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敬璉:與改革開放一同邁向四十不惑

改革開放的近40年,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是見證者更是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這位祖籍常州的東吳後人,今天依然全力奔波在推進中國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前行路上。

吳敬璉 1930年1月出生,祖籍:常州武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連續五次獲得中國“孫冶方經濟科學家”,2005年榮獲首屆“中國經濟學獎傑出貢獻獎”。

1954年,吳敬璉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

目前還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80年代初參與創建了“中國比較制度分析學科”,運用這一成果,論證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之後又率先提出了“整體改革論”,並為國有經濟的改造和現代公司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改革開放摸索前行的近四十年裡,堅持獨立的學術思想常常背負重壓,吳敬璉這本《重啟改革議程》的寫作助手:馬國川曾經感受過冰山一角。

這本書寫於2009年到2012年間。然而書稿送出去後,在當時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合作方猶疑不定權衡再三。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召開,提出加快改革、深化改革,肯定了吳老的觀點,這本書又恢復了原本的書名,之後一版再版,並出了英文版。

之後,吳敬璉又寫了本《直面大轉型時代》,為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吳敬璉的努力表現在每一天的時間表上,在接受記者採訪前的一周時間裡,吳老在北京接連開了四個會,之後他和夫人周南,沒有帶助手,兩位87歲的老人從北京飛到上海,緊接著又在中歐開了一天的學術會議。行程匆匆,思考也一直在路上。採訪時,吳老突然對記者發問:“你們討論過範雨素嗎,據說70、80%的人認為她的問題出在改革。人們都忘了,改革開放以前農民進到縣城都要有路條。

範雨素是一位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文學愛好者,今年4月她在網上寫文章,講述自己及家庭的困苦生活,引發了網路熱議。從江湖到廟堂,新的動向,新的焦點,都是吳敬璉關注思考的內容,他曾兩次當選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詞中寫道:“一個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學者,

一個心系國家、情牽百姓的經濟學家。” 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裡,吳敬璉堅定著推進改革進程、維護市場規則的主張。

吳敬璉說:“很多官員都自認為他比市場要聰明,市場只是提供一個環境一個舞臺讓你去比武,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成功的就打開一條道路,就朝這條路走 我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那句話,它沒有說“更大地發揮政府作用”,它說的是“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做的事情是要提供公共品,另外一個政府要提供規則,和公正的執法。”

這位理性的學者,話語溫和堅定,只是在談到家鄉時,流露出了小小的得意:“因為當年在政協開會的時候,坐在主席臺上是按姓氏筆劃,我們四個人互相問,你是哪兒人,都是武進的,一個是吳祖強、一個是吳文英、一個是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 中國人叫郡望,郡望都是武進的,媽媽叫娘,祖母叫親娘,爸爸叫爹爹。我們常州那些名人,每個人都能寫本傳,寫幾本傳,我不算什麼,周有光,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驕傲。”

吳敬璉祖籍武進遙觀薛墅巷村,近年來他曾幾次回到常州,回到祖輩居住的薛墅巷村。吳家祠堂位於村子中心,有著600年歷史,北門上還留有之前的石刻。解放後,祠堂成了村裡的幼稚園,2013年10月,吳敬璉和夫人周南回到家鄉,族人吳松福拉著周南的手帶她看幼稚園。

泰伯後人,吳家子弟,《薛墅吳氏宗譜》1934年第十二次修譜時,吳敬璉4歲,排在第二十世,名:長明,字:敬璉。採訪前,薛墅巷村村委會委託我們把新版的《族譜》轉送給吳敬璉。

接受完記者的採訪,吳敬璉又開啟了當天的另一項工作。動筆前,他先著手給手提電腦裝一個新出的語音輸入法,同事說,吳老不僅在老一輩經濟學家中第一批用電腦寫作,他電腦軟體的更新也很快。

對科學新技術、社會新動向保持著敏銳的觸覺,87歲的吳敬璉在精神上有著和改革開放同齡的年富力強。

在中歐的圖書室一角,放著一個雕塑作品,這是一對企業家夫婦送給吳敬璉的,名字叫:一呼百應。表達了他們對吳敬璉學術水準和人格操守的敬仰。

政府要做的事情是要提供公共品,另外一個政府要提供規則,和公正的執法。”

這位理性的學者,話語溫和堅定,只是在談到家鄉時,流露出了小小的得意:“因為當年在政協開會的時候,坐在主席臺上是按姓氏筆劃,我們四個人互相問,你是哪兒人,都是武進的,一個是吳祖強、一個是吳文英、一個是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 中國人叫郡望,郡望都是武進的,媽媽叫娘,祖母叫親娘,爸爸叫爹爹。我們常州那些名人,每個人都能寫本傳,寫幾本傳,我不算什麼,周有光,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驕傲。”

吳敬璉祖籍武進遙觀薛墅巷村,近年來他曾幾次回到常州,回到祖輩居住的薛墅巷村。吳家祠堂位於村子中心,有著600年歷史,北門上還留有之前的石刻。解放後,祠堂成了村裡的幼稚園,2013年10月,吳敬璉和夫人周南回到家鄉,族人吳松福拉著周南的手帶她看幼稚園。

泰伯後人,吳家子弟,《薛墅吳氏宗譜》1934年第十二次修譜時,吳敬璉4歲,排在第二十世,名:長明,字:敬璉。採訪前,薛墅巷村村委會委託我們把新版的《族譜》轉送給吳敬璉。

接受完記者的採訪,吳敬璉又開啟了當天的另一項工作。動筆前,他先著手給手提電腦裝一個新出的語音輸入法,同事說,吳老不僅在老一輩經濟學家中第一批用電腦寫作,他電腦軟體的更新也很快。

對科學新技術、社會新動向保持著敏銳的觸覺,87歲的吳敬璉在精神上有著和改革開放同齡的年富力強。

在中歐的圖書室一角,放著一個雕塑作品,這是一對企業家夫婦送給吳敬璉的,名字叫:一呼百應。表達了他們對吳敬璉學術水準和人格操守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