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線Or三線城市,哪個能安放你的畢業夢?|畢業了,去哪兒?

今年6月,小暖即將從北京一所211工科學校畢業。已經在北京學習生活7年的她希望可以留在這裡,

找到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然而,幾輪面試下來,小暖只拿到北京幾家私企的offer。而這時家裡(三線地級市)有一份人才引進事業編的工作,雖然工資不多,但足夠穩定。還有朋友建議小暖去家鄉的省會城市投投簡歷,本來一心想要留在北京的她陷入了深深的就業迷茫中。

#畢業了去哪兒# 你認為小暖應該怎樣選擇?

歡迎加入話題討論,和我們分享屬於你的畢業選擇。

第一篇

畢業了,去哪兒

《一線Or三線城市,哪個能安放你的畢業夢?》

最近“火熱”的除了房子,恐怕就是6月畢業生的心情了。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即將再次拉開大幕,而和畢業季同時登場的正是每年一次的“最難就業季”。根據教育部最新消息,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95萬人,較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65萬人)增長近30萬人,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增大。

從“逃離北上廣”到“孔雀東南飛”,選擇一份工作也是選擇一座城市。究竟是去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闖蕩,還是選擇進入二線城市,

又或者回到三線城市父母身邊……面對種種選擇,到底怎樣的城市才能最終安放畢業生們的第一份工作夢想?

永遠繞不過的北上廣

In一線城市

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房子”刷屏?

沒錯,裡面提到次數最多的那些城市有個共同名字——“一線城市”。

房價、霧霾、戶口、夢想、迷惘、堅持……當北上廣深開始被畫上這些重重的標籤,當“逃離北上廣”成為被時時提起的話題,

這幾座一線城市似乎已經成為承載著機會和夢想,也充滿辛酸和淚水的巨大“圍城”。

然而,即使“逃離北上廣”的活動再熱烈,卻仍然不能阻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沖進這座“圍城”。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說,這些一線城市的魅力遠高於一切。

1

“這裡有一流的資源”

這幾天,即將從北京某高校畢業的小鄧正忙著準備自己的北京市公務員複試。從大三起,他就下定決心報考北京的公務員。談到想要留在這裡的初衷,他說道,一線城市一流的教育資源、人才環境讓他覺得留在這裡不只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有自己孩子的未來。

同小鄧一樣,還有很多畢業生也是因為一線城市優質的資源環境而選擇留在這裡。尤其對於一些出身小城鎮或農村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努力在一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改變自己家人,甚至孩子的命運。

電視劇《蟻族的奮鬥》講述了80後“蟻族”畢業生在北京奮鬥的故事

2

“這裡有工作、有機會、有可能”

談及畢業選擇留在北京的原因,網友@ 左手放風箏說:最大的原因,是在這個城市的生活、未來充滿了可能吧。不會讓你產生那種“啊,三十年以後的我就是過的TA這樣的生活……”吧。

想要更多的工作機會,希望找到最容易實現職業理想的工作?

對畢業生們來說,北上廣給出的無疑是最多選的答案。

以北京為例,根據某權威機構發佈的中國大陸地區企業“創新百強榜”,百強中有43家的總部都在北京。而根據工信部2016年最新資料,全國軟體、互聯網百強企業中也有近半數都來自北京。拿如今最火熱的互聯網行業來說,新浪、騰訊等巨頭總部都設在北京。紮堆的企業,多樣的就業選擇,讓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成為畢業生心中職業發展的“黃金地”。

除此之外,對於部分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如服裝設計、廣告、傳媒等,只有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有最適合他們職業發展的“土壤”。他們相信在這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機會。

3

“這裡有‘詩與遠方’”

除了能夠找到更加對口的工作,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會給追求“詩與遠方”的90後畢業生們一記特殊“文化強心劑”。

以大麥網當前的官方資料為例,北上廣三座城市的各類演出總和近千場,僅北京就有500餘場各類演出,而這比瀋陽、西安、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總和高出一倍。

對畢業生們來說,想像下班後,騎一輛共用單車,去國家大劇院看場明星版話劇;或者週末和朋友們相約去798看一場藝術展,這些吸引力遠比我們想像得大。

“擇一城而終”的二三線

In二三線城市

有多少人說一線城市的好,同樣就有多少人說出它的不好。近些年,二三線城市也開始慢慢成為畢業生們就業選擇的首選。同一線城市的“漂泊”不同,二三線城市往往可以讓畢業生們“擇一城而終”。

中國古語中道,“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曾被“粗暴”定義為逃離北上廣就業的曉瓊已經畢業兩年,她的第一份工作選擇留在了大學所在地——南昌。作為一座省會二線城市,曉瓊覺得自己在南昌工作生活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相對穩定。最重要的是,她的老家就在江西的一個地級市,父母也並不希望她遠走。如今,她已經將在南昌買房提上了日程,決定以後就在這發展。

能夠隨時探望親人,擁有輕鬆的生活氛圍,二三線城市在生活上的天然優勢或許是一線城市無法相比的。

機會。目前,由於一線城市人才趨於飽和,發展空間不大,二三線城市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多。不用感受擁擠的早晚高峰地鐵,不必為戶口愁眉苦臉,二三線城市同樣可以讓畢業生們大有作為。

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和城市建設變化,畢業生們的就業選擇正在發生悄然改變。

這些年,畢業生就業究竟愛去哪兒?

