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愛情”的婚姻會死嗎

“如果有一天你要嫁人,我希望你是嫁給愛情。”這大約是關於婚姻最勵志的話。

很多人為這句話感動,為“嫁給愛情”熱淚盈眶。

然而或許還有些人是這樣的:對照自己,竟並非如此,也就難怪自己常常感覺不幸福。似乎這樣的婚姻一開始就有了“污點”,以至於每每有矛盾,都可以一筆歸咎於那個“錯誤”的開始,繼而可憐起自己的“不幸”,有時甚至生出怨恨:要不是你,也許我不必過得這樣糟糕。

沒錯,我曾經就是這樣“哀怨”的。

/// 1 ///

沒有愛情,

我嫁了

和所有的“美滿”婚姻背道而馳

我和w先生算是閃婚。

我們的認識很偶然,那時的我在感情上碰了壁,心灰意懶,因為校友的關係,有時會在網上和他聊幾句,然後在一次見面後,他似乎變得主動起來,有一次我忍不住在qq上問他:“你是不是喜歡我啊?”其實內心的意思是:不喜歡就不用這麼客氣了,大家都犯不著浪費時間瞎聊天。他大概被我的“奔放”嚇到了,竟立刻下了線。

我心裡還挺慶倖:咳,

這樣多乾脆。

沒想到第二天他竟然給我電話,說就在我們社區門口,讓我出去下。我出門還沒走到門口,就看他站在花壇邊,手裡捧著一束花。

見了我只把花往我手裡一推,我躲避不及,收了,是黃玫瑰和百合。當時完全沒有“被表白的幸福”,反而尷尬得要命,一直用手摸額頭,然後不停地轉圈。對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倒讓我亂了陣腳。

“拿人手短”,我和他之間似乎就這樣定了“名分”。

這樣的邏輯雖然生硬,但對於我們那一代古板老派的人來說,似乎也不難理解。

兩人在一起後依然還是覺得沒有“愛情”,沒有以往任何一段感情裡的那種心動,我就像一條上岸的魚,離開了虛幻的海水,不得不學會在陸地上行走,每一步踩得腳尖生疼,卻也第一次觸到了堅實的土地。

w先生用他程式師的嚴密邏輯推著我們的關係向前:認識—確定關係—見父母—買房—結婚。

每一步向前的邁進我都曾猶豫糾結,但似乎又無力反駁。

那些虛無縹緲的情啊愛啊

終究是要一個現實的殼

曾經也想過分開,甚至買房的時候我堅持不要寫自己的名字,錢就當借對方好了,w先生堅決不同意;我們登記前一天因為我提出再緩緩大吵一架,我哭到半夜眼睛腫得像魚泡;我們在他老家辦酒席——就是在自己家裡擺兩桌請親戚吃上一頓——那天,我竟是滿心沮喪,

全程苦著臉,感受不到任何新婚的喜悅……

我們和一場美滿婚姻所有該有的大相徑庭背道而馳,甚至連最“世俗”的婚姻都不及:我既沒有嫁給愛情,也沒有嫁給身高(w先生不到170)、樣貌(用閨蜜的話說:你可以找個更好看點的)、學歷(我研究生,w先生本科)、收入(那會我月入5000,他月入4800)、家境(w先生老家是傳說中的“江西偏遠農村”,家裡最值錢的是一頭養了好多年的老母豬)中的任何一樣。

我一方面對婚姻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一方面又埋頭往前沖,我不問自己願意怎樣,只努力做到我該做的。因為所有以前的經驗似乎都驗證了:隨心所欲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所以這次,我不再任性,我要用十足的理性和足夠的努力,一點點澆築起底子不夠厚的婚姻。

