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營口老地名│營口炮臺

營口炮臺

作者 李桂椿

營口炮臺,曾稱營口大炮臺、沒溝營炮臺。

其遺址位於現渤海大街西端、得勝街道辦事處境內。又因該炮臺坐落在營口的西部,故人們俗稱其“西炮臺”。

據《營口縣誌》載:“光緒八年,北洋大臣奉旨,會同盛京將軍紮飭營口海關道續昌,擇度要塞地形,於遼河口沿海東岸建築炮臺一座,並修營房二百間,

當由北洋大臣派官二員,兵百名,來營督修。旋加派毅軍兩營,奉軍兩營,道標一營。”修築營口炮臺主要是為了防禦外來入侵之敵。

營口炮臺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竣工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歷經6年,為清朝時期東北地區重要海防工程之一。

繼營口海關道續昌之後,

光緒八年(1882)秋天,奉軍前營步隊管帶(相當於現在部隊的營長)喬幹臣來營接替,增添兵力一倍,重新排列部隊,分前、後、左、右、中和新兵、騎兵、副前、副後各哨駐守炮臺,同時兼修炮臺。清光緒十年(1884)夏,清將領左寶貴(回族)來營籌辦海防,督修炮臺。

此炮臺呈扇面形,築有炮臺3座,炮臺上四周加築圍牆為掩體,高2米,圍牆下有暗炮眼8處,圍牆外挖掘長溝壕環繞。炮臺內建營房200餘間,

設有軍械庫,後面中間有一處營門,兩旁各有營門一處,有水洞兩處。炮臺還有蓄水池、吊橋、火藥庫、電線庫、哨樓、防潮壩等形成堅實的軍事防禦工程。炮臺東側修有62米長、10多米寬的坡道,直達臺上。炮臺頂圍牆外修馬道周長850余米,寬1米餘。

當時,營口炮臺有各種火炮共52門,其中口徑10釐米的炮4尊,口徑15釐米的炮4尊,口徑21釐米的炮兩尊,洋裝炮36尊,三棱銅炮6尊,這些火炮有中國人製造的,

也有德國人製造的。

營口炮臺竣工6年後,甲午戰爭中該炮臺被日軍強佔。之後清光緒十六年(1900)俄軍佔領營口,將炮臺內庫中彈藥、器械、服裝損毀。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軍在炮臺正中修建一座瞭望樓,圍牆設置鐵堡數個,1987年,為恢復炮臺原貌,經遼寧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將瞭望樓和數個鐵堡拆除。營口炮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營口炮臺又被國務院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