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吃不過故鄉的挪菜(梅乾菜)

說到挪菜,也許是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它太平常了。可就是這普通的挪菜,反映出黎川人的文化情結,牽連著遊子的思鄉情緒。

挪菜,梅州人稱黴菜,是一種客家人備用的乾菜,

黎川人大多屬客家民系,都有製作挪菜的傳統。在黎川人的心中,挪菜似乎不僅僅是一種食品,它有著更深的文化內涵。

每年春暖花開季節,芥菜長高了,一片一片,似乎無窮無了,剝下一批,只要過兩三天,另一批菜葉又翠綠肥碩。此刻,勤勞的田婦,割剝下一批批肥厚的芥菜葉子,放在河中洗去泥沙,然後晾在河灘上,待傍晚夕陽西下,把芥菜收回,燒熱一口大鐵鍋,鍋頭熱而不燙,

抓一大把晾得潮潮的芥菜放上少量的鹽巴,用雙手搓挪,挪透了的芥菜放入一口早已洗淨晾乾的大缸中。一層一層疊加,用手夯實,大缸裝滿了, 選幾片搓挪過的大大的葉子,覆蓋好表面,用上一塊潔淨的大麻石,壓在上頭,讓它自然發酵。

天放晴了,油菜花兒黃了,田地裡青菜少了,餐桌上快鬧菜荒了。農家主婦想起自家的酸菜。趁這暖暖的春陽,搬下壓在酸菜缸上重重的石頭,

揭去幾片表面的大青葉,露出黃澄澄、酸溜溜、甜絲絲、爽脆脆的酸菜。此時,從屋後竹山上挖幾頭大白竹筍。筍的兜部,切成大塊,油煎得微微翹角,放一把黃澄澄的酸菜,再放一勺剁紅椒,稍放其他佐料,確是一款農家特色小菜。酸甜鮮辣鹹,五味俱全,美滋美味。

更有那巧媳婦,在收割芥菜時,將芥菜削去葉子留著梗莖,曬得半幹,切成兩寸來長的條子,熱鍋中搓挪後特別放上紅辣椒粉、五香等料,

選上精緻的青花瓷瓶,滿滿地灌上一罐或幾罐,做成私房菜,按婦女們的說法這叫酸辣梗。待有貴客到來,打開瓶罐,那芥菜特有的芳香和著酸甜辣麻的香氣四溢,贏得滿堂喝彩。有時這些心靈手巧的媳婦,會把這私房酸辣梗托人捎給遠方的丈夫,它酸辣鮮香甜,可口而又防腐耐貯藏。親人既嘗到家鄉的美味又想到家中人的牽掛……

吃過這鮮酸的酸菜,主婦們開始了挪菜製作。把酸菜一條條撈起,晾在一條條長竹蒿上,一排排有序排列。待曬得八成幹,然後放進大蒸籠猛火蒸上一小時左右,待滿屋散發酸甜香霧,則停火燜一會。第二天一大早放晴,主婦們從大甑裡撈出一條條烏黑的挪菜,晾成一排排烏龍似的,

引得那些少年小饞蟲們,總圍著這曬場轉,趁人不備,扯一兩條,藏在口袋裡解饞。主婦們也不計較,誰家孩子不是如此呢?

挪菜曬乾了,再一次放在甑上蒸,蒸夠了,第二天再曬。如此三四次迴圈,那挪菜色澤油黑發亮。媳婦們小心翼翼地一小劄一小劄綁好,以備後用。

製作挪菜過程中,那水水的酸菜撈起後,剩下半缸子酸漿水,別以為這是廢物。其實,它的作用大著呢。主婦們把這酸酸的水漿稱為挪菜漿,放在鍋裡熱一熱便可貯藏起來。用它來製作挪菜漿系列風味小吃。黎川人說起挪菜漿風味小吃,必然會說出一串串名字,挪菜漿豆啊,挪菜漿小筍乾啊,挪菜漿芋頭幹啊……聽來也能讓人直流口水。

先說挪菜漿豆吧。他的製作過程也還夠複雜的,選上飽滿的大豆,洗淨後放在挪菜漿中煮,猛火過後再文火,讓漿汁味道慢慢滲入豆中,加上辣椒粉和茴香粉五香粉等,待煮得適當的硬度——太爛則沒嚼勁,太硬則讓牙齒費力。恰到好處,則風味全出,曬個八九成幹。用瓷罐或其他防潮器皿裝好。春夏秋冬,既可作小菜,又可當零食,更可饋親友。它貯存時間長,天然防腐,是黎川各階層人士喜食的一種美味食品。