/// 2 ///

該來的終歸要來

“努力”有時也是一種歧途

婚後的頭幾年我因為工作原因常出差外地,雖然也有些矛盾,但終歸還屬於“小吵怡情”,有時不過是對閨蜜發發牢騷,或者當面“嫌棄”一下對方的“頑固不化不解風情”。

其間,也收穫了一些相處之道:比如以前習慣了對方取悅自己,讓著自己,可w先生偏偏是個“硬心腸”,往往是我生氣了他比我更生氣,並且不依不饒,每每只有我退讓這事才算平息。“既然他不讓著我,那就我讓著他好了,既然他不能哄我,那我發揮我的幽默感逗他笑好了。”我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並且從不以“愛情”的名義,而僅僅是為了更好的關係努力。如果兩個人的和諧關係是一個共同目標,誰能做得更好誰就應該做得更多,因為自己也是受益者。

我不知道自己的邏輯是否正確,畢竟在很多人眼裡,愛情才是最高尚的理由。但至少,這樣的邏輯一開始是有效的,我們的婚姻沒有因為“先天不足”走到無路可走。

我把相處中所有的不愉快都歸結為是我還不夠努力,卻不曾想,這也導致了長久的“積怨”和委屈。終於在一個“恰當的”時機爆發了。

幾年後,我辭去了那個常年出差的工作,一年後,我們有了孩子,w先生從老家接來了父母一起幫忙。隨著需要處理的關係越來越多,我們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而我卻依然遵循“努力之道”,而“努力”的結果,是我的歇斯底里和他的“冷暴力”。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完孩子,也基本完成了婚姻的最後一項共同目標。人在共同目標下所能做出的容忍、暫時忽略個體需求都因為目標的結束而相應減弱。加上年齡從二十多到三十的跨越,身份的更多樣化,對婚姻、對親密關係、對生活的意義都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而網路尤其是移動通訊的發達也讓資訊的獲取更為便利,每個人都更容易陷入多維度的比較,反觀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更容易產生失望和焦慮。

那段時間,我“惡補”了許多親密關係的相處“秘訣”,並訴諸實踐,要求對方也要多學習,多進步,把自己看到的“深度好文”分享給對方,得到的回饋卻是“熟視無睹避之不及”。我學著像開明的夫妻那樣組織深度溝通會,對方的反應是“又發什麼神經”。我越來越陷入“理想婚姻”模式的想像和焦慮,而W先生越來越無法理解我的“沒事找事”。對婚姻現狀認知的差異、對親密關係目標的差異,都導致我們“無法溝通”。

我發現自己越努力想要塑造良好的親密關係,越急於彌補“先天不足”,越使得我們的關係走向緊張,在對方說出那句“你愛怎麼鬧怎麼鬧我懶得理你”,我幾乎認定我們的婚姻走到了死胡同。

/// 3 ///

做好自己,全世界都能看到

他也不例外

也許是意識到改變對方的毫無可能,而推翻重來也同樣無可能,我放棄了“共同進步”的策略,從“拉著對方一起跑”到“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求同存異換取天下太平。

對於我想當作家的白日夢,w先生從來不吝打擊:“寫得好的人太多了,要出名早出名了。”

我也不理,這事本就是圖個我樂意,至於能結多大的果子,我做不了主,也不想過問。

去年,我寫的稿子發在了一些大號上,還略有些稿費貼補。第一次收到稿費,給w先生買了件衣服——其實是打著稿費的名義花信用卡的錢。

這件事給了w先生很大的“刺激”:居然賺到稿費了,矮油,不錯哦。我認為這種刺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文藝”和“才氣”都太玄太難以理解,而一旦變作“稿費”這樣實際的東西,就容易“有目共睹”皆大歡喜。

大約是因為寫文消耗了我足夠的關注度和精力,我對w先生開始疏于“管教”,不再糾結于對方的不夠同步,不再責怪對方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夠努力,只管做好自己,然後適當地分享,漸漸地,反而有了些好的變化:

他越來越理解我當年的不易。除夕夜,w先生第一次主動給我發紅包,寫的話是:老婆,辛苦了。

他越來越懂得欣賞我的“文藝”。前段時間想去換髮型,問w先生有什麼建議。“你這樣不是挺好的。”“他們說我這樣像個小瘋子。”沒想到他十分“中肯”地說了句:“文藝女青年嘛。”

他越來越懂得讚美和“憐惜”。前幾天歎息自己的一事無成,w先生忽然看著我,像看著一件“絕世孤品”:“這麼有才,怎麼就沒人發現呢。”惹得我狂笑,嘴上笑話他“膚淺”,心裡卻很受用。

