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才是最權威的版本!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各省高考作文解析

小編說

昨天,2017年高考作文的各路解析被刷爆朋友圈,

但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最權威版本,來自教育部官微。

不過,為節省高考生和教育者的時間,我們把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進行了提取,因此,本文不僅是最權威,更是最簡潔的版本!

全國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市的高考卷,均被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給出了得分點、命題思路等解析,這對於考生自測分數、教師日後講解,將是最有分量的依據。

全國卷Ⅰ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字”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用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字,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十二個“中國關鍵字”是考生落筆的抓手。

關鍵字搭配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長城”“京劇”講講擁有古老文明的傳統中國,由“高鐵”“移動支付”談談現代開放的高科技中國,由“中華美食”“廣場舞”說說好玩的中國或熱情的中國,由“共用單車”“移動支付”聊聊生機勃勃的時尚中國或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互聯網中國。

另外,還可以將傳統的國粹“京劇”與時下流行的“廣場舞”並置而觀,

將文化悠久的“中華美食”與“食品安全”的嚴峻現實作勾連,也可以將古時的“長城”與當下的“一帶一路”相互對照、相互發明……

“鼓勵關鍵字搭配組合的創造性。

命題並不限制考生的想像力,為批判性思維的發揮預留了很大空間。

如由“美麗鄉村”走筆於舊式城鎮化的痼疾和“留住鄉愁”的必要,從“大熊貓”延伸到動物保護乃至生態保護的迫切,

借“空氣污染”“食品安全”論述過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這“五大發展理念”的呼喚。

考生可以直面發展中的問題,正視前進中的矛盾,看到潛在的危機,以高度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出謀劃策,添磚加瓦。

“寫作要求中,“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也是命題的核心所在。

1、考生可想像自己面向全體侃侃而談,也可預設某一個或某一類外國青年與之對話。

優秀的文章應該有針對性地面對預設的讀者寫作,尋求共識乃至注意話語策略。

2、“讀懂”可理解為從茫然無知到初步瞭解,也可理解為從不全面到更全面的瞭解,而如何理解並落實“幫助”,則與預設的讀者類型相關,也會影響立意的深度、寫作的難度。

全國卷Ⅱ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

(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並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命題要求“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實則是引導考生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內涵的基礎上自主進行組合,從“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啟動名句的內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論述兩三個名句的相通內涵,如以①⑤為基礎探討自強奮發、敢作敢為;

也可以辯證思考由兩三個名句組合生髮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為基礎,討論自信與正視問題、開放進取之間的關係;

考生還可以深入研析個人、國家、社會及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以①③④⑤為基礎,探究如何全面提升個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為基礎,表現個人對家國情懷、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思索,或以③⑤⑥為基礎,論說堅持自我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關係,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帶給他的感觸與思考,而由此出發立意行文,對名句作者及其時代進行歷史分析,個性化地闡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會,講述中華名句化育後世的精彩故事,論說名言警句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命題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傳承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豐富期待。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義的簡單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語言表達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和說服力;將名句自然融入文章、與全文渾然一體,對考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一任務型材料作文的創新,為辨識考生水準高下、強化區分度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全國卷III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17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試題材料中的內容,意在引導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內在關聯與生長性。

如為國選材與社會進步,時代拐點與國家走勢,個人奮鬥與家庭期許,歷史沉思與當下使命,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今昔對比與感慨生髮……

考生更要關注題目的具體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

“考生對於“我”的構思定位,既可寫實,亦可虛構。

不同于一般的話題作文,聚焦審視與表達的主體——“我”,喚醒考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為考生“鎖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就本題寫作的預估和建議來說,若選擇以“我看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寫作相對集中,考生須從標題的擬定開始,就聚焦對於“高考”的看法與評價:

既可肯定高考對於國家、社會、個人的意義與價值,如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價值,對於公平社會的建設意義,對於個人提升的引領作用等;也可質疑討論高考考查的科學性、錄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亂象等。

若選擇以“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可供考生寫作的空間比較大,選擇的文體較多:

如記敘類文體,可以圍繞材料的觸發點對自己的高考經歷或憧憬進行篩選整合,傳達出“我”之於“高考”的生活過往與內心期許,甚至通過個人軌跡折射時代變遷。

有能力的考生還可以將其虛構為小說,間接傳達“我”之於“高考”的獨特體驗與個性理解。此題也有散文詩歌等文體的寫作空間。

北京卷試題內容

26.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①紐帶是能夠起聯繫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彙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等都需要紐帶。

請以“說紐帶”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②2049年,我們的共和國將迎來百年華誕。屆時假如請你拍攝一幅或幾幅照片來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成就,你將選擇怎樣的畫面?

