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順豐大戰菜鳥,一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利益遊戲!

要說這兩天互聯網界最熱鬧的事兒,非順豐與阿裡巴巴菜鳥掐架莫屬。

事件源起:順豐、菜鳥互懟,爭奪數據話語權

●6月1日淩晨,菜鳥網路宣佈順豐關閉對菜鳥的資料接入。

【解讀】在淘寶及天貓平臺上,使用順豐快遞者將無法查詢到物流資訊。

● 當天,順豐回應,菜鳥停止了豐巢資料介面,說是為資訊安全,實則為有預謀的封殺——逼迫順豐從騰訊雲切換到阿裡雲。

【背景】知情人士透露,菜鳥要求所有豐巢快遞櫃的資訊觸發必須通過菜鳥裹裹,

包括取件碼、所有非淘系訂單的所有包裹資訊要無條件共用給菜鳥,而順豐沒有做任何讓步,於是引發後續反應。

● 菜鳥再度回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資料放在阿裡雲更安全。

【疑問】公道君(ID:bjrbplb)倒想問,騰訊雲與阿裡雲,有哪個相對安全?

站隊開始:順豐貌似占優,
但阿裡實力雄厚

● 網友態度

網友的意見很一致:菜鳥仗著近乎壟斷的平臺優勢,以這般強勢的姿態要求順豐提供資料,實屬耍流氓。如果沿著這種邏輯發展下去,以後怕是要問各大快遞抽成了,受傷的還是用戶。

● 互聯網界

大佬們開始明撕:京東、騰訊、美團外賣、網易等站順豐,

而快遞公司“四通一達”、蘇寧等則站菜鳥。

如此格局不難理解。站順豐者,多半可以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來解釋,而快遞公司之所以挺菜鳥,或多或少迫於平臺壓力。

定紛止爭:國家郵政局兩度出馬,贏得點贊

● 6月1日,國家郵政局即表示,對此事高度重視,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決不能因企業間的糾紛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和負面效應。

● 6月3日淩晨3點,國家郵政局宣佈,經過一夜的調停,菜鳥與順豐表示將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出發,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並同意從6月3日12時起,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資料傳輸。

國家郵政局兩度出馬,快速高效地解決了實際問題,

富有創造力的網友們,開啟花式讚美。

事後反思:企業都贏了,誰輸了?

● 順豐笑了:受害者的角色,讓順豐收獲了網友一大波好評,更何況還有盟友或實或虛的支持。

● 劉強東笑了:你們就吵吧,我們京東“自營電商+自主物流”不受影響、多有遠見。

● 馬化騰笑了:騰訊雲與阿裡雲競爭,體量始終不及,這次競爭對手吃了虧。

● 馬雲也笑了:“四通一達”等棄械投降,順豐也氣得直跳腳,說明阿裡菜鳥威力不少,整合物流策略正確。

這次掐架,頗有點“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意味。幾大互聯網巨頭各有所得,但用戶們就有點兒慘,查不到物流資訊、急需之物不能及時送達還在其次。更悲傷地在於,你們這麼明晃晃地搶我們的資料,顯然是其中有利可圖,還打著保護資訊安全的旗號,考慮過用戶本人的感受麼?

公道君說

很早之前,就流傳著一種說法,阿裡巴巴最值錢的東西,是使用者資料。從購買商品的性質、價位等等,可以清晰勾勒出使用者圖像。而當資料量足夠大,這幅使用者圖像就會足夠接近於真實。回想一下自己在淘寶網上的痕跡,你的性別、職業、收入狀況有沒有可能被精准地算出來?

順豐和菜鳥互掐的背後,其實是對物流大數據的話語權爭奪。資料的價值早就不容忽視,只是這一次,以一種突出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既然目前用戶本人還沒有技術,能夠抹掉自身在互聯網上的操作行為,那麼,當這次爭端平息之後,應該討論的問題便是:怎樣尋找一種對使用者資訊有利的儲存方式?

裹著高大上技術包裝的互聯網大佬們,本質仍然是商人。商人重利,資訊放在阿裡雲,或者是騰訊雲,又或者百度雲,對用戶來說,也都是放在商人的櫃子裡。當然,有一種政治正確的表達,叫用戶至上。可是,互聯網時代,個人資訊洩露的嚴重程度,簡直都要叫人放棄治療了,用戶真的是上帝麼?