他越來越主動做出一些努力。今年我生日的前兩天,w先生早早定好了生日蛋糕,這在我們認識的八年裡也是第一次。

當我感謝他表現越來越好的時候,W先生說出了這樣的話:“我覺得,兩個人相處,還是要講究點……那個……小情趣……還是不能太平平淡淡。”

嘖嘖……那感覺,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聽到自閉症孩子突然開口叫媽媽。

/// 4 ///

把婚姻設定在60分

每超出一分,都是驚喜

昨天在書上看到一句話

我們最理想的狀態不是“墜入愛河”

而是“行走在愛裡”

豁然開朗

幸福不是因為一個人足夠幸運而降臨到他頭上,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和不幸作鬥爭,以保證獲得足夠的幸福感。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將面對不是滿分的愛情和婚姻,而我們能獲得多大程度的幸福,取決於我們戰勝“不幸”的能力。這大概也給了許多“先天不足”的婚姻一個翻身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你看,就是因為你沒有堅持愛情,所以你多花了七年時間才扳回一局。我想說,是的,可是用七年時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會不會是另一種值得呢?何況,七年不算太長,有人從激情走向平淡,有人在平淡裡走向七年之癢,有人相愛相殺最終分道揚鑣,而我們,選擇了一條最普通最不好走的路,用七年把缺愛的婚姻變成一場成長。

假如可以重來,也許我會選擇堅持愛情,可是,人生從來沒有“如果”,不是嗎?所以,我們還得往前走,無論是以愛情的名義,還是為著一份責任,為著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畢竟

那些未來的日子

終將活成你自己的人生

我一方面對婚姻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一方面又埋頭往前沖,我不問自己願意怎樣,只努力做到我該做的。因為所有以前的經驗似乎都驗證了:隨心所欲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所以這次,我不再任性,我要用十足的理性和足夠的努力,一點點澆築起底子不夠厚的婚姻。

/// 2 ///

該來的終歸要來

“努力”有時也是一種歧途

婚後的頭幾年我因為工作原因常出差外地,雖然也有些矛盾,但終歸還屬於“小吵怡情”,有時不過是對閨蜜發發牢騷,或者當面“嫌棄”一下對方的“頑固不化不解風情”。

其間,也收穫了一些相處之道:比如以前習慣了對方取悅自己,讓著自己,可w先生偏偏是個“硬心腸”,往往是我生氣了他比我更生氣,並且不依不饒,每每只有我退讓這事才算平息。“既然他不讓著我,那就我讓著他好了,既然他不能哄我,那我發揮我的幽默感逗他笑好了。”我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並且從不以“愛情”的名義,而僅僅是為了更好的關係努力。如果兩個人的和諧關係是一個共同目標,誰能做得更好誰就應該做得更多,因為自己也是受益者。

我不知道自己的邏輯是否正確,畢竟在很多人眼裡,愛情才是最高尚的理由。但至少,這樣的邏輯一開始是有效的,我們的婚姻沒有因為“先天不足”走到無路可走。

我把相處中所有的不愉快都歸結為是我還不夠努力,卻不曾想,這也導致了長久的“積怨”和委屈。終於在一個“恰當的”時機爆發了。

幾年後,我辭去了那個常年出差的工作,一年後,我們有了孩子,w先生從老家接來了父母一起幫忙。隨著需要處理的關係越來越多,我們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而我卻依然遵循“努力之道”,而“努力”的結果,是我的歇斯底里和他的“冷暴力”。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完孩子,也基本完成了婚姻的最後一項共同目標。人在共同目標下所能做出的容忍、暫時忽略個體需求都因為目標的結束而相應減弱。加上年齡從二十多到三十的跨越,身份的更多樣化,對婚姻、對親密關係、對生活的意義都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而網路尤其是移動通訊的發達也讓資訊的獲取更為便利,每個人都更容易陷入多維度的比較,反觀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更容易產生失望和焦慮。