請展開想像,以“共和國,我為你拍照”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想像合理,有敘述,有描寫。可以寫宏大的畫面,也可以寫小的場景,以小見大。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第一題側重議論能力的考查;第二題側重記敘能力的考查。

第一題:“說紐帶”

“以“說紐帶”為題,意在借助“紐帶”的比喻意義,聯繫歷史或現實闡述其作用、價值和意義等,以考查考生的認識水準和寫作能力。

題目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既有歷史感,也有現實感,無論從較為寬闊的視野,還是從相對微觀的視角,都可以提出觀點、展開論述,有利於那些平時重積累、有思想並在議論文寫作方面有實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與議論的能力。

第二題:“共和國,我為你拍照”

“題目在具體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開掘。

考生可以就拍攝的一幅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也可以就幾幅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

寫作要求上,除了記敘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16年基礎上繼續強調“有描寫”,這是針對考生記敘文寫作中常見問題提出的,不僅是閱卷的評分參考點,也對中學記敘文寫作教學具有引導作用。

天津卷試題內容

22.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60分)

我們在長輩的環繞下成長,自以為瞭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的積澱,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

十八歲的我們已經長大,今天的重讀,是成年個體之間平等的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通往理性認知的幽徑。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深入思考,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鮮明;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題目需要考生從凝聚個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閱歷中選材,關注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的關係,既喚醒內心的真摯情感,又思考個人精神成長,富有人文情懷。

2.“長輩”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長親人或老師等。

依據材料,考生可以通過長輩的人生經歷重新思考過去的時代與歷史,思考家族傳統和民族傳統方面的文化積澱,思考長輩的人生智慧和經驗教訓,也可以在長幼互動關係中,以長輩為鏡鑒重新發現與認識自我,從“我”的視角觀照長輩在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上的進步與成熟……

3.寫長輩、寫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歲成人”的眼光來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觸摸靈魂,則需要考生處理好感性☆禁☆生☆禁☆活與理性思考的關係,需要處理好表像與本質的關係,需要思考延續傳統與突破傳統的關係,需要思考傳統中核心價值的恒定與時代變化的關係……

上海卷試題內容

26.寫作(70分)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考生要對題目提供的現象進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聯繫題目中“生活充滿變數”這一背景考察預測行為出現的原因以及這一背景對預測效果的影響,然後需要聯繫自身個人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思考個人對待預測所應採取的態度。

2、作文題目勾連預測行為的久遠性和現代生活的新趨勢,一方面既可以讓考生調動積累,又可以讓考生從身邊提煉事例。

另一方面,由於內容與考生生活具有一定關聯度,較容易激發考生的思維主動性,讓考生有話可說,使得測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水準。

3、即使當考生在某一觀點上立足站定,對他所選定觀點的思考仍有縱向深入的可能空間,這使得本題目能很好完成對思維品質的考查。

江蘇卷試題內容

20.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材料共三句話。

“第一句話,“生活中離不開車”,是生活的常識,也是題目的引子,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生活,進而聚焦生活中的車。“第二句話,從“種類”和“形態”兩個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導,意在幫助學生展開聯想。

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車,如童車、碰碰車、自行車、三輪車、汽車、動車等,又如共用單車、網約車、無人駕駛汽車等,車的速度有快有慢,車的容量有大有小,車的使用方式有新有舊,或是尋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進步之成果,體現不同生活理念,蘊藏各自時代記憶。

各種車都能寫,地區發展的差異,個體體驗的獨特,恰恰是寫作的寶貴資源。

“第三句話,是材料的關鍵所在。

“車來車往”既可以是現實中觀察到的車流來往,也可以虛化為與車有關的記憶、思考和體悟。

“車來車往”是本句中四個分句的共同主語,也是不同寫作角度的相同出發點。

四個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寫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時代發展,如過去家庭以擁有自行車而自豪,到現在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可以小觀大,捕捉人間真情,如父母用車接送孩子發生的親情故事;可觀往知來,討論變遷的生活理念,如從追求快捷到重視環保的轉變;也可由表及裡,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前兩個角度側重感性,後兩個角度側重理性。這幾個角度,既可以單寫,也可以交叉,還可以綜合,給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寫作才華的空間。

浙江卷試題內容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於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對於文體雖無顯性的規定,卻有隱性的指向,在題幹中有“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一段話,引導學生寫成“論述類”文體。

ps:考生寫成其他文體,只要能表達自己看法,根據作文分項分等評分辦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

