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史為鑒:盤點歷次經濟危機中的大類資產表現

香港是 1997 年金融危機的受衝擊最大的核心區域之一,恒生指數 1998 恒生指數跌至 6544.79 點,一年內跌幅高達 60%,亞洲金融風暴同時也引發香港利率攀升、信貸萎縮、失業增加等問題,給香港房地產市場造成劇烈衝擊,

在 1997 年 10 月底至 1998 年 10 月的一年間,樓價(包括住宅及商業物業)急劇下跌 50%~60%。97 年的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但當國際資金獲利了結後,恢復是比較快的,波及面並未大幅擴大,且美國並非危機的核心爆發區域,對其自身經濟的衝擊不大,商業破產申請數量並未在危機期間有大幅上升。

隨著世界性的互聯網熱潮來臨,恒指在 2000 年 3 月 28 日達到 18397.57 點,是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最高點。

2001 年香港人均 GDP 出現負增長,儘管僅為-0.1%,但隨後爆發的美國 911 事件,及互聯網泡沫破裂,恒指不斷下探,直至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低點 8894.36 點,科網股泡沫破裂也使得香港住宅按揭貸款品質進一步下降,保持較高拖欠比率水準。科網股泡沫破滅對美國的實業衝擊較小,申請商業破產的企業家數增長不到 500 家。

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美國、德國、英國、香港均出現大幅回檔,其後美國、德國、英國證券市場不約而同的創出歷史新高。

香港則因受中國內地影響越來越大,走勢與美國出現較大差異。根據標普資料,全球企業債券實質違約事件也在 2009 年達到頂峰(42 件)。期間例如碧桂園、綠城等在港上市地產公司的境外美元債恐慌性大幅下挫到面值的 30%到 40%之間。

1、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及 2000 年美國科網股泡沫

1.1 危機始末

1.1.1 亞洲金融危機的始末

上世紀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受波斯灣戰爭、第三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蘇聯解體等影響,

美國經濟表現低迷,美元指數走弱。與此同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經濟在此期間則實現了 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南亞地區,外債規模大幅上升。這些地區債務期限嚴重錯配,大量中短期外債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泰國等國房地產投機盛行,資產泡沫不斷膨脹。

在匯率政策方面,泰國等國在擴大金融自由化、取消資本管制的同時,

仍然維持固定匯率制,給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條件。進入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蘇,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以應對可能的通脹風險,美元步入第二輪強勢週期。採取固定匯率制的南亞國家貨幣被迫升值,出口競爭力削弱。

與此同時,人民幣大幅貶值,中國在吸引外資和增加出口方面表現出強大競爭力。

1996 年前後南亞國家出口顯著下滑,經常帳戶加速惡化。1997 年泰銖、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韓元等先後成為國際投機資本的攻擊對象,資本大量流出,固定匯率制被迫放棄,貨幣大幅貶值。隨後股市受到重創,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呆壞賬劇增,金融機構和企業大規模破產。1998 年 8 月俄羅斯中央銀行宣佈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俄羅斯債務危機爆發,隨後金融危機逐步升級成經濟、政治危機。危機之後,大多數東南亞經濟體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增長水準。

1.1.2 美國科網股泡沫

在 90 年代初期,隨著個人電腦價格的降低和電腦使用者介面變得更友好,電腦不管在商業上還是在個人生活中都得到了極大的運用。資訊化成為企業的一種競爭優勢,很多企業趨之若鶩,各種新概念的商業模式被提出來,對資訊技術的投資也不斷刷新紀錄。特別是資訊公路這一說法的提出,更是從政府政策層面促進了資訊技術的發展,從而激發了各方的投資熱情。新經濟帶來的較高回報率、高增長預期以及美國經濟長時期的繁榮,使其利率水準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加之世界範圍內頻繁爆發金融危機,大量本國和外國的資金流回或流向美國,從而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基礎。而到了2000 年第一季度,很多互聯網企業出現較大的虧損,投資者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壓,他們開始反省互聯網企業以及自己對互聯網的投資。當互聯網企業連續虧損的事實形成強烈利空預期,離譜股價止升回跌,立即就出現下行的回饋振盪,導致股市“崩盤”。

97 年金融危機與科網股泡沫破裂,時間相連,故這兩次危機期間各種資產的表現,放在一起討論。

1.2 金融危機期間的各類資產表現

1.2.1 原油

原油價格在危機高☆禁☆潮階段大幅下跌,一方面市場擔憂下滑,另一方面計價貨幣美元走勢強勁,原油價格從 1996 年的 26 美元/桶下跌至 1998 年底的 10 美元/桶。1999 年初危機過後原油價格大幅攀升,從 10 美元/桶上漲至 35 美元/桶。2000 年後由於美國科網股泡沫破裂,經濟下滑,原油價格跌至 2001 年底的 18 美元/桶,其後油價伴隨經濟的好轉震盪上行。

