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營口老地名│營口碼頭

營口碼頭

作者 李桂椿

營口是東北地區最早開放的港口。據清雍正四年(1726)天后宮(西大廟)碑文記載:“沒溝營(當時營口稱為沒溝營)——通郡渡津,舳艫雲集,日以千計。”這說明當時在清雍正年間營口早已是各種船隻停泊的碼頭,

遠近聞名的水陸商埠。

第二次鴉☆禁☆片戰爭中,清咸豐八年(1858)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開闢牛莊等通商口岸。後英國人感到牛莊水淺輪船難以駛入不宜做通商口岸。清咸豐十一年(1861)英國人“密迪樂”到營口勘查,

提出開闢營口港以取代牛莊。英國人把通商口岸移到營口後在遼河南岸修建碼頭,停泊船隻,以水運貿易。清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三日營口開港。此後,日本人、德國人、美國人等還有本地商賈相繼在營口沿河修建碼頭。

到20世紀30年代,營口的碼頭東自三家子西至遼河入海口已建成大小40多處。

其中,有三家子碼頭、鹽場碼頭、小寺碼頭(日本)、滿鐵車站碼頭(日本)、同福碼頭、太古東碼頭(英國)、東大通碼頭、肇興東碼頭、三義興碼頭、遠來碼頭(英國)、怡和碼頭(英國)、遼東碼頭、東海關碼頭、招商局碼頭(中國政府官辦委託英商代理)、東旗昌碼頭(英國)、肇興西碼頭、西大通碼頭、青島礦務局碼頭、東和碼頭、太古碼頭(英國)、廣隆碼頭、東毓大碼頭、西毓大碼頭、北方航業碼頭、日新昌碼頭、東寧公司碼頭、海昌碼頭、國際公司(日本)碼頭、東記東棧碼頭、德士古碼頭(德國)、仁成號碼頭、西海關碼頭、西旗昌碼頭(中外合辦)、海邊員警隊碼頭;遼河北岸還有美孚碼頭(美國)、北票礦務局碼頭、河北車站碼頭、河北西海關碼頭等(注:這些碼頭沒有按序排列)。
這些碼頭最初設施非常簡單。每當船隻靠岸只須搭橋板,便可裝卸貨物,後來水面系一隻船或浮標箱(躉船)。
多數碼頭以木樁、蘆葦鋪墊或夯實,棧橋以木樁為柱,上鋪木板而成,少數碼頭以混凝土、鋼筋修築。

營口各碼頭不同,吞吐貨物也不同,有裝卸建材的,有專運豆餅的,有專運食鹽的,有專運煤炭的,有專運輸煤油的,有專卸水產品的,

有專運卸糧食的,也有專運卸雜貨、山貨的,還有專運送旅客的。當時進出營口的貨物多數是通過水上運輸的,而營口碼頭便是主要的轉運站。

停泊在碼頭的船隻各異,有鐵甲輪船、帆船、槽船、舢板等。鐵甲輪船外國人多用,也有租給本地商戶使用的。而中國人多使用木制船。這些船隻其裝載重者達上千噸,輕者幾噸。外輪多載中國東北的土特產品,如煤、鹽、木材、豆類、糧食、藥材等重要物資出口。而進口的貨物則是外國過剩的產品,如日用品、化妝品、西藥、煤油等;還有毒☆禁☆品,如海☆禁☆洛☆禁☆因、鴉☆禁☆片、嗎啡等,可以說凡是當時人們習慣上稱呼代“洋”字的東西均為“舶來品”。而國內船隻所載卸的土特產品有的是從南方運來,有的則從遼河上游運來,如大豆、高粱、山貨等。

當時輪船行駛與停泊均按規則航行。內港設停船界標(遺址位於原營口市日用塑膠廠西側,現勝利街道遼河社區境內),界標上寫“蔔內門”三個字。各種船舶停靠碼頭均有區別,界標以東為輪船停泊,以西為木船停泊。

據《營口文史資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春夏秋之際,遼河流域的船有煙臺、威海、石島、青島、天津、寧波、汕頭、廈門、香港、臺灣等地區和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大木帆船、輪船,航海沿河而來,累計一年達4萬多艘。”裝卸的貨物也不少。又據史料介紹;僅1901年至1910年10年間,外國人從營口碼頭運出大豆、豆油、藥材、煤炭等資源每年不少於100萬噸。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東北,他們採取各種手段排擠民族航運業,加之遼河航道逐年積淤,碼頭失修致使營口港口吞吐能量日益減少,直至營口解放前夕營口碼頭停運。

1948年營口解放。1957年8月1日遼寧省在沿海、遼河水系等開闢水陸聯運業務。營口等為換裝港口。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

而進口的貨物則是外國過剩的產品,如日用品、化妝品、西藥、煤油等;還有毒☆禁☆品,如海☆禁☆洛☆禁☆因、鴉☆禁☆片、嗎啡等,可以說凡是當時人們習慣上稱呼代“洋”字的東西均為“舶來品”。而國內船隻所載卸的土特產品有的是從南方運來,有的則從遼河上游運來,如大豆、高粱、山貨等。

當時輪船行駛與停泊均按規則航行。內港設停船界標(遺址位於原營口市日用塑膠廠西側,現勝利街道遼河社區境內),界標上寫“蔔內門”三個字。各種船舶停靠碼頭均有區別,界標以東為輪船停泊,以西為木船停泊。

據《營口文史資料》記載:“清同治年間春夏秋之際,遼河流域的船有煙臺、威海、石島、青島、天津、寧波、汕頭、廈門、香港、臺灣等地區和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大木帆船、輪船,航海沿河而來,累計一年達4萬多艘。”裝卸的貨物也不少。又據史料介紹;僅1901年至1910年10年間,外國人從營口碼頭運出大豆、豆油、藥材、煤炭等資源每年不少於100萬噸。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東北,他們採取各種手段排擠民族航運業,加之遼河航道逐年積淤,碼頭失修致使營口港口吞吐能量日益減少,直至營口解放前夕營口碼頭停運。

1948年營口解放。1957年8月1日遼寧省在沿海、遼河水系等開闢水陸聯運業務。營口等為換裝港口。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