2、考生一般可以從“書本知識”(讀萬卷書),“生活,或自然與社會”(行萬里路),“自己的心靈”(三省吾身)三方面展開。

當然,也可以從“什麼是三本大書?”“為什麼要讀三本大書?”“怎麼讀好三本大書?”三個角度展開。

如果思考再深點,還可以提出一些新觀點展開論述,如“不同的人會讀不同的大書”“人在不同階段會側重讀不同的大書”等等。

山東卷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書店開啟24小時經營模式。兩年來,每到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走進書店。他們中有喜歡夜讀的市民,有自習的大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工作人員說:“有些人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但他們只要來看書,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們的讀者;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我們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要求:①選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其一,從書店角度立意。

就其功能來講,書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的場所,能夠給人們的文化成長提供精神食糧,給社會的進步提供文化滋養;就其經營理念而言,其人文發展理念、創新理念、共用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時代精神;就書店的象徵意義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託、心靈成長、文化滋養的文化空間的意義。

“其二,從顧客、讀者角度立意。

可以聯繫給定材料,書寫個人對精神食糧的需求與享受,或書店這樣的文化環境對於自己成長的滋養價值意義,也可以緊扣書店文化環境談人際關係問題等。

根據自己的感悟與聯想,考生可以敘寫書店這類文化空間助使心靈成長或提供精神棲息港灣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闡發由這一現實事件引發的理性思辨或問題探究。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月是故鄉明。

(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

(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並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命題要求“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實則是引導考生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內涵的基礎上自主進行組合,從“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啟動名句的內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論述兩三個名句的相通內涵,如以①⑤為基礎探討自強奮發、敢作敢為;

也可以辯證思考由兩三個名句組合生髮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為基礎,討論自信與正視問題、開放進取之間的關係;

考生還可以深入研析個人、國家、社會及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以①③④⑤為基礎,探究如何全面提升個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為基礎,表現個人對家國情懷、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思索,或以③⑤⑥為基礎,論說堅持自我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關係,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帶給他的感觸與思考,而由此出發立意行文,對名句作者及其時代進行歷史分析,個性化地闡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會,講述中華名句化育後世的精彩故事,論說名言警句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命題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傳承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豐富期待。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義的簡單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語言表達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和說服力;將名句自然融入文章、與全文渾然一體,對考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一任務型材料作文的創新,為辨識考生水準高下、強化區分度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全國卷III

試題內容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17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試題材料中的內容,意在引導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內在關聯與生長性。

如為國選材與社會進步,時代拐點與國家走勢,個人奮鬥與家庭期許,歷史沉思與當下使命,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今昔對比與感慨生髮……

考生更要關注題目的具體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

“考生對於“我”的構思定位,既可寫實,亦可虛構。

不同于一般的話題作文,聚焦審視與表達的主體——“我”,喚醒考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為考生“鎖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就本題寫作的預估和建議來說,若選擇以“我看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寫作相對集中,考生須從標題的擬定開始,就聚焦對於“高考”的看法與評價:

既可肯定高考對於國家、社會、個人的意義與價值,如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價值,對於公平社會的建設意義,對於個人提升的引領作用等;也可質疑討論高考考查的科學性、錄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亂象等。

若選擇以“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可供考生寫作的空間比較大,選擇的文體較多:

如記敘類文體,可以圍繞材料的觸發點對自己的高考經歷或憧憬進行篩選整合,傳達出“我”之於“高考”的生活過往與內心期許,甚至通過個人軌跡折射時代變遷。

有能力的考生還可以將其虛構為小說,間接傳達“我”之於“高考”的獨特體驗與個性理解。此題也有散文詩歌等文體的寫作空間。

北京卷試題內容

26.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①紐帶是能夠起聯繫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彙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等都需要紐帶。

請以“說紐帶”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②2049年,我們的共和國將迎來百年華誕。屆時假如請你拍攝一幅或幾幅照片來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成就,你將選擇怎樣的畫面?

請展開想像,以“共和國,我為你拍照”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想像合理,有敘述,有描寫。可以寫宏大的畫面,也可以寫小的場景,以小見大。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第一題側重議論能力的考查;第二題側重記敘能力的考查。

第一題:“說紐帶”

“以“說紐帶”為題,意在借助“紐帶”的比喻意義,聯繫歷史或現實闡述其作用、價值和意義等,以考查考生的認識水準和寫作能力。

題目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既有歷史感,也有現實感,無論從較為寬闊的視野,還是從相對微觀的視角,都可以提出觀點、展開論述,有利於那些平時重積累、有思想並在議論文寫作方面有實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與議論的能力。

第二題:“共和國,我為你拍照”

“題目在具體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開掘。

考生可以就拍攝的一幅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也可以就幾幅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

寫作要求上,除了記敘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16年基礎上繼續強調“有描寫”,這是針對考生記敘文寫作中常見問題提出的,不僅是閱卷的評分參考點,也對中學記敘文寫作教學具有引導作用。

天津卷試題內容

22.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60分)

我們在長輩的環繞下成長,自以為瞭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的積澱,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