“新一線城市”受青睞

新一線城市

所謂“新一線城市”是《第一財經週刊》2013年底根據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和學術資源等指標綜合評比後劃分的城市新等級名單。最初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瀋陽等15所城市,到了2016年,蘇州寧波等城市也進入榜單。

根據資料顯示,2016年應屆生期望到北上廣深等傳統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為29.0%,而希望到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占38.3%。

以“新一線城市”中最熱門的杭州為例,杭州不僅商業氛圍濃厚,擁有影響世界的國際大企業阿裡巴巴,還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最重要的是,同傳統一線城市人才趨近飽和不同,杭州在引進人才方面也十分下功夫。近日,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畢業生就業服務處處長祝國群透露,目前,正在草擬方案,考慮給新引進的應屆高學歷人才發放生活補貼。

生活節奏更慢,環境更好,新興行業發展迅猛的“新一線城市”的“江湖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高,對於應屆畢業生們來說,它們的吸引力並不亞於北上廣深。

中西部、基層城市成為亮點

你心中的基層城市是什麼樣的?“髒亂差”、“沒有發展”或者是“得過且過”?這些曾經深深刻在應屆畢業生腦中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慢慢改變。

清華大學曾經流傳這樣一些故事:曾經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的毛捷,博士畢業後主動選擇了貴州安順黎陽高新區的工作;碩士畢業生索多,在整個求職過程中只提交了一份簡歷,就是回到家鄉西藏,在基層單位就業……近些年,“天之驕子”們到基層工作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根據2016年各大高校公佈的就業資料,清華大學2016屆畢業生220人簽約基層,359人赴西部、東北地區就業;北京大學已有442人赴基層和西部地區工作,中國政法大學有125名畢業生選擇到西部和基層就業。

“專業發展空間更大”、“可以發揮自己更大的價值”、“到真正需要我的地方去”……這是赴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們說的最多的話。

2015年,從天津農學院畢業的孫龍飛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忙於找工作,而是選擇回到河北老家租了10多畝地,在老師的幫助下開辦“家庭農場”,種植黃秋葵。

本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的林昌俊回鄉從事了養殖行業,成為一名鄉農技站畜牧員。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領當地村民參加“豬小乖”項目,幫助他們致富。

除此之外,國家有力的政策支持“紅包”也是畢業生們選擇去基層城市就業的重要原因。

2017年2月,國家出臺《“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鼓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以河南為例,河南省對對服務基層的畢業生,先後兩次提高生活補貼,並且實施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每年吸引20萬畢業生去基層就業。

畢業了,就業城市究竟該怎麼選?

看過了各種招聘網站的“就業建議”,聽過了師哥師姐們的“畢業箴言”,翻遍了朋友圈裡的就業“雞湯”。然而,面對就業到底該去哪兒,畢業生們依然困惑、迷茫。該怎麼選,這個決定終究只能畢業生們自己來做。

當“4小時逃離北上廣”讓人們一度以為這是離開一線城市的序曲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返北上廣”;當二三線城市在很多人口中只能“拼爹、靠關係”時,但也仍有很多人選擇在這裡開拓自己另一片天空。中西部、基層,事實上,每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人發光發熱。

正如一名網友所說:存在即合理,沒有人能保證“安穩”點就比“光彩”點的生活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文中人物名字均為化名)

編輯:張天健

尤其對於一些出身小城鎮或農村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努力在一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改變自己家人,甚至孩子的命運。

電視劇《蟻族的奮鬥》講述了80後“蟻族”畢業生在北京奮鬥的故事

2

“這裡有工作、有機會、有可能”

談及畢業選擇留在北京的原因,網友@ 左手放風箏說:最大的原因,是在這個城市的生活、未來充滿了可能吧。不會讓你產生那種“啊,三十年以後的我就是過的TA這樣的生活……”吧。

想要更多的工作機會,希望找到最容易實現職業理想的工作?