就拿這次互懟事件來說,互聯網企業們又一次賺足了眼球。掐架雙方互探底線、劃定了各自的利益範圍;那些跟著表態的,有的確認了敵人與盟友,有的刷了存在感,免費給自己打了一次廣告。而他們整天掛在嘴上的用戶,卻是實打實的受害者——使用者被抽象成資料,成為別人的籌碼。難怪網友紛紛表示,一切都是套路!如今的順豐菜鳥互掐,與當年360與QQ之爭有何兩樣?起於利益之爭,打著保護用戶的旗號,跟著便是盟友登場與管理者介入,而使用者的隱私與資訊安全,卻無人關心。

對身處21世紀的我們來說,互聯網堪稱最大變數。它帶來的許多挑戰,都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可以想見,隨著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這樣的套路也許會越來越多地上演、上演方式還可能越來越成熟。資料之爭只會愈演愈烈,這一次糾紛的平息,僅僅是下一次佈局的開始。

探索治理互聯網的有效之法,是管理者不容忽視的責任。此次國家郵政局的介入,反應迅速、頗有成效,危急關頭的調解行動值得點贊。利用好這次的經驗,探索出長效機制,維護用戶利益,治理好互聯網,我們才真正有望實現從網路大國邁向網路強國,實現治網而非被網所治。

更何況還有盟友或實或虛的支持。

● 劉強東笑了:你們就吵吧,我們京東“自營電商+自主物流”不受影響、多有遠見。

● 馬化騰笑了:騰訊雲與阿裡雲競爭,體量始終不及,這次競爭對手吃了虧。

● 馬雲也笑了:“四通一達”等棄械投降,順豐也氣得直跳腳,說明阿裡菜鳥威力不少,整合物流策略正確。

這次掐架,頗有點“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意味。幾大互聯網巨頭各有所得,但用戶們就有點兒慘,查不到物流資訊、急需之物不能及時送達還在其次。更悲傷地在於,你們這麼明晃晃地搶我們的資料,顯然是其中有利可圖,還打著保護資訊安全的旗號,考慮過用戶本人的感受麼?

公道君說

很早之前,就流傳著一種說法,阿裡巴巴最值錢的東西,是使用者資料。從購買商品的性質、價位等等,可以清晰勾勒出使用者圖像。而當資料量足夠大,這幅使用者圖像就會足夠接近於真實。回想一下自己在淘寶網上的痕跡,你的性別、職業、收入狀況有沒有可能被精准地算出來?

順豐和菜鳥互掐的背後,其實是對物流大數據的話語權爭奪。資料的價值早就不容忽視,只是這一次,以一種突出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既然目前用戶本人還沒有技術,能夠抹掉自身在互聯網上的操作行為,那麼,當這次爭端平息之後,應該討論的問題便是:怎樣尋找一種對使用者資訊有利的儲存方式?

裹著高大上技術包裝的互聯網大佬們,本質仍然是商人。商人重利,資訊放在阿裡雲,或者是騰訊雲,又或者百度雲,對用戶來說,也都是放在商人的櫃子裡。當然,有一種政治正確的表達,叫用戶至上。可是,互聯網時代,個人資訊洩露的嚴重程度,簡直都要叫人放棄治療了,用戶真的是上帝麼?

就拿這次互懟事件來說,互聯網企業們又一次賺足了眼球。掐架雙方互探底線、劃定了各自的利益範圍;那些跟著表態的,有的確認了敵人與盟友,有的刷了存在感,免費給自己打了一次廣告。而他們整天掛在嘴上的用戶,卻是實打實的受害者——使用者被抽象成資料,成為別人的籌碼。難怪網友紛紛表示,一切都是套路!如今的順豐菜鳥互掐,與當年360與QQ之爭有何兩樣?起於利益之爭,打著保護用戶的旗號,跟著便是盟友登場與管理者介入,而使用者的隱私與資訊安全,卻無人關心。

對身處21世紀的我們來說,互聯網堪稱最大變數。它帶來的許多挑戰,都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可以想見,隨著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這樣的套路也許會越來越多地上演、上演方式還可能越來越成熟。資料之爭只會愈演愈烈,這一次糾紛的平息,僅僅是下一次佈局的開始。

探索治理互聯網的有效之法,是管理者不容忽視的責任。此次國家郵政局的介入,反應迅速、頗有成效,危急關頭的調解行動值得點贊。利用好這次的經驗,探索出長效機制,維護用戶利益,治理好互聯網,我們才真正有望實現從網路大國邁向網路強國,實現治網而非被網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