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不自信 原因在父母 你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嗎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自信。

從字面上看,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什麼呢?是相信自己有價值?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

是的。孩子的這兩方面,我們都需要培養。

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二是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1,如果你的孩子被告知她真的很慢--

起床慢。

吃飯慢。

說話慢。。。。。.

孩子因為作業寫得慢,在課堂上總是做不完,經常被老師留下來。

其實,孩子自己也對此感到難堪。而掩飾這種難堪,有時候只能用“謊”!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卻說是留下來幫同學忙或者是記作業。

孩子變得很不自信。

“慢”=”錯誤”?

不是!因為有的孩子的特質就是比較慢,比一般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需要多一點時間。這並不是缺點。

如果你總是在說:”你還不快點。。。。。。”或者“”在這樣慢下去,你連飯都吃不上。。。。。。。”那你就會毀了你的孩子。

不要輕易給孩子的習慣貼上標籤。特別是不要給孩子負面情緒。如果我們總是注意孩子“慢”的這個特質,並不斷的擴大化,那麼,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不斷發現慢的證據,就會確信了別人對自己的指責。就會變得更加不自信。

要鼓勵你的孩子。時刻關注孩子的微小進步。

要讓孩子用自身的體驗,來克服自己“慢”的特質。

比如,孩子起床慢。通常父母都會不停的督促孩子趕快起床。並不停的催。這個時候,你是否可以不去催孩子,只是告訴孩子現在幾點了。離上學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如果你還是這樣慢,你可能吃不上早飯。而且上學還會遲到。

孩子是否明白自己的現狀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讓孩子自身體驗一下如果這樣慢下去,上學遲到的結果--被老師罰站。

孩子如果自身體驗了遲到的後果,那麼,孩子一定會改變自己的“慢。”

這樣會讓孩子改變慢的習慣,變得自信起來。

同時,父母應該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如果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儘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而且注意語氣,以避免孩子們內心受到傷害,變得不自信。

2,讓孩子丟棄不現實的自滿情緒。在挫折中建立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有個特點,總是信心滿滿的在事前誇口。而碰見挫折又覺得自己無能。

如何更好的去鼓勵孩子,也成了父母們時時要思考面對的問題。

過於自信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因為他沒有重視現實。而把現時簡單化,理想化。

事實上,孩子並不真正的懂得什麼是自信。他們把自信理解成了”我可以!”而“我不可以”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喪氣。就會消極。

是的,無論孩子是自信還是不自信,我們都應該無條件的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

比如孩子參加比賽。賽前,孩子非常自信。認為對手不堪一擊。自己肯定可以獲得第一名。

因為從報名成績看,孩子的成績是排在這個項目的第一名。可是,體育比賽的魅力就是成績的不確定性。

比賽那天,因為天氣原因,孩子沒有拿到第一。成績比第一名慢了一點點。結果,導致孩子精神崩潰。懷疑自己。

這時,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心態。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績。肯定孩子。讓孩子覺得這樣的成績父母看來是認可的。但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在賽前多考慮一些困難,那麼你的成績不會是現在這樣。

是的,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父母的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並讓孩子明白了,不恰當的自信滿滿,其實就是不自信。因為它不瞭解現實。

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以對事物百分之百的拿捏。而非一時興起的感覺。

如果我們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的優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這樣,於是,他就會主動的改正自己的想法,建立新的自信。

3,有時候,孩子的不自信中的一部分,是我們過高的要求造成成的

不切合實際的高標準,會造成孩子的望而生畏。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我們常常拿孩子的現在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發現孩子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錯的。於是,我們就會埋怨孩子,述說孩子的不是。給孩子心裡產生壓力。

比如,孩子因為智力的問題,學習跟不上。但是父母總認為這是孩子不努力造成的。於是,父母經常數落孩子。把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好的同學比。可是,越這樣,孩子對學習越不感興趣。最後對學習產生厭煩。

適時的高標準是必要的。它會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如果這個目標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就會從心裡排斥這個目標。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負面想法自我反駁”,通過引導孩子客觀分析最壞、最好、最可能三種結果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從絕對化負面結論中跳出來,同時激發孩子自己找出促進好結果、避免壞結果發生的具體行動方法,讓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變為“習得性樂觀”。

孩子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要靠父母的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將會對孩子成年之後,親和社會,成功事業,美好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不自信,真的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如果父母不注意,將會後悔。

他們把自信理解成了”我可以!”而“我不可以”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喪氣。就會消極。

是的,無論孩子是自信還是不自信,我們都應該無條件的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

比如孩子參加比賽。賽前,孩子非常自信。認為對手不堪一擊。自己肯定可以獲得第一名。

因為從報名成績看,孩子的成績是排在這個項目的第一名。可是,體育比賽的魅力就是成績的不確定性。

比賽那天,因為天氣原因,孩子沒有拿到第一。成績比第一名慢了一點點。結果,導致孩子精神崩潰。懷疑自己。

這時,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心態。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績。肯定孩子。讓孩子覺得這樣的成績父母看來是認可的。但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在賽前多考慮一些困難,那麼你的成績不會是現在這樣。

是的,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父母的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並讓孩子明白了,不恰當的自信滿滿,其實就是不自信。因為它不瞭解現實。

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以對事物百分之百的拿捏。而非一時興起的感覺。

如果我們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的優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這樣,於是,他就會主動的改正自己的想法,建立新的自信。

3,有時候,孩子的不自信中的一部分,是我們過高的要求造成成的

不切合實際的高標準,會造成孩子的望而生畏。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我們常常拿孩子的現在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發現孩子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錯的。於是,我們就會埋怨孩子,述說孩子的不是。給孩子心裡產生壓力。

比如,孩子因為智力的問題,學習跟不上。但是父母總認為這是孩子不努力造成的。於是,父母經常數落孩子。把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好的同學比。可是,越這樣,孩子對學習越不感興趣。最後對學習產生厭煩。

適時的高標準是必要的。它會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如果這個目標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就會從心裡排斥這個目標。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負面想法自我反駁”,通過引導孩子客觀分析最壞、最好、最可能三種結果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從絕對化負面結論中跳出來,同時激發孩子自己找出促進好結果、避免壞結果發生的具體行動方法,讓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變為“習得性樂觀”。

孩子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要靠父母的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將會對孩子成年之後,親和社會,成功事業,美好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不自信,真的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如果父母不注意,將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