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考研留學Or就業,高學歷意味著好工作嗎?|畢業了,去哪兒

吳天,是一名就讀于普通二本學校的大四學生。因為本科學校不太好,

所以吳天家裡一直準備將他送到國外留學。然而,吳天並不想給家裡造成負擔,便自己投了很多簡歷。如今,他終於拿到了一家發展勢頭還不錯的初創企業的Offer,可仍然面對著家裡的巨大阻力。該怎麼選,他很困惑。

#畢業了去哪兒# 考研留學Or工作,

你認為應該怎樣選擇?

歡迎加入話題討論,和我們分享屬於你的畢業選擇。

第二篇

考研留學Or就業,高學歷意味著好工作嗎?

畢業季,你選擇跨越哪個“畢業欄”?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再深造還是工作,一直困擾著大學生以及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方面想早一步進入社會,為家裡分擔解憂,離開象牙塔;另一方面又對招聘單位的高要求望而卻步,不甘心目前的定位。

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不但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網上曾有一個段子這樣形容現在大學生的現狀和就業情況:本科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

"資料

智聯招聘一份針對2016屆應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選擇就業的比例為75.6%,選擇在國內繼續學習的畢業生占16.5%,另有4.8%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繼續學習。其中,2016年應屆畢業生選擇就業的比例由 2015 年 的71.2%上升為75.6%,專家預計2017年也會有所增加。

跨欄一直接工作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佈的“2016年北京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有57.4%的畢業生選擇直接“找工作”。

我從大三就開始在校外實習工作。我認為考研或出國的最終目的也是就業,現在工作得很順利,而且在工作中能學到很多在課本中學不到的事,很鍛煉能力。

選擇工作

選擇直接就業的影響因素:

就業率面對並不高的研究生錄取比例和並不樂觀的研究生就業率,增加了本科畢業生對考研的疑慮;

認可度 畢業生認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認可度在社會上持平等觀念,自己沒有必要浪費精力在漫長的考研路上;

自我衡量通過對於自身能力的衡量以及對於邁出考研之路所需投資的衡量,讓許多應屆畢業生選擇了就業;

跨欄二再深造—考研

近幾年,全國掀起一陣“考研風”,“考研熱”對人們而言已不再生疏,全國考研錄取人數也在不斷升高。有的大學生為了增強自身專業能力,選擇考研;有的大學生則是為了逃避就業,選擇考研。

我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渾渾噩噩到了大三,不想做本專業的工作,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比較迷茫;而且我一直對本科學校不太滿意,所以選擇了考名校的研究生。

選擇考研

考研動機|逃避就業、謀求更好工作的“跳板”

畢業生為了延緩就業壓力,希望推遲就業期的到來。國家也出臺了新的研究所擴招政策,考研相對容易。畢業生考研成功就能夠拿到更高的文憑,增強競爭力,畢業後有機會獲得穩定的工作。

考研動機|

對未來迷茫,盲目跟風

這類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時產生了畏難情緒,於是希望通過考研改變自己的學歷身份,但並沒有對自己的專業、職業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有的人在讀研期間,不一定能學到對自身職業有用處的知識,可能會白白浪費了積累經驗的時間。

有考生帶著強烈的“功利”色彩去考研,但也不乏理性認知的考生。比如,有些學生本科階段就讀的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希望通過考研換一個志趣所在的專業。同時,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在國內讀研相比國外留學,經濟成本更低。

不過,考研同時也有“風險”。據瞭解,2016年研究生錄取比例為3.4:1,但是部分畢業生青睞的名校的錄取率卻遠低於這個數字。如果沒有考上,那就要在工作或明年繼續考中二選一。去工作,意味著浪費了一年時間;而繼續考研直至考上,又似乎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跨欄三再深造—留學

中國經濟多年的發展,使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並且加深了國人心中“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出國留學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選擇。不少大學生認為出國留學不僅能開拓國際視野,瞭解國外文化,還能深刻感受國外更先進的教學理念、更完備的教育體系……

不過,出國留學帶來的“麻煩事”也接踵而來:

出國留學需要大筆金錢,投資不一定有相應回報;

國外消費水準高,也許你會經常感到入不敷出;

有些國家排他性強,你無法真正融入同學之中;

外國的經濟危機鬧得厲害,工作機會更少;

如果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會白白浪費幾年光陰和大筆金錢。

隨著留學熱潮居高不下,海歸日益增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海歸變成了“海帶”。即使是國外名校畢業的留學生同樣面臨著國內巨大的就業壓力。

哪些因素制約著你的選擇?