再說挪菜漿小筍乾吧。每到清明節過後,山中的小竹筍從土裡鑽出尖尖的芽兒。待這手指粗的小竹筍長出一尺有餘,勤勞的主婦們鑽入密不透風的竹叢林中,拔了一把又一把,裝了滿滿兩大籮筐,挑到家中,剝去筍殼,一根根玉指般的小白筍,可愛極了。主婦們把這白玉般的小竹筍放在沸水中煮一下,隨即撈出曬得潮潮的。然後放進挪菜漿裡放上茴香,紅辣椒粉,煮得小竹筍軟軟的,咸淡隨主人口味,煮過後,放到竹編的蔑筐中曬乾。一款風味獨特的小菜便成了。主婦們好好收藏著,或作菜肴,或充零食。

而那挪菜漿芋頭幹呢,做法也比挪菜漿豆和挪菜漿小竹筍更講究些。芋頭只能選擇黎川特有的山芋,別的地方產的芋頭,太粉了煮出曬乾便會爛了,而黎川的山芋頭,很耐煮,刮皮洗淨後先曬一曬,放挪菜漿中煮熟再曬。如此反復多次,在煮的同時,放入茴香五香等佐料。煮出的芋頭,油黑發亮,香糯酸甜。這種小食品,特適宜夏季食用,天熱氣溫高,人們往往食欲下降,盛一碗綠豆粥,拿一兩塊挪菜芋頭幹,綠豆粥的退熱消暑,挪菜芋頭幹的健脾開胃,讓人感到小城人享受著神仙般生活。

當然,挪菜漿附屬產品遠不止這些,還有挪菜豆腐乾等等。其實,這挪菜漿什麼也不做,單單用它來拌黎川水粉和麵條等食物,也是別有風味。

挪菜漿系列小吃就讓人回味不盡,那烏黑發亮、芳香撲鼻的挪菜呢,更是花樣翻新,做出豐富多彩的黎川特色菜肴。

每到青黃不接時光,地裡蔬菜品種少了,小戶人家的主婦,煮飯之時,就想到了挪菜。她們把煮得半生不熟的米飯用笟籮撈起,放在甑上蒸熟,剩下的米湯,爆幾根蔥白,放上一把切碎的挪菜,倒入米湯,煮出挪菜味道;米湯的清香,蔥白的芳香再和著挪菜的酸香,成為一道清貧人家的可口湯菜,巧婦為之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魚皮湯”,那風味成為黎川人抹不去的記憶。

碰上華誕婚嫁喜宴,挪菜便登上了大雅之堂。宴席上常有一道黎川人最喜食的大菜——挪菜扣肉。廚師把肥精連體的豬肉切成一片片。放上挪菜紅燒,那赤紅的顏色,油潤的光澤,香馥的氣味,令人垂涎。一端上大桌,總是赴宴人的最愛。肥而不膩的挪菜扣肉,引誘人們的味蕾,讓人胃口大開。

平時家居,主婦想到做包子,挪菜又派上用場。光用肉做餡,讓人感到太膩。似乎缺少了什麼,主婦於是剁了一塊大肥肉和著挪菜切碎,再放些糖,做成水晶包子餡。待包子蒸熟,趁熱咬開,酸甜軟糯,可口可心。

每到中秋,金風送爽,明月照牆,正是黎川的山芋成熟季節。農戶們將種在田頭地角的山芋翻挖出來。芋頭留著開春做挪菜漿芋頭幹。那圓滾滾的小山芋,煞是可愛。婦女們選出光潤圓滑的小芋子。開始做黎川的特色美食——芋糍。芋糍的味道如何,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餡的配料。主婦們這邊將芋子放入鍋中煮爛,那邊就忙著配好餡料。這餡料成分確是複雜:有豬肉、香蔥,再加上山珍海味——香菇、墨魚,除此外,放入一把挪菜,用心細細剁碎。然後從鍋中撈出熟透了的芋子,放在案板上,再按比例放入紅薯粉,揉搓拍打,用力揉搓,成為麵團一般。於是做成一個個小團子,再擀成比餃子皮稍厚一些的圓片。放入餡料,或包成圓形,或包成兩頭尖尖的形狀。做好湯料,等湯沸騰了放入芋糍,煮得香飄四溢,這香味飄得很遠很遠,引得大家圍聚灶頭,爭相打一碗解饞才罷。