1.2.2 黃金

1996-1999 年期間,因為美聯儲基準利率較高,且美元強勢,黃金價格持續下跌,黃金期貨價格從 1996 年的高點 401 美元/盎司跌至 1999 年的 256 美元/盎司。這與傳統觀念中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可在金融危機中實現保值的觀念略有出入。

1.2.3 主要國家與地區證券市場

兩次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三大股指、英國、德國、香港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之後均出現上漲趨勢,屬於高彈性資產。

1.2.4 主要貨幣

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元指數持續上漲,具有較強的避險屬性;而科網股泡沫破滅期間,美元指數持續回落。除此之外英鎊相對于美元有一定的升值,其主要原因是英國經濟較為穩定,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

1.2.5 破產企業數量

97 年的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但當國際資金獲利了結後,恢復是比較快的,波及面並未大幅擴大,且美國並非危機的核心爆發區域,對其自身經濟的衝擊不大,商業破產申請數量並未在危機期間有大幅上升,且危機結束後,由於全球經濟的復蘇,破產申請資料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 98 年的近 5500 家將至 2001 年的近 3500 家。科網股泡沫破滅對美國的實業衝擊較小,申請商業破產的企業家數增長不到 500 家。

1.3 香港在危機中的表現

香港是 1997 年金融危機的受衝擊最大的核心區域之一,值得單做討論。

1.3.1 恒生指數

得益於香港回歸,恒生指數在 1997 年 8 月 7 日創下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 16820.3點。金融危機爆發後,恒生指數於 1997 年 10 月 23 日跌破萬點大關,1998 年 8 月 13日,恒生指數跌至 6544.79 點,一年內跌幅高達 60%。至此恒指到達金融危機後的最低點。

恒指觸底反彈,加之世界性的互聯網熱潮來臨,恒指在 2000 年 3 月 28 日達到18397.57 點,是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最高點。2001 年香港人均 GDP 出現負增長,盡

管僅為-0.1%,但隨後爆發的美國 911 事件,及互聯網泡沫破裂,恒指不斷下探,直至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低點 8894.36 點。

1.3.2 香港物業

1.物業價格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於香港和美國經濟週期不同步,香港金融市場存在實質負利率現象,低利率政策扭曲了利率與資產價格,與當時香港土地供應限制、外資大量湧入等情況相互疊加,帶動香港房地產市場價格迅速上升,樓市炒風越演越熱,房地產泡沫逐步膨脹,香港住宅物業售價指數從 1990 年的 44.8 點快速攀升至 1997 年的163 點。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香港利率攀升、信貸萎縮、失業增加等問題,並導致市場信心下降,給香港房地產市場造成劇烈衝擊,帶來樓價下跌、成交萎縮、空置率上升等問題。1997 年 10 月下旬香港樓市價格出現“跳水式”調整,在 1997 年 10 月底至 1998 年 10 月的一年間,樓價(包括住宅及商業物業)急劇下跌 50%~60%。住宅物業售價指數則從 1997 年的高點 163 點跌至 1998 年的 117 點。1998 年開始的暴跌,1999-2003 年跌幅收窄,但下跌持續 5 年,是香港樓市發展史上最慘重的一次。 直到 2003 年,住宅物業售價指數見 61.6 點的底部位置,其後一路上行,幾無調整。 2004 年香港樓市開始復蘇,同時期美國、歐洲、中國內地樓市皆處於快速上漲期,這也鼓勵了香港樓市上漲。之前十年,政府基礎設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內地開放對香港自由行,香港商業景氣度明顯提升,工作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提高。

2008 年之後,香港住宅供應量偏低。金融海嘯後,全球持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熱錢湧入香港,港元利率與美元同步,維持於極低水準,導致樓市投資需求大增。另外,內地投資客大量湧入,也成為推高香港房價的重要力量。

2. 按揭貸款拖欠比率

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香港房地產市場衰退影響之下,香港銀行業信貸資產的風險不斷攀升。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私人住宅按揭貸款方面,住宅按揭貸款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在 1997 年末僅為 0.29%。而在隨後的 1998—1999 年期間,住宅按揭貸款品質的滯後影響逐步呈現,住宅按揭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激增至 1.14%及1.23%。科網股泡沫破裂也使得住宅按揭貸款品質進一步下降,2000—2002 年的 3 年 中也分別保持了 1.35%、1.10%、1.12%的較高拖欠比率水準。2007-2008 年住宅按揭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分別處於 0.15%及 0.07%的較低水準,按揭貸款品質明顯改善。其後至今一直維持在 0.1%-0.4%拖欠比率。