社會因素

中國內外經濟增速趨緩,對就業會產生一定影響,需要瞭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

社會輿論與教育導向 大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的切身體驗,社會閱歷淺,很容易受媒體輿論和周邊人的影響,出現“隨大流”的情況。校園中先後出現出國熱、考研熱等就是例證。

學校教育培養 畢業生所在學校的不同、大學老師不同程度的就業指導以及各學校不同的培養方向等都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選擇。

家庭因素

家庭資本對普通學生的報考影響總在潛默化中產生。

以西北大學和暨南大學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為例,前者的學費為每年1.2萬左右,後者則為每年2萬,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學校所在地物價、消費水準等因素,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學生而言,在畢業和失業劃上等號的今天,後者的選擇恐怕會承受更多的壓力。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畢業生的選擇是各種性格、價值觀、人生態度交織在一起產生的綜合反映。許多人既想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學位,作為以後就業的砝碼,可是又擔心三年之後的不可預測的就業形勢。畢竟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畢業生們還是要結合自身狀況及早選擇。

選擇無所謂優劣

讀研、留學還是工作,不管是哪一個都如同“圍城”一般,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但究竟好還是不好,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

無論再深造還是就業,想要獲得最終成功都需靠自己的奮鬥。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不過,如果不努力又何來選擇呢?

讓許多應屆畢業生選擇了就業;

跨欄二再深造—考研

近幾年,全國掀起一陣“考研風”,“考研熱”對人們而言已不再生疏,全國考研錄取人數也在不斷升高。有的大學生為了增強自身專業能力,選擇考研;有的大學生則是為了逃避就業,選擇考研。

我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渾渾噩噩到了大三,不想做本專業的工作,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比較迷茫;而且我一直對本科學校不太滿意,所以選擇了考名校的研究生。

選擇考研

考研動機|逃避就業、謀求更好工作的“跳板”

畢業生為了延緩就業壓力,希望推遲就業期的到來。國家也出臺了新的研究所擴招政策,考研相對容易。畢業生考研成功就能夠拿到更高的文憑,增強競爭力,畢業後有機會獲得穩定的工作。

考研動機|

對未來迷茫,盲目跟風

這類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時產生了畏難情緒,於是希望通過考研改變自己的學歷身份,但並沒有對自己的專業、職業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有的人在讀研期間,不一定能學到對自身職業有用處的知識,可能會白白浪費了積累經驗的時間。

有考生帶著強烈的“功利”色彩去考研,但也不乏理性認知的考生。比如,有些學生本科階段就讀的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希望通過考研換一個志趣所在的專業。同時,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在國內讀研相比國外留學,經濟成本更低。

不過,考研同時也有“風險”。據瞭解,2016年研究生錄取比例為3.4:1,但是部分畢業生青睞的名校的錄取率卻遠低於這個數字。如果沒有考上,那就要在工作或明年繼續考中二選一。去工作,意味著浪費了一年時間;而繼續考研直至考上,又似乎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跨欄三再深造—留學

中國經濟多年的發展,使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並且加深了國人心中“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出國留學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選擇。不少大學生認為出國留學不僅能開拓國際視野,瞭解國外文化,還能深刻感受國外更先進的教學理念、更完備的教育體系……

不過,出國留學帶來的“麻煩事”也接踵而來:

出國留學需要大筆金錢,投資不一定有相應回報;

國外消費水準高,也許你會經常感到入不敷出;

有些國家排他性強,你無法真正融入同學之中;

外國的經濟危機鬧得厲害,工作機會更少;

如果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會白白浪費幾年光陰和大筆金錢。

隨著留學熱潮居高不下,海歸日益增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海歸變成了“海帶”。即使是國外名校畢業的留學生同樣面臨著國內巨大的就業壓力。

哪些因素制約著你的選擇?

社會因素

中國內外經濟增速趨緩,對就業會產生一定影響,需要瞭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

社會輿論與教育導向 大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的切身體驗,社會閱歷淺,很容易受媒體輿論和周邊人的影響,出現“隨大流”的情況。校園中先後出現出國熱、考研熱等就是例證。

學校教育培養 畢業生所在學校的不同、大學老師不同程度的就業指導以及各學校不同的培養方向等都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選擇。

家庭因素

家庭資本對普通學生的報考影響總在潛默化中產生。

以西北大學和暨南大學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為例,前者的學費為每年1.2萬左右,後者則為每年2萬,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學校所在地物價、消費水準等因素,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學生而言,在畢業和失業劃上等號的今天,後者的選擇恐怕會承受更多的壓力。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畢業生的選擇是各種性格、價值觀、人生態度交織在一起產生的綜合反映。許多人既想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學位,作為以後就業的砝碼,可是又擔心三年之後的不可預測的就業形勢。畢竟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畢業生們還是要結合自身狀況及早選擇。

選擇無所謂優劣

讀研、留學還是工作,不管是哪一個都如同“圍城”一般,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但究竟好還是不好,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

無論再深造還是就業,想要獲得最終成功都需靠自己的奮鬥。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不過,如果不努力又何來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