有時,這挪菜又可用來做保健食品。當人們腸胃不暢,腹瀉不止,食欲不振時,主婦做一碗挪菜酸湯。為了開胃再放少許辣椒,還別說,比藥還靈。果然瀉止腹舒,元氣得以恢復。

這故鄉的挪菜,不僅僅是黎川人喜食的菜肴,其實它還是鄉情的重要載體。

黎川自古以來,地理位置特殊,位於贛東,東面東南面與福建光澤邵武泰甯建寧等縣相鄰,南北西面與南豐南城資溪相接。水路通達,地處八縣通衢。正是這一特殊位置,因而經商者特多。由於商埠繁盛,讀書人也就多了。在清代,黎川曾是全國科舉百強縣。經商者遠行,總願帶上家鄉的挪菜及挪菜漿豆之類,或贈遠在他鄉的同鄉親友,或作自己的思鄉菜肴的儲備。遠離故鄉的人們,思念故鄉或親人時,燒一盤挪菜扣肉,叫上幾個同鄉知己,把酒話故鄉,牽動纏綿的思緒,滿是思鄉的情絲。而那些求取功名的學子。進京趕考,書籍行禮之外,絕不會忘記帶上挪菜系列產品。千里遙遙,故鄉入夢,身在京城,心掛親人。明月高樓,思緒萬千。何以解憂,唯有故鄉的挪菜系列美食。有時一人獨處,拿出黎川美食挪菜芋頭幹挪菜漿豆之類,舉杯邀明月,低頭思親人。有時邀上故鄉同行者,做一盤散發家鄉味的挪菜扣肉。共用美食,同憶桑梓。他們的話題,總少不了故鄉的山水,白頭的雙親……

時代改變了,這種傳統習俗並沒有改變,現代的遊子,不管身處何地,他們總愛吃故鄉的挪菜扣肉,總愛聊少年在家鄉的幼稚往事,總愛說故鄉的滄海桑田……

放在鍋裡熱一熱便可貯藏起來。用它來製作挪菜漿系列風味小吃。黎川人說起挪菜漿風味小吃,必然會說出一串串名字,挪菜漿豆啊,挪菜漿小筍乾啊,挪菜漿芋頭幹啊……聽來也能讓人直流口水。

先說挪菜漿豆吧。他的製作過程也還夠複雜的,選上飽滿的大豆,洗淨後放在挪菜漿中煮,猛火過後再文火,讓漿汁味道慢慢滲入豆中,加上辣椒粉和茴香粉五香粉等,待煮得適當的硬度——太爛則沒嚼勁,太硬則讓牙齒費力。恰到好處,則風味全出,曬個八九成幹。用瓷罐或其他防潮器皿裝好。春夏秋冬,既可作小菜,又可當零食,更可饋親友。它貯存時間長,天然防腐,是黎川各階層人士喜食的一種美味食品。

再說挪菜漿小筍乾吧。每到清明節過後,山中的小竹筍從土裡鑽出尖尖的芽兒。待這手指粗的小竹筍長出一尺有餘,勤勞的主婦們鑽入密不透風的竹叢林中,拔了一把又一把,裝了滿滿兩大籮筐,挑到家中,剝去筍殼,一根根玉指般的小白筍,可愛極了。主婦們把這白玉般的小竹筍放在沸水中煮一下,隨即撈出曬得潮潮的。然後放進挪菜漿裡放上茴香,紅辣椒粉,煮得小竹筍軟軟的,咸淡隨主人口味,煮過後,放到竹編的蔑筐中曬乾。一款風味獨特的小菜便成了。主婦們好好收藏著,或作菜肴,或充零食。

而那挪菜漿芋頭幹呢,做法也比挪菜漿豆和挪菜漿小竹筍更講究些。芋頭只能選擇黎川特有的山芋,別的地方產的芋頭,太粉了煮出曬乾便會爛了,而黎川的山芋頭,很耐煮,刮皮洗淨後先曬一曬,放挪菜漿中煮熟再曬。如此反復多次,在煮的同時,放入茴香五香等佐料。煮出的芋頭,油黑發亮,香糯酸甜。這種小食品,特適宜夏季食用,天熱氣溫高,人們往往食欲下降,盛一碗綠豆粥,拿一兩塊挪菜芋頭幹,綠豆粥的退熱消暑,挪菜芋頭幹的健脾開胃,讓人感到小城人享受著神仙般生活。