3. 銀行資產品質

銀行資產品質在經歷 1998 年—1999 年的快速下行後,2000 年之後分類貸款比率和逾期 3 個月以上貸款比率從高點逐步下降;至 2003 年,經多年的大量貸款重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從 3.3%一路向下並進入下降通道,資產品質逐漸改善。至 2005 年,銀行業資產品質已超過危機發生之前的水準。住宅按揭業務資產品質方面,經各方對房地產市場採取支持措施,同時經過多年按揭貸款重組,2003 年起拖欠比率開始下降,於 2005 年降至危機發生前的拖欠比率水準。

2、08 年美國次貸危機

2.1 次貸危機始末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使美國經濟一度陷入低迷。“9·11”事件後,美聯儲連續 12 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國房地產的繁榮,泡沫不斷膨脹。到 2006 年初,美國房價連續 5 年大幅攀 升,年均升幅超過 8%。低利率和高房價引發了購房熱,催生了抵押貸款證券化工具。由於信用鏈條過長,房貸機構放鬆了對購房者信用和資格的審核。低利率環境在 2004 年開始逆轉,基於對通脹和資產泡沫的擔憂,2004 年 6 月至 2006 年6 月,美聯儲連續 17 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從 1%升到 5.25%。受加息影響,2006 年初美國房地產開始降溫,房價於 2007 年初開始下跌。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使美國次貸市場迅速惡化,許多購房者房產淨值由正轉負,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同時,隨著優惠期結束,購房者面臨按市場高利率還貸的壓力。自 2006 年開始次貸市場違約事件劇增,隨後大量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或破產,2008 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全球,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

2.2 次貸危機期間金融資產表現

2.2.1 全球主要證券市場

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美國、德國、英國、香港均出現大幅回檔,其後美國、 德國、英國證券市場不約而同的創出歷史新高。香港則因受中國內地影響越來越 大,走勢與美國出現較大差異。

恒生指數 2007 年 10 月份創出歷史高點 31958 點,次貸危機爆發後,跌至 2008年 10 月份的 11015 點,跌幅高達 65%。其後雖然隨著全球經濟的回復恒生指數有所回升,但至今尚未回到曾經的高點。

2.2.2 債券市場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以 10 年期國債為代表的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在經歷了一輪反彈之後,總體呈現下行,期間也經歷過三次大的調整,在這三次大調整中,10年期美債利率的上行幅度均在 100bp 左右,而每一次的調整的開始都是由於美歐央行的重大貨幣政策的調整。除此之外根據標普資料,全球企業債券實質違約事件也在2009 年達到頂峰(42 件)。

香港政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受美國持續降息及低利率的環境影響,自 1998 年開始發行十年期國債後,僅 99 年收益率略有上升,其後一路下行,未見明顯回升。期間例如碧桂園、綠城等在港上市地產公司的境外美元債恐慌性大幅下挫到面值的 30%到40%之間。(未找到具體資料)。

2.2.3 房地產市場

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的房價呈直線下降趨勢,最近幾年逐步回升,而房貸斷供比例,銀行倒閉數量均在 2008 年前後達到頂峰。

2.2.4 主要貨幣

次貸危機期間,美元指數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英鎊兌換美元在危機期間大幅回檔,之後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最近英鎊貶值的較為厲害,其主要原因在於英國脫歐。

2.2.5 原油

08 年次貸危機期間,原油均大幅下跌,然後緩慢上漲。

2.2.7 黃金

危機期間,黃金短暫回檔之後一直上漲,表現出良好的投資價值。

隨後金融危機逐步升級成經濟、政治危機。危機之後,大多數東南亞經濟體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增長水準。

1.1.2 美國科網股泡沫

在 90 年代初期,隨著個人電腦價格的降低和電腦使用者介面變得更友好,電腦不管在商業上還是在個人生活中都得到了極大的運用。資訊化成為企業的一種競爭優勢,很多企業趨之若鶩,各種新概念的商業模式被提出來,對資訊技術的投資也不斷刷新紀錄。特別是資訊公路這一說法的提出,更是從政府政策層面促進了資訊技術的發展,從而激發了各方的投資熱情。新經濟帶來的較高回報率、高增長預期以及美國經濟長時期的繁榮,使其利率水準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加之世界範圍內頻繁爆發金融危機,大量本國和外國的資金流回或流向美國,從而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基礎。而到了2000 年第一季度,很多互聯網企業出現較大的虧損,投資者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壓,他們開始反省互聯網企業以及自己對互聯網的投資。當互聯網企業連續虧損的事實形成強烈利空預期,離譜股價止升回跌,立即就出現下行的回饋振盪,導致股市“崩盤”。