那段時間,我“惡補”了許多親密關係的相處“秘訣”,並訴諸實踐,要求對方也要多學習,多進步,把自己看到的“深度好文”分享給對方,得到的回饋卻是“熟視無睹避之不及”。我學著像開明的夫妻那樣組織深度溝通會,對方的反應是“又發什麼神經”。我越來越陷入“理想婚姻”模式的想像和焦慮,而W先生越來越無法理解我的“沒事找事”。對婚姻現狀認知的差異、對親密關係目標的差異,都導致我們“無法溝通”。

我發現自己越努力想要塑造良好的親密關係,越急於彌補“先天不足”,越使得我們的關係走向緊張,在對方說出那句“你愛怎麼鬧怎麼鬧我懶得理你”,我幾乎認定我們的婚姻走到了死胡同。

/// 3 ///

做好自己,全世界都能看到

他也不例外

也許是意識到改變對方的毫無可能,而推翻重來也同樣無可能,我放棄了“共同進步”的策略,從“拉著對方一起跑”到“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求同存異換取天下太平。

對於我想當作家的白日夢,w先生從來不吝打擊:“寫得好的人太多了,要出名早出名了。”

我也不理,這事本就是圖個我樂意,至於能結多大的果子,我做不了主,也不想過問。

去年,我寫的稿子發在了一些大號上,還略有些稿費貼補。第一次收到稿費,給w先生買了件衣服——其實是打著稿費的名義花信用卡的錢。

這件事給了w先生很大的“刺激”:居然賺到稿費了,矮油,不錯哦。我認為這種刺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文藝”和“才氣”都太玄太難以理解,而一旦變作“稿費”這樣實際的東西,就容易“有目共睹”皆大歡喜。

大約是因為寫文消耗了我足夠的關注度和精力,我對w先生開始疏于“管教”,不再糾結于對方的不夠同步,不再責怪對方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夠努力,只管做好自己,然後適當地分享,漸漸地,反而有了些好的變化:

他越來越理解我當年的不易。除夕夜,w先生第一次主動給我發紅包,寫的話是:老婆,辛苦了。

他越來越懂得欣賞我的“文藝”。前段時間想去換髮型,問w先生有什麼建議。“你這樣不是挺好的。”“他們說我這樣像個小瘋子。”沒想到他十分“中肯”地說了句:“文藝女青年嘛。”

他越來越懂得讚美和“憐惜”。前幾天歎息自己的一事無成,w先生忽然看著我,像看著一件“絕世孤品”:“這麼有才,怎麼就沒人發現呢。”惹得我狂笑,嘴上笑話他“膚淺”,心裡卻很受用。

他越來越主動做出一些努力。今年我生日的前兩天,w先生早早定好了生日蛋糕,這在我們認識的八年裡也是第一次。

當我感謝他表現越來越好的時候,W先生說出了這樣的話:“我覺得,兩個人相處,還是要講究點……那個……小情趣……還是不能太平平淡淡。”

嘖嘖……那感覺,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聽到自閉症孩子突然開口叫媽媽。

/// 4 ///

把婚姻設定在60分

每超出一分,都是驚喜

昨天在書上看到一句話

我們最理想的狀態不是“墜入愛河”

而是“行走在愛裡”

豁然開朗

幸福不是因為一個人足夠幸運而降臨到他頭上,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和不幸作鬥爭,以保證獲得足夠的幸福感。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將面對不是滿分的愛情和婚姻,而我們能獲得多大程度的幸福,取決於我們戰勝“不幸”的能力。這大概也給了許多“先天不足”的婚姻一個翻身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你看,就是因為你沒有堅持愛情,所以你多花了七年時間才扳回一局。我想說,是的,可是用七年時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會不會是另一種值得呢?何況,七年不算太長,有人從激情走向平淡,有人在平淡裡走向七年之癢,有人相愛相殺最終分道揚鑣,而我們,選擇了一條最普通最不好走的路,用七年把缺愛的婚姻變成一場成長。

假如可以重來,也許我會選擇堅持愛情,可是,人生從來沒有“如果”,不是嗎?所以,我們還得往前走,無論是以愛情的名義,還是為著一份責任,為著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畢竟

那些未來的日子

終將活成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