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不自信 原因在父母 你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嗎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首先, 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自信。

從字面上看,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

作為父母, 我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什麼呢?是相信自己有價值?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

是的。 孩子的這兩方面, 我們都需要培養。

所以, 培養孩子的自信, 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二是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1, 如果你的孩子被告知她真的很慢--

起床慢。

吃飯慢。

說話慢。 。 。 。 。 .

孩子因為作業寫得慢, 在課堂上總是做不完, 經常被老師留下來。

其實, 孩子自己也對此感到難堪。 而掩飾這種難堪, 有時候只能用“謊”!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 卻說是留下來幫同學忙或者是記作業。

孩子變得很不自信。

“慢”=”錯誤”?

不是!因為有的孩子的特質就是比較慢, 比一般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 需要多一點時間。 這並不是缺點。

如果你總是在說:”你還不快點。 。 。 。 。 。 ”或者“”在這樣慢下去,

你連飯都吃不上。 。 。 。 。 。 。 ”那你就會毀了你的孩子。

不要輕易給孩子的習慣貼上標籤。 特別是不要給孩子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總是注意孩子“慢”的這個特質, 並不斷的擴大化, 那麼, 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不斷發現慢的證據, 就會確信了別人對自己的指責。 就會變得更加不自信。

要鼓勵你的孩子。 時刻關注孩子的微小進步。 要讓孩子用自身的體驗, 來克服自己“慢”的特質。

比如, 孩子起床慢。 通常父母都會不停的督促孩子趕快起床。 並不停的催。 這個時候, 你是否可以不去催孩子, 只是告訴孩子現在幾點了。 離上學時間還有一個小時。 如果你還是這樣慢, 你可能吃不上早飯。 而且上學還會遲到。

孩子是否明白自己的現狀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讓孩子自身體驗一下如果這樣慢下去, 上學遲到的結果--被老師罰站。

孩子如果自身體驗了遲到的後果, 那麼, 孩子一定會改變自己的“慢。 ”

這樣會讓孩子改變慢的習慣, 變得自信起來。

同時, 父母應該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如果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 儘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 而且注意語氣, 以避免孩子們內心受到傷害, 變得不自信。

2, 讓孩子丟棄不現實的自滿情緒。 在挫折中建立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有個特點, 總是信心滿滿的在事前誇口。 而碰見挫折又覺得自己無能。

如何更好的去鼓勵孩子, 也成了父母們時時要思考面對的問題。

過於自信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 因為他沒有重視現實。 而把現時簡單化, 理想化。

事實上, 孩子並不真正的懂得什麼是自信。 他們把自信理解成了”我可以!”而“我不可以”的時候, 孩子們就會喪氣。 就會消極。

是的, 無論孩子是自信還是不自信, 我們都應該無條件的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

比如孩子參加比賽。 賽前, 孩子非常自信。 認為對手不堪一擊。 自己肯定可以獲得第一名。

因為從報名成績看, 孩子的成績是排在這個項目的第一名。 可是, 體育比賽的魅力就是成績的不確定性。

比賽那天, 因為天氣原因, 孩子沒有拿到第一。 成績比第一名慢了一點點。 結果, 導致孩子精神崩潰。 懷疑自己。

這時,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心態。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績。肯定孩子。讓孩子覺得這樣的成績父母看來是認可的。但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在賽前多考慮一些困難,那麼你的成績不會是現在這樣。

是的,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父母的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並讓孩子明白了,不恰當的自信滿滿,其實就是不自信。因為它不瞭解現實。

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以對事物百分之百的拿捏。而非一時興起的感覺。

如果我們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的優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這樣,於是,他就會主動的改正自己的想法,建立新的自信。

3,有時候,孩子的不自信中的一部分,是我們過高的要求造成成的

不切合實際的高標準,會造成孩子的望而生畏。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我們常常拿孩子的現在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發現孩子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錯的。於是,我們就會埋怨孩子,述說孩子的不是。給孩子心裡產生壓力。

比如,孩子因為智力的問題,學習跟不上。但是父母總認為這是孩子不努力造成的。於是,父母經常數落孩子。把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好的同學比。可是,越這樣,孩子對學習越不感興趣。最後對學習產生厭煩。

適時的高標準是必要的。它會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如果這個目標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就會從心裡排斥這個目標。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負面想法自我反駁”,通過引導孩子客觀分析最壞、最好、最可能三種結果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從絕對化負面結論中跳出來,同時激發孩子自己找出促進好結果、避免壞結果發生的具體行動方法,讓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變為“習得性樂觀”。

孩子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要靠父母的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將會對孩子成年之後,親和社會,成功事業,美好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不自信,真的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如果父母不注意,將會後悔。

懷疑自己。

這時,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心態。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成績。肯定孩子。讓孩子覺得這樣的成績父母看來是認可的。但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在賽前多考慮一些困難,那麼你的成績不會是現在這樣。

是的,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父母的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並讓孩子明白了,不恰當的自信滿滿,其實就是不自信。因為它不瞭解現實。

孩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以對事物百分之百的拿捏。而非一時興起的感覺。

如果我們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的優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這樣,於是,他就會主動的改正自己的想法,建立新的自信。

3,有時候,孩子的不自信中的一部分,是我們過高的要求造成成的

不切合實際的高標準,會造成孩子的望而生畏。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我們常常拿孩子的現在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發現孩子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錯的。於是,我們就會埋怨孩子,述說孩子的不是。給孩子心裡產生壓力。

比如,孩子因為智力的問題,學習跟不上。但是父母總認為這是孩子不努力造成的。於是,父母經常數落孩子。把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好的同學比。可是,越這樣,孩子對學習越不感興趣。最後對學習產生厭煩。

適時的高標準是必要的。它會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如果這個目標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就會從心裡排斥這個目標。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負面想法自我反駁”,通過引導孩子客觀分析最壞、最好、最可能三種結果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從絕對化負面結論中跳出來,同時激發孩子自己找出促進好結果、避免壞結果發生的具體行動方法,讓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變為“習得性樂觀”。

孩子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要靠父母的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將會對孩子成年之後,親和社會,成功事業,美好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不自信,真的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如果父母不注意,將會後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