97 年金融危機與科網股泡沫破裂,時間相連,故這兩次危機期間各種資產的表現,放在一起討論。

1.2 金融危機期間的各類資產表現

1.2.1 原油

原油價格在危機高☆禁☆潮階段大幅下跌,一方面市場擔憂下滑,另一方面計價貨幣美元走勢強勁,原油價格從 1996 年的 26 美元/桶下跌至 1998 年底的 10 美元/桶。1999 年初危機過後原油價格大幅攀升,從 10 美元/桶上漲至 35 美元/桶。2000 年後由於美國科網股泡沫破裂,經濟下滑,原油價格跌至 2001 年底的 18 美元/桶,其後油價伴隨經濟的好轉震盪上行。

1.2.2 黃金

1996-1999 年期間,因為美聯儲基準利率較高,且美元強勢,黃金價格持續下跌,黃金期貨價格從 1996 年的高點 401 美元/盎司跌至 1999 年的 256 美元/盎司。這與傳統觀念中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可在金融危機中實現保值的觀念略有出入。

1.2.3 主要國家與地區證券市場

兩次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三大股指、英國、德國、香港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之後均出現上漲趨勢,屬於高彈性資產。

1.2.4 主要貨幣

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元指數持續上漲,具有較強的避險屬性;而科網股泡沫破滅期間,美元指數持續回落。除此之外英鎊相對于美元有一定的升值,其主要原因是英國經濟較為穩定,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

1.2.5 破產企業數量

97 年的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但當國際資金獲利了結後,恢復是比較快的,波及面並未大幅擴大,且美國並非危機的核心爆發區域,對其自身經濟的衝擊不大,商業破產申請數量並未在危機期間有大幅上升,且危機結束後,由於全球經濟的復蘇,破產申請資料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 98 年的近 5500 家將至 2001 年的近 3500 家。科網股泡沫破滅對美國的實業衝擊較小,申請商業破產的企業家數增長不到 500 家。

1.3 香港在危機中的表現

香港是 1997 年金融危機的受衝擊最大的核心區域之一,值得單做討論。

1.3.1 恒生指數

得益於香港回歸,恒生指數在 1997 年 8 月 7 日創下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 16820.3點。金融危機爆發後,恒生指數於 1997 年 10 月 23 日跌破萬點大關,1998 年 8 月 13日,恒生指數跌至 6544.79 點,一年內跌幅高達 60%。至此恒指到達金融危機後的最低點。

恒指觸底反彈,加之世界性的互聯網熱潮來臨,恒指在 2000 年 3 月 28 日達到18397.57 點,是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最高點。2001 年香港人均 GDP 出現負增長,盡

管僅為-0.1%,但隨後爆發的美國 911 事件,及互聯網泡沫破裂,恒指不斷下探,直至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低點 8894.36 點。

1.3.2 香港物業

1.物業價格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於香港和美國經濟週期不同步,香港金融市場存在實質負利率現象,低利率政策扭曲了利率與資產價格,與當時香港土地供應限制、外資大量湧入等情況相互疊加,帶動香港房地產市場價格迅速上升,樓市炒風越演越熱,房地產泡沫逐步膨脹,香港住宅物業售價指數從 1990 年的 44.8 點快速攀升至 1997 年的163 點。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香港利率攀升、信貸萎縮、失業增加等問題,並導致市場信心下降,給香港房地產市場造成劇烈衝擊,帶來樓價下跌、成交萎縮、空置率上升等問題。1997 年 10 月下旬香港樓市價格出現“跳水式”調整,在 1997 年 10 月底至 1998 年 10 月的一年間,樓價(包括住宅及商業物業)急劇下跌 50%~60%。住宅物業售價指數則從 1997 年的高點 163 點跌至 1998 年的 117 點。1998 年開始的暴跌,1999-2003 年跌幅收窄,但下跌持續 5 年,是香港樓市發展史上最慘重的一次。 直到 2003 年,住宅物業售價指數見 61.6 點的底部位置,其後一路上行,幾無調整。 2004 年香港樓市開始復蘇,同時期美國、歐洲、中國內地樓市皆處於快速上漲期,這也鼓勵了香港樓市上漲。之前十年,政府基礎設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內地開放對香港自由行,香港商業景氣度明顯提升,工作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提高。