十八歲的我們已經長大,今天的重讀,是成年個體之間平等的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通往理性認知的幽徑。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深入思考,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鮮明;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題目需要考生從凝聚個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閱歷中選材,關注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的關係,既喚醒內心的真摯情感,又思考個人精神成長,富有人文情懷。

2.“長輩”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長親人或老師等。

依據材料,考生可以通過長輩的人生經歷重新思考過去的時代與歷史,思考家族傳統和民族傳統方面的文化積澱,思考長輩的人生智慧和經驗教訓,也可以在長幼互動關係中,以長輩為鏡鑒重新發現與認識自我,從“我”的視角觀照長輩在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上的進步與成熟……

3.寫長輩、寫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歲成人”的眼光來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觸摸靈魂,則需要考生處理好感性☆禁☆生☆禁☆活與理性思考的關係,需要處理好表像與本質的關係,需要思考延續傳統與突破傳統的關係,需要思考傳統中核心價值的恒定與時代變化的關係……

上海卷試題內容

26.寫作(70分)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考生要對題目提供的現象進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聯繫題目中“生活充滿變數”這一背景考察預測行為出現的原因以及這一背景對預測效果的影響,然後需要聯繫自身個人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思考個人對待預測所應採取的態度。

2、作文題目勾連預測行為的久遠性和現代生活的新趨勢,一方面既可以讓考生調動積累,又可以讓考生從身邊提煉事例。

另一方面,由於內容與考生生活具有一定關聯度,較容易激發考生的思維主動性,讓考生有話可說,使得測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水準。

3、即使當考生在某一觀點上立足站定,對他所選定觀點的思考仍有縱向深入的可能空間,這使得本題目能很好完成對思維品質的考查。

江蘇卷試題內容

20.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材料共三句話。

“第一句話,“生活中離不開車”,是生活的常識,也是題目的引子,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生活,進而聚焦生活中的車。“第二句話,從“種類”和“形態”兩個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導,意在幫助學生展開聯想。

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車,如童車、碰碰車、自行車、三輪車、汽車、動車等,又如共用單車、網約車、無人駕駛汽車等,車的速度有快有慢,車的容量有大有小,車的使用方式有新有舊,或是尋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進步之成果,體現不同生活理念,蘊藏各自時代記憶。

各種車都能寫,地區發展的差異,個體體驗的獨特,恰恰是寫作的寶貴資源。

“第三句話,是材料的關鍵所在。

“車來車往”既可以是現實中觀察到的車流來往,也可以虛化為與車有關的記憶、思考和體悟。

“車來車往”是本句中四個分句的共同主語,也是不同寫作角度的相同出發點。

四個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寫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時代發展,如過去家庭以擁有自行車而自豪,到現在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可以小觀大,捕捉人間真情,如父母用車接送孩子發生的親情故事;可觀往知來,討論變遷的生活理念,如從追求快捷到重視環保的轉變;也可由表及裡,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前兩個角度側重感性,後兩個角度側重理性。這幾個角度,既可以單寫,也可以交叉,還可以綜合,給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寫作才華的空間。

浙江卷試題內容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於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1、對於文體雖無顯性的規定,卻有隱性的指向,在題幹中有“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一段話,引導學生寫成“論述類”文體。

ps:考生寫成其他文體,只要能表達自己看法,根據作文分項分等評分辦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

2、考生一般可以從“書本知識”(讀萬卷書),“生活,或自然與社會”(行萬里路),“自己的心靈”(三省吾身)三方面展開。

當然,也可以從“什麼是三本大書?”“為什麼要讀三本大書?”“怎麼讀好三本大書?”三個角度展開。

如果思考再深點,還可以提出一些新觀點展開論述,如“不同的人會讀不同的大書”“人在不同階段會側重讀不同的大書”等等。

山東卷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書店開啟24小時經營模式。兩年來,每到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走進書店。他們中有喜歡夜讀的市民,有自習的大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工作人員說:“有些人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但他們只要來看書,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們的讀者;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我們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要求:①選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解析“

其一,從書店角度立意。

就其功能來講,書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的場所,能夠給人們的文化成長提供精神食糧,給社會的進步提供文化滋養;就其經營理念而言,其人文發展理念、創新理念、共用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時代精神;就書店的象徵意義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託、心靈成長、文化滋養的文化空間的意義。

“其二,從顧客、讀者角度立意。

可以聯繫給定材料,書寫個人對精神食糧的需求與享受,或書店這樣的文化環境對於自己成長的滋養價值意義,也可以緊扣書店文化環境談人際關係問題等。

根據自己的感悟與聯想,考生可以敘寫書店這類文化空間助使心靈成長或提供精神棲息港灣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闡發由這一現實事件引發的理性思辨或問題探究。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