當然,挪菜漿附屬產品遠不止這些,還有挪菜豆腐乾等等。其實,這挪菜漿什麼也不做,單單用它來拌黎川水粉和麵條等食物,也是別有風味。

挪菜漿系列小吃就讓人回味不盡,那烏黑發亮、芳香撲鼻的挪菜呢,更是花樣翻新,做出豐富多彩的黎川特色菜肴。

每到青黃不接時光,地裡蔬菜品種少了,小戶人家的主婦,煮飯之時,就想到了挪菜。她們把煮得半生不熟的米飯用笟籮撈起,放在甑上蒸熟,剩下的米湯,爆幾根蔥白,放上一把切碎的挪菜,倒入米湯,煮出挪菜味道;米湯的清香,蔥白的芳香再和著挪菜的酸香,成為一道清貧人家的可口湯菜,巧婦為之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魚皮湯”,那風味成為黎川人抹不去的記憶。

碰上華誕婚嫁喜宴,挪菜便登上了大雅之堂。宴席上常有一道黎川人最喜食的大菜——挪菜扣肉。廚師把肥精連體的豬肉切成一片片。放上挪菜紅燒,那赤紅的顏色,油潤的光澤,香馥的氣味,令人垂涎。一端上大桌,總是赴宴人的最愛。肥而不膩的挪菜扣肉,引誘人們的味蕾,讓人胃口大開。

平時家居,主婦想到做包子,挪菜又派上用場。光用肉做餡,讓人感到太膩。似乎缺少了什麼,主婦於是剁了一塊大肥肉和著挪菜切碎,再放些糖,做成水晶包子餡。待包子蒸熟,趁熱咬開,酸甜軟糯,可口可心。

每到中秋,金風送爽,明月照牆,正是黎川的山芋成熟季節。農戶們將種在田頭地角的山芋翻挖出來。芋頭留著開春做挪菜漿芋頭幹。那圓滾滾的小山芋,煞是可愛。婦女們選出光潤圓滑的小芋子。開始做黎川的特色美食——芋糍。芋糍的味道如何,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餡的配料。主婦們這邊將芋子放入鍋中煮爛,那邊就忙著配好餡料。這餡料成分確是複雜:有豬肉、香蔥,再加上山珍海味——香菇、墨魚,除此外,放入一把挪菜,用心細細剁碎。然後從鍋中撈出熟透了的芋子,放在案板上,再按比例放入紅薯粉,揉搓拍打,用力揉搓,成為麵團一般。於是做成一個個小團子,再擀成比餃子皮稍厚一些的圓片。放入餡料,或包成圓形,或包成兩頭尖尖的形狀。做好湯料,等湯沸騰了放入芋糍,煮得香飄四溢,這香味飄得很遠很遠,引得大家圍聚灶頭,爭相打一碗解饞才罷。

有時,這挪菜又可用來做保健食品。當人們腸胃不暢,腹瀉不止,食欲不振時,主婦做一碗挪菜酸湯。為了開胃再放少許辣椒,還別說,比藥還靈。果然瀉止腹舒,元氣得以恢復。

這故鄉的挪菜,不僅僅是黎川人喜食的菜肴,其實它還是鄉情的重要載體。

黎川自古以來,地理位置特殊,位於贛東,東面東南面與福建光澤邵武泰甯建寧等縣相鄰,南北西面與南豐南城資溪相接。水路通達,地處八縣通衢。正是這一特殊位置,因而經商者特多。由於商埠繁盛,讀書人也就多了。在清代,黎川曾是全國科舉百強縣。經商者遠行,總願帶上家鄉的挪菜及挪菜漿豆之類,或贈遠在他鄉的同鄉親友,或作自己的思鄉菜肴的儲備。遠離故鄉的人們,思念故鄉或親人時,燒一盤挪菜扣肉,叫上幾個同鄉知己,把酒話故鄉,牽動纏綿的思緒,滿是思鄉的情絲。而那些求取功名的學子。進京趕考,書籍行禮之外,絕不會忘記帶上挪菜系列產品。千里遙遙,故鄉入夢,身在京城,心掛親人。明月高樓,思緒萬千。何以解憂,唯有故鄉的挪菜系列美食。有時一人獨處,拿出黎川美食挪菜芋頭幹挪菜漿豆之類,舉杯邀明月,低頭思親人。有時邀上故鄉同行者,做一盤散發家鄉味的挪菜扣肉。共用美食,同憶桑梓。他們的話題,總少不了故鄉的山水,白頭的雙親……

時代改變了,這種傳統習俗並沒有改變,現代的遊子,不管身處何地,他們總愛吃故鄉的挪菜扣肉,總愛聊少年在家鄉的幼稚往事,總愛說故鄉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