2008 年之後,香港住宅供應量偏低。金融海嘯後,全球持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熱錢湧入香港,港元利率與美元同步,維持於極低水準,導致樓市投資需求大增。另外,內地投資客大量湧入,也成為推高香港房價的重要力量。

2. 按揭貸款拖欠比率

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香港房地產市場衰退影響之下,香港銀行業信貸資產的風險不斷攀升。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私人住宅按揭貸款方面,住宅按揭貸款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在 1997 年末僅為 0.29%。而在隨後的 1998—1999 年期間,住宅按揭貸款品質的滯後影響逐步呈現,住宅按揭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激增至 1.14%及1.23%。科網股泡沫破裂也使得住宅按揭貸款品質進一步下降,2000—2002 年的 3 年 中也分別保持了 1.35%、1.10%、1.12%的較高拖欠比率水準。2007-2008 年住宅按揭拖欠超過三個月的比率分別處於 0.15%及 0.07%的較低水準,按揭貸款品質明顯改善。其後至今一直維持在 0.1%-0.4%拖欠比率。

3. 銀行資產品質

銀行資產品質在經歷 1998 年—1999 年的快速下行後,2000 年之後分類貸款比率和逾期 3 個月以上貸款比率從高點逐步下降;至 2003 年,經多年的大量貸款重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從 3.3%一路向下並進入下降通道,資產品質逐漸改善。至 2005 年,銀行業資產品質已超過危機發生之前的水準。住宅按揭業務資產品質方面,經各方對房地產市場採取支持措施,同時經過多年按揭貸款重組,2003 年起拖欠比率開始下降,於 2005 年降至危機發生前的拖欠比率水準。

2、08 年美國次貸危機

2.1 次貸危機始末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使美國經濟一度陷入低迷。“9·11”事件後,美聯儲連續 12 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國房地產的繁榮,泡沫不斷膨脹。到 2006 年初,美國房價連續 5 年大幅攀 升,年均升幅超過 8%。低利率和高房價引發了購房熱,催生了抵押貸款證券化工具。由於信用鏈條過長,房貸機構放鬆了對購房者信用和資格的審核。低利率環境在 2004 年開始逆轉,基於對通脹和資產泡沫的擔憂,2004 年 6 月至 2006 年6 月,美聯儲連續 17 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從 1%升到 5.25%。受加息影響,2006 年初美國房地產開始降溫,房價於 2007 年初開始下跌。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使美國次貸市場迅速惡化,許多購房者房產淨值由正轉負,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同時,隨著優惠期結束,購房者面臨按市場高利率還貸的壓力。自 2006 年開始次貸市場違約事件劇增,隨後大量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或破產,2008 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全球,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

2.2 次貸危機期間金融資產表現

2.2.1 全球主要證券市場

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美國、德國、英國、香港均出現大幅回檔,其後美國、 德國、英國證券市場不約而同的創出歷史新高。香港則因受中國內地影響越來越 大,走勢與美國出現較大差異。

恒生指數 2007 年 10 月份創出歷史高點 31958 點,次貸危機爆發後,跌至 2008年 10 月份的 11015 點,跌幅高達 65%。其後雖然隨著全球經濟的回復恒生指數有所回升,但至今尚未回到曾經的高點。

2.2.2 債券市場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以 10 年期國債為代表的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在經歷了一輪反彈之後,總體呈現下行,期間也經歷過三次大的調整,在這三次大調整中,10年期美債利率的上行幅度均在 100bp 左右,而每一次的調整的開始都是由於美歐央行的重大貨幣政策的調整。除此之外根據標普資料,全球企業債券實質違約事件也在2009 年達到頂峰(42 件)。

香港政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受美國持續降息及低利率的環境影響,自 1998 年開始發行十年期國債後,僅 99 年收益率略有上升,其後一路下行,未見明顯回升。期間例如碧桂園、綠城等在港上市地產公司的境外美元債恐慌性大幅下挫到面值的 30%到40%之間。(未找到具體資料)。

2.2.3 房地產市場

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的房價呈直線下降趨勢,最近幾年逐步回升,而房貸斷供比例,銀行倒閉數量均在 2008 年前後達到頂峰。

2.2.4 主要貨幣

次貸危機期間,美元指數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英鎊兌換美元在危機期間大幅回檔,之後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最近英鎊貶值的較為厲害,其主要原因在於英國脫歐。

2.2.5 原油

08 年次貸危機期間,原油均大幅下跌,然後緩慢上漲。

2.2.7 黃金

危機期間,黃金短暫回檔之後一直上漲,表現出良好的投資價值。