發的緊急壓力已消失。

此外,路透社分析也指出,日本央行近期將維持貨幣政策不變,其在等待更多顯示通脹上升的資料。不過,路透訪問的分析師中多數人預計日本央行的下一步驟將是開始撤回刺激措施。

世界經濟開始恢復了

“今年,幾乎所有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都實現了正增長,貿易和投資也都是正增長,世界經濟真的是在恢復了。”陳鳳英說,“我認為,2016年,世界經濟觸底。2017年,開始修復性增長。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時候,年增速最高曾達到5.1%,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大調整後,這樣高增長的歷史暫時結束了。接下來世界經濟回到常態,增速會在3.5%上下波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月發佈的預測,全球經濟增速今年將達到3.4%,明年升至3.6%,均高於去年3.1%的增速。IMF近期指標顯示全球經濟增長有望提速。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有所改善,其中,美國由於有望推出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經濟前景將進一步好轉。在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帶動下,今年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3/4。

美國經濟的發展自然引人注目。“通常,美聯儲加息後,黃金和股市都會應聲下跌。但是這次不同,這次黃金暴漲,道指當天也上漲了120點。這說明美國經濟真的向好。”陳鳳英說。

資料顯示,美國已經連續77個月增加了工作崗位,失業率已經降至4.7%。美聯儲發佈的季度經濟預測顯示,今年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1%,到今年年底失業率預計為4.5%,通脹率預計為1.9%。

歐元區經濟也開始回暖。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彼得·普雷特近日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根據歐盟統計局的粗略估計,歐元區的實際GDP已經連續15個季度持續增長,在2016年第四季度增長0.4%,經濟景氣指數已經達到了幾乎6年來的最高值,失業率降回至個位數。

新興經濟體的表現也沒讓世界失望。最近發佈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17年度報告》指出,2016年,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緩慢回升以及經濟政策調整與改革的成效逐步釋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得到抑制,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從國別來看,由於俄羅斯、巴西等經濟體經濟走出衰退,經濟增速觸底反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資料,預計2016年E11(新興11國,指二十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即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的GDP增長率約為4.4%。

風險卻依然不容小覷

“世界經濟進入修復性增長,但是卻依然面臨高風險。”陳鳳英說。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發佈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發出提醒,儘管全球經濟正在溫和復蘇,信心回升,但全球依然面臨著多重風險,民粹主義的崛起、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加、社會的動盪、貨幣政策的分化以及財政政策的缺失等眾多因素拖累著全球經濟。許多國家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政治風險的陡然上升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威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一份報告也指出,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經濟一體化和技術革新對發達經濟體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引起更多擔憂,並導致發達經濟體內顧傾向加劇,其可能採取的保護主義政策將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損害經濟增長。

就美國經濟而言,陳鳳英認為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她說:“首先,道指超過21000點,美國股市泡沫太大。股市應該反映實體經濟的情況。美國經濟雖然在復蘇,但是很緩慢,年均增長只有2.1%左右。其次,加息意味著還債成本上升。目前美國近20萬億美元的國債已經超過其GDP規模。加息之後,美國政府壓力會上升。此外,特朗普上臺後,美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德國、中國、日本這樣的貿易順差國之間的匯率和貿易摩擦會增加。加息後,這些摩擦和矛盾會凸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警告,借著美聯儲加息的餘波,投資資金流入有望實現高收益的美國的步伐將加速。報告擔心失去投資資金這一後盾的新興市場國“將直面困難”。

不過,對新興經濟體的衝擊或許不會再那麼大了。陳鳳英說:“歷史上,美國加息週期多次引發全球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不過,這次不同了。這次從消息傳出到真正加息,時間很長。每個國家都如臨大敵。市場已經在進行調整,風險已經被逐步吸收。而且,新興經濟體開始抱團取暖。原來,錢、力量和話語權都在西方,現在新興經濟體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性。所以,情況沒那麼悲觀。”

”陳鳳英說,“我認為,2016年,世界經濟觸底。2017年,開始修復性增長。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時候,年增速最高曾達到5.1%,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大調整後,這樣高增長的歷史暫時結束了。接下來世界經濟回到常態,增速會在3.5%上下波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月發佈的預測,全球經濟增速今年將達到3.4%,明年升至3.6%,均高於去年3.1%的增速。IMF近期指標顯示全球經濟增長有望提速。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有所改善,其中,美國由於有望推出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經濟前景將進一步好轉。在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帶動下,今年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3/4。

美國經濟的發展自然引人注目。“通常,美聯儲加息後,黃金和股市都會應聲下跌。但是這次不同,這次黃金暴漲,道指當天也上漲了120點。這說明美國經濟真的向好。”陳鳳英說。

資料顯示,美國已經連續77個月增加了工作崗位,失業率已經降至4.7%。美聯儲發佈的季度經濟預測顯示,今年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1%,到今年年底失業率預計為4.5%,通脹率預計為1.9%。

歐元區經濟也開始回暖。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彼得·普雷特近日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根據歐盟統計局的粗略估計,歐元區的實際GDP已經連續15個季度持續增長,在2016年第四季度增長0.4%,經濟景氣指數已經達到了幾乎6年來的最高值,失業率降回至個位數。

新興經濟體的表現也沒讓世界失望。最近發佈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17年度報告》指出,2016年,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緩慢回升以及經濟政策調整與改革的成效逐步釋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得到抑制,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發展態勢。從國別來看,由於俄羅斯、巴西等經濟體經濟走出衰退,經濟增速觸底反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資料,預計2016年E11(新興11國,指二十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即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的GDP增長率約為4.4%。

風險卻依然不容小覷

“世界經濟進入修復性增長,但是卻依然面臨高風險。”陳鳳英說。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發佈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發出提醒,儘管全球經濟正在溫和復蘇,信心回升,但全球依然面臨著多重風險,民粹主義的崛起、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加、社會的動盪、貨幣政策的分化以及財政政策的缺失等眾多因素拖累著全球經濟。許多國家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政治風險的陡然上升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威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一份報告也指出,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經濟一體化和技術革新對發達經濟體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引起更多擔憂,並導致發達經濟體內顧傾向加劇,其可能採取的保護主義政策將擾亂全球貿易秩序,損害經濟增長。

就美國經濟而言,陳鳳英認為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她說:“首先,道指超過21000點,美國股市泡沫太大。股市應該反映實體經濟的情況。美國經濟雖然在復蘇,但是很緩慢,年均增長只有2.1%左右。其次,加息意味著還債成本上升。目前美國近20萬億美元的國債已經超過其GDP規模。加息之後,美國政府壓力會上升。此外,特朗普上臺後,美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德國、中國、日本這樣的貿易順差國之間的匯率和貿易摩擦會增加。加息後,這些摩擦和矛盾會凸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警告,借著美聯儲加息的餘波,投資資金流入有望實現高收益的美國的步伐將加速。報告擔心失去投資資金這一後盾的新興市場國“將直面困難”。

不過,對新興經濟體的衝擊或許不會再那麼大了。陳鳳英說:“歷史上,美國加息週期多次引發全球或區域性的金融危機。不過,這次不同了。這次從消息傳出到真正加息,時間很長。每個國家都如臨大敵。市場已經在進行調整,風險已經被逐步吸收。而且,新興經濟體開始抱團取暖。原來,錢、力量和話語權都在西方,現在新興經濟體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性。所以,情況沒那麼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