對畢業生們來說,北上廣給出的無疑是最多選的答案。

以北京為例,根據某權威機構發佈的中國大陸地區企業“創新百強榜”,百強中有43家的總部都在北京。而根據工信部2016年最新資料,全國軟體、互聯網百強企業中也有近半數都來自北京。拿如今最火熱的互聯網行業來說,新浪、騰訊等巨頭總部都設在北京。紮堆的企業,多樣的就業選擇,讓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成為畢業生心中職業發展的“黃金地”。

除此之外,對於部分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如服裝設計、廣告、傳媒等,只有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有最適合他們職業發展的“土壤”。他們相信在這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機會。

3

“這裡有‘詩與遠方’”

除了能夠找到更加對口的工作,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會給追求“詩與遠方”的90後畢業生們一記特殊“文化強心劑”。

以大麥網當前的官方資料為例,北上廣三座城市的各類演出總和近千場,僅北京就有500餘場各類演出,而這比瀋陽、西安、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總和高出一倍。

對畢業生們來說,想像下班後,騎一輛共用單車,去國家大劇院看場明星版話劇;或者週末和朋友們相約去798看一場藝術展,這些吸引力遠比我們想像得大。

“擇一城而終”的二三線

In二三線城市

有多少人說一線城市的好,同樣就有多少人說出它的不好。近些年,二三線城市也開始慢慢成為畢業生們就業選擇的首選。同一線城市的“漂泊”不同,二三線城市往往可以讓畢業生們“擇一城而終”。

中國古語中道,“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曾被“粗暴”定義為逃離北上廣就業的曉瓊已經畢業兩年,她的第一份工作選擇留在了大學所在地——南昌。作為一座省會二線城市,曉瓊覺得自己在南昌工作生活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相對穩定。最重要的是,她的老家就在江西的一個地級市,父母也並不希望她遠走。如今,她已經將在南昌買房提上了日程,決定以後就在這發展。

能夠隨時探望親人,擁有輕鬆的生活氛圍,二三線城市在生活上的天然優勢或許是一線城市無法相比的。

機會。目前,由於一線城市人才趨於飽和,發展空間不大,二三線城市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多。不用感受擁擠的早晚高峰地鐵,不必為戶口愁眉苦臉,二三線城市同樣可以讓畢業生們大有作為。

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和城市建設變化,畢業生們的就業選擇正在發生悄然改變。

這些年,畢業生就業究竟愛去哪兒?

“新一線城市”受青睞

新一線城市

所謂“新一線城市”是《第一財經週刊》2013年底根據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和學術資源等指標綜合評比後劃分的城市新等級名單。最初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瀋陽等15所城市,到了2016年,蘇州寧波等城市也進入榜單。

根據資料顯示,2016年應屆生期望到北上廣深等傳統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為29.0%,而希望到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占38.3%。

以“新一線城市”中最熱門的杭州為例,杭州不僅商業氛圍濃厚,擁有影響世界的國際大企業阿裡巴巴,還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最重要的是,同傳統一線城市人才趨近飽和不同,杭州在引進人才方面也十分下功夫。近日,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畢業生就業服務處處長祝國群透露,目前,正在草擬方案,考慮給新引進的應屆高學歷人才發放生活補貼。

生活節奏更慢,環境更好,新興行業發展迅猛的“新一線城市”的“江湖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高,對於應屆畢業生們來說,它們的吸引力並不亞於北上廣深。

中西部、基層城市成為亮點

你心中的基層城市是什麼樣的?“髒亂差”、“沒有發展”或者是“得過且過”?這些曾經深深刻在應屆畢業生腦中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慢慢改變。

清華大學曾經流傳這樣一些故事:曾經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的毛捷,博士畢業後主動選擇了貴州安順黎陽高新區的工作;碩士畢業生索多,在整個求職過程中只提交了一份簡歷,就是回到家鄉西藏,在基層單位就業……近些年,“天之驕子”們到基層工作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根據2016年各大高校公佈的就業資料,清華大學2016屆畢業生220人簽約基層,359人赴西部、東北地區就業;北京大學已有442人赴基層和西部地區工作,中國政法大學有125名畢業生選擇到西部和基層就業。

“專業發展空間更大”、“可以發揮自己更大的價值”、“到真正需要我的地方去”……這是赴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們說的最多的話。

2015年,從天津農學院畢業的孫龍飛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忙於找工作,而是選擇回到河北老家租了10多畝地,在老師的幫助下開辦“家庭農場”,種植黃秋葵。

本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的林昌俊回鄉從事了養殖行業,成為一名鄉農技站畜牧員。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領當地村民參加“豬小乖”項目,幫助他們致富。

除此之外,國家有力的政策支持“紅包”也是畢業生們選擇去基層城市就業的重要原因。

2017年2月,國家出臺《“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鼓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以河南為例,河南省對對服務基層的畢業生,先後兩次提高生活補貼,並且實施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每年吸引20萬畢業生去基層就業。

畢業了,就業城市究竟該怎麼選?

看過了各種招聘網站的“就業建議”,聽過了師哥師姐們的“畢業箴言”,翻遍了朋友圈裡的就業“雞湯”。然而,面對就業到底該去哪兒,畢業生們依然困惑、迷茫。該怎麼選,這個決定終究只能畢業生們自己來做。

當“4小時逃離北上廣”讓人們一度以為這是離開一線城市的序曲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返北上廣”;當二三線城市在很多人口中只能“拼爹、靠關係”時,但也仍有很多人選擇在這裡開拓自己另一片天空。中西部、基層,事實上,每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人發光發熱。

正如一名網友所說:存在即合理,沒有人能保證“安穩”點就比“光彩”點的生活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文中人物名字均為化名)

